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戾陵堰 北京早期大型水利工程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杨博贤

    北京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出现在1700多年以前,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的麻峪村南永定河(时名灅水)上。

    曹魏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在幽州开拓边守,屯据险要。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粮问题,刘靖亲自筹划设计,组织千名军士,在石景山下永定河中筑堰,并开挖水口和车厢渠。《水经·鲍丘水注》引《刘清碑》记述,该工程“长岸竣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即引水口),门广四丈,立水十丈。”这里所说的“积石笼以为主遏”,讲的是构筑堰体的基本材料和方法。堰是构筑在河水中较低的拦水坝,有分流和溢水功能。由于堰拦腰挡住了河水,抬高了堰以上的水位,就可以把河水引入人工开挖的引水口和渠道;又由于堰体较低,多余的河水可以从堰的顶部漫溢而过,注入下游河道。关于织笼的材料,史书未见记载,推测应就地取材,用永定河两岸盛产的柳条和附近山上的荆条编织成笼,装入河床中的大块卵石,再将这些石笼按下宽上窄的形制纵横咬合排列,形成坚固的堰体。工程完工后,从引水口分流河水进车厢渠向东注入高梁河。“山水爆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自北门入。灌田,岁二千顷。”由于这个堰的位置在戾陵(西汉时期燕王刘旦墓)附近,所以称为戾陵堰,亦称戾陵遏。

    刘靖死后,追赠为征北将军,晋时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曹魏景元三年(262年),樊晨奉命改造戾陵遏水门,使水流量加大,河水从车厢渠东流经蓟城西北、过昌平到渔阳潞县(今通州东),灌溉田地万余顷,为刘靖时灌溉面积的5倍。

    晋元康四年(294年),幽州上谷地区发生两次大地震,戾陵遏受损。元康五年(295年)夏六月,永定河(时名灅水)发生洪水,将戾陵遏冲毁四分之三。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宏(一作刘弘,刘靖的幼子)受命统领幽州各路军事,他立志继承父业,亲临山川,指授规划,命司马关内侯逄恽率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立遏,治水门,兴复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四方各部落的人,不召自至者数千人,使戾陵遏恢复原有功能。

    北魏孝明帝年间(516年——528年),幽州地区一度“水旱不调,民多饥饿”。时任平北大将军、幽州刺史裴延隽奏请朝廷重新营造戾陵堰水利工程,得到批准。裴延隽亲临现场,考察地形水势,精心筹划,在卢文伟的帮助下,终于使废毁的戾陵堰起死回生,发挥作用,灌溉农田百余万亩。

    永定河故有小黄河之称,汹涌澎湃的河水夹带很多泥沙,堰体在拦挡河水的同时也拦下大量泥沙;输渠在引入河水的同时也引进大量泥沙。若不定期清理,积以时日,堰和渠内都会因为泥沙沉积而淤塞。但从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到北魏孝明帝年间(516年——528年),戾陵堰及与之配套的车厢渠水利工程前后存续了300多年,每年可浇灌农田百余万亩,使农民得到实惠,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魏以后,利用戾陵堰水利工程的史书记载尚有两处:一为《北齐书》记载,斛律羡转“幽州刺史”,“导高梁水,北合易京,东会于潞。因以灌田,边储岁积,转漕用,公私利焉”。使用的是樊晨改造的路线。一为《册府元龟》记载,唐裴行方检校幽州刺史都督,“引卢沟水,广开稻田数千顷,百姓赖以丰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36 , Processed in 1.08073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