|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六十六中 胡同尽头欢笑声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邱崇禄

    母校的记忆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做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也好,母校也罢,前面这个冠词很重要,至少说明对它的情感和它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和母亲一样重要。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鬓发如霜,当我们回忆过往生活的时候,有关母校的回忆,就像是用长焦镜头把过往的一切调到了眼前,母校的曾经是那么的清晰,是那么的美好……让我们举起记忆的相机,拿起手中的笔,倾诉关于《母校的记忆》。

    一次乘车路过宣武区枣林前街西部,发现曾经埋没在胡同深处的北京第六十六中学校门,随着枣林前街的拓宽改造,已鲜明耀眼的亮相在路北的大街面上。电动的伸缩式大门,蘑菇石贴面的门柱,门楣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红字校名,无不显现着强烈的现代气息。老校换新颜,往事非如烟……

    说起六十六中,这是我上初、高中时的母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我生命中的五年曾在那里驻足,和蔼的师长、同窗的笑脸,一幕幕成为我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

    记忆中母校的大门开在路北一条死胡同的尽头,大门处在斜向位置,从西北斜向东南。两扇厚重的绿漆大门对接门缝边缘的底端,装有两个小轱辘,水泥地面上镶嵌着两条方向相反的弧形铁板轨道,清晨和傍晚教工在开启或关闭大门的时候,大门底边的小轱辘会在轨道上徐徐划过。绿漆大门的一扇上还开有一人高的小门,那是为了在关闭大门时,方便老师和学生们出入。

    进入校门,北侧坐西朝东是一溜平房,第一间是传达室,师生们订阅的报刊信件在这里分发。冬季这里是老师们课间经常聚集的地方,屋里中央那座西洋式的铸铁煤炉,秀巧可爱,马口铁的烟囱从煤炉的烟道向上,拐成直角通向窗外。炉台上和炉肚一圈儿铸铁的镂空托铛上,烘烤着一些焦黄的窝头片儿和馒头片儿,屋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儿。当年偶在课间到那里取信件的我,对那香味至今难以忘怀。夏季教工在传达室的窗前种有许多好看的花朵,五颜六色在静静之中争奇斗艳。

    紧挨传达室的是一间棚架搭成的存车处,房间不大,也就二十多平方米的样子,那个年月,存车处存放的都是部分老师的自行车,同学中哪位能骑自行车上下学,那可是奇闻轶事了,就如同今天开上了大奔或宝马,哪像今天的学校,校门前的半条街停的全是学生们的自行车。现在看来,那时的存车处不大也就不足为怪了。

    存车处紧邻的北侧,是一间玻璃上涂着已呈斑驳白漆的教工食堂,它的面积与存车处差不多,印象中每到中午只有很少的老师出入。也许,那时挣得不多的老师们也要省吃俭用吧。

    教工食堂的北侧是学校的热水锅炉房,锈迹斑斑的铁皮烟囱,直直的竖立在水房屋顶中央的上方,像斗笠一样的小铁帽子固定在烟囱的出口上,以防雨水的侵入。水房东墙距地面一米高的位置,伸出一冷一热两根水龙头,热水供应师生们的饮用,而那根冷水龙头是夏季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下午放学后在篮球场拼争的我们,常常汗流浃背的跑到那里享受清凉的惬意。

    校门内东侧,是用红砖砌成的花格围挡,里面有大约七八张水泥台面的乒乓球台。课间或下午放学后,这里成了欢腾的海洋,小小银球在你来我往中发出啪啪的响声,在围拢同学们的欢叫声中,你方唱罢我登场。

    围挡的东墙到东侧的两座男女平房厕所之间,是一片稀疏的松树林,茶杯粗细的松树似乎总也长不大。

    学校的教学楼在围挡的北侧,一路之隔,楼坐北朝南,呈H形布置。H的一横是主楼,高有四层,东西两竖是衔接紧密的辅楼,高是三层。一楼正门是外跨三开间白粒石抹面的雨搭,显得敦实厚重。进入楼内是一个方厅,厅的东西两侧是楼道,直通东西两个边门,东边门通向操场,西边门通向校传达室。楼道内主楼与两个辅楼连接处的南侧是楼梯间。主辅楼的一、二、三层是各年级教室,每间教室高大宽阔,有三扇通体透亮的大窗,接受着明媚的春光。

    主楼的四层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东西两个边门通向两个辅楼顶上宽阔的阳台。这两个宽阔的阳台,是学子们温习功课的好去处。夏季里的清晨,东阳台常有三两个同学在那里静默阅读。高过阳台女儿墙的白杨树梢儿,随着吹拂的微风,轻摆着腰肢。火红的太阳悄然从东方冉冉升起,新的一天课堂生活就要开始了。

    主楼的北侧是三个并列的篮球场,水泥地面光洁平整。六个篮球架两两相对,球筐上挂着的球网早已变成了土色。每天下午的课余之后,篮球赛烽烟再起,全班男生分成三人一组,组组对抗,相互厮杀。生在那个不知累年龄段的我们,一个个汗流浃背,直酣战到余晖落尽华灯初上,才背起书包肩搭湿漉漉衣服余兴未尽前呼后拥地走出校门。“盖了帽了,震了”,成为当时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流行语。

    主楼东侧是学校的大操场,操场中间是用立砖埋入地下形成的一个大圆圈儿,圈儿外是用焦砟土夯实的400米跑道。学校的运动会、各种集会以及各年级的体育课都在那里举行。每当举行学校运动会时,操场上人声鼎沸,彩旗招展,喷洒过水的跑道上,白灰画上的跑道线格外醒目。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夺第一,那场面至今回忆起来,周身的热血还在涌动。

    操场北侧是五间灰砖的平房教室,紧挨平房教室东侧是五间红砖房的老师办公室。从西头第一间教室到东头第一间办公室约百多米的路上,种着一排约有十余棵碗口粗细的银杏树。夏季,婆娑的扇形树叶密匝匝的挂满枝头,是教室极好的遮阳物。

    红砖房办公室东侧的北墙下,安置着单杠、双杠、高低杠、垒木、平衡木等一批体育器械,那里是我们常常练习“倒挂金钟”、“金鸡独立”或“累马歇蹄”等自创动作的地方。器械群的最东头是数间教工宿舍。宿舍之南是几间木工房,里面堆存着许多木料和旧桌椅,一位木工老师傅常年在那里修理损坏的课桌课椅。从木工房到南围墙沿着东围墙下种着一行粗壮的国槐,夏天里,相连的树冠投在地上一片巨大的树荫,这片树荫也成为同学们经常活动的场所,只是树上不时会悬下我们称为“吊死鬼”的虫子,在那里讨厌的垂垂落落。

    美丽的校园,多彩多姿,五年的寒暑令人神往、令人难忘,而最难忘的还是那些曾经教我们读书做人的可敬师长:教语文的刘金成老师,中等个头微胖的身材,和蔼可亲的圆脸上架着一副白边框的眼镜。每当讲解古文诗词时,一口胶东腔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别有一番韵味儿,此时的课堂上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他深邃细致的讲解所吸引;历史老师冯天民讲课干脆利落,各朝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划分得细密细致,尤其是讲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人物时,丝丝入扣,生动传神,会把你带入遥远的时空,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地理老师黄思敏,生于南国却一口的京片子,眼镜后的双眸常露出俏皮的色彩,像个邻家大男孩。他讲课幽默诙谐,形容起来使你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似当时的情景再现。听他的地理课是了解世界风云变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巨大精神享受;物理老师朱焕光声音细腻且带绵长的拖腔,循循善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是他讲课的一大特色;数学老师熊杰讲课清晰干脆,上几何课从不用教具,手持粉笔在黑板上飞速画圆,随即在圆中一戳,就是圆心,而此圆之绝对,惊得同学们目瞪口呆,随后课堂上爆发出欢快的笑声;教英语的黄国汉老师,一口纯正的伦敦腔,每每朗读起课文,你会以为是纯老外在讲话,同学中至今有一种无法证实的传闻,说他曾出任签署朝鲜停战协议的现场翻译;体育老师章文采,他的文学底蕴也十分了得。记得一次体育课因雨改在课堂内进行,他讲解的各种球类竞判规则和球星们的轶事趣闻,听得我们这帮男生如醉如痴,欢呼雀跃,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后他讲解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更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慈母般的秦景慧老师,待同学古道热肠,像呵护儿女一样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长。郭忠勋老师穿戴整齐利落,一尘不染,行、走、站、坐永远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张天若老师不辞辛劳深入同学家家访,诲人不倦的作风深得家长们的赞扬。还有那些教过我们或没教过我们的老师,像陈重庆老师、鄢太福老师、杨国钧老师、刘月姿老师、周景萱老师、武燕楣老师、徐玉林老师、李维国老师、曹月西老师、李文宏老师、潘秋芬老师、朱庆生老师、卢秀儒老师、王玉屏老师以及王基伟副校长、刘容老校长等,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把智慧、光和热无私的播撒给每一位同学!

    尊敬的老师们,如今您们生活的可好?!曾经的学生、现在依然是您们的学生,在此向您们送上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祝福!

    六十六中,我的母校,让我终生难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45 , Processed in 1.15452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