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师大附中 理想之帆这里起航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江镜波

    母校师大附中已经走过108年历程。100多年来,培养了成千上万栋梁之才。无数少年人在这里迈出了青春第一步,为实现人生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我13岁时考入师大附中。附中毗邻琉璃厂文化街,当时校园临街的一面是师生们用黄土铺就的大运动场,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以及足球、篮球、排球场,单杠、双杠、平衡木等所能有的运动器械一应俱全。高中部的教学楼和图书馆矗立在操场以北。被一道青灰色的墙与操场隔开的,则是初中教室、实验室和老师的办公区。这里是一排排高大而明亮的平房,犹如一座座大四合院。宽敞的院落里,粗壮的垂柳、国槐和芙蓉树,将绿荫撒在地上。课间,同学们可以随意在院里嬉戏玩耍,课后,常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台阶上,或探讨关注的问题,或细读心爱的书籍,春夏之际,清风送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好不惬意。

    我们班在学校是个既特殊又普通的班级。说它特殊,是因为承担了五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的任务,并且到1966年全部完成了教学任务,仅因为历史的原因没能参加高考,这恐怕在当时本市甚至国内都是为数不多的;说它普通,是因为除了教材和学制外,从生源到师资,我们和别的班级并无差别。学校把我们完全放在平常位置上,与其他班同样要求,同样对待。既没有谁催生实验班,也没有给吃过偏饭。同学们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融合在学校的大环境里,正常地学习、生活。

    我们主要科目的教材都是有关老师和科研人员自编的,它既与统编教材的目标相同,又努力寻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编排上另有新意,成为一套独立的体系,使我们在缩短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既能学到相应知识,又不感到吃力。这里面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是我后来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并且亲身参与编写教材之后,才体会到的。

    老师们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组织指导活动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使全班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几十名同学从不同学校走到一起,为了沟通心灵,建立了班级日记,同学们轮流写上自己的心得、感受、建议,共同为建设优秀集体出力。大家的相互关爱,给这个班带来了活力。

    在附中的学习生活,是令人十分怀恋的。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创造性地提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口号,在师生中引起共鸣。

    附中的教师是一流的,他们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展示着高超技艺。他们不会强迫你学什么、记什么,而是像聊天一样将所授内容娓娓道来,让你感到听课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老师进入知识的殿堂。课上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老师讨论,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气氛;课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学科的小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研究问题。学生不做被动的知识承载者,而是怀着为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主动、刻苦地学习。当时虽然也有作业和考试,但是没有人排队比分数,没有人为考而学,甚至到高考前都没有人为的紧张气氛。学习成为大家的责任、需要,从中也体味到无穷的乐趣。

    数学是很抽象的,但是自初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底子,后来又带我们一步步地攀登,使我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学会了逻辑推理的缜密思维方法。语文是最基础的课程,老师带领我们不断提高阅读、分析、表达、写作能力。记叙文的优美与潇洒、论述文的严谨与张力,都是我们刻意追求的。此外我们还试探多种文体的写作。例如为了掌握采访技巧,老师组织我们去金鱼池访问龙须沟老住户,听他们讲述今昔生活对比。贴近了社会,使我们写作的内容和语言都丰富了许多。记得高中时我创作了一段以歌颂焦裕禄同志为内容的歌词,谱什么曲呢?焦裕禄同志是河南人,我想起当时比较流行的豫剧《朝阳沟》,于是把初中音乐课上学到的简谱、节拍等知识统统调动出来,仿照豫剧唱腔为词谱了曲。虽然谈不上成功,但由此激发出的创作激情,却至今不能忘怀。俄语课上,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高尔基的《海燕》,都使我们体会到外国语言文学的魅力,不仅能全文背诵,经典语句还能脱口而出。

    主科如此,副科也不例外。生物课使我们懂得了演变进化、适者生存的道理;白发苍苍的历史老师津津有味地讲述“中国猿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地理课则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胸怀。美术虽然课时不多,但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学得很开心。到初二时,我们已经可以画人物素描,一位男同学曾经作为“模特儿”坐在讲台上,他那棱角分明的年轻脸庞,跃然纸上。

    附中给了我们扎扎实实的文化基础,更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化学课让我们懂得了要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于是在各科预习时就试着摸索规律,课上和老师讲的一旦对上拍,心中无限喜悦,积极性更加高涨。物理课教我们理解各个定律的本质,特别重视提高动手能力。一些知识面广的男同学,在物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悠游自如,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经过老师的辅导,有的同学到高中时已能安装调试出小型黑白电视机。

    课外活动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载体,附中的活动则更突出其教育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在培育健全人格方面。

    记得入学不久就赶上六十周年校庆,参观校史展览,请老校友讲述校园生活,成为活动的主题。于是我们记住了公立“五城学堂”的校名,记住了老校友赵世炎、钱学森、李德伦等一批名人,更为能戴上由毛主席题写校名的校徽而感到自豪。

    学校的传统教育不仅在此一时,高中同学为初中相应班级当辅导员,也是传承优良校风的有效方式。同学中有的问题不想和老师谈的,就去找辅导员谈心,学习上弄不懂的,有时也请教他们。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自然学到了求实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真诚的为人。

    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年轻人的渴望,顺应这种要求,学校经常请人来作报告。老红军、老干部进行的革命传统教育,外交部、教育部、学联、青联的同志讲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青年人的责任,都使我们增强了使命感;在校会上宣读已经支援边疆和出国深造的校友来信,也常常使我们激动不已。

    当时报纸少,阅报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我们就用班费定了两份报纸,每天拿出一些时间集体读报。听自己同学以浑厚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大庆、大寨、雷锋、焦裕禄的事迹,好像在听收音机里中央台的广播,感人之处大家也潸然泪下。这些渠道给了我们大量信息,使我们逐渐树立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理想,激励了奋发学习的精神。

    下乡劳动是我们接触社会,培养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课堂,每年都有两周左右到农村劳动。初时到广外太平桥、永外马家堡拾麦穗,后来就到卢沟桥、南口种树,最艰苦的是在怀柔修京密引水渠,天寒地冻,同学们跳到泥水中挖土方,吃的是窝头白菜,住的是稻草地铺,多少感到有些吃不消。幸好当时大家都有一种接受锻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心理准备,加上平日军训以及夏令营、冬令营里野营生活的磨炼,使大家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记得在卢沟桥农场劳动期间,恰逢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原子弹,大家爱国热情高涨,上、下工路上,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着军歌,周围老百姓还以为是新兵训练,我们也很自豪。

    在附中我们留下了青春的美好记忆。几十年后再回首,如果说我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到了问心无愧,那么要深深地感谢母校这个教书育人的知识海洋,使莘莘学子扬起理想的风帆,从这里起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13:42 , Processed in 1.11154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