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进大石窝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陈淀国

    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最吸引人的中国馆前,一对精美的汉白玉华表,引起中外游客极大兴趣。它,高9米,直径90厘米,连同底座栏杆总重量达70吨,精雕细刻,用料上乘,有人看后喜出望外地赞叹,“该不会是从北京天安门前搬来的吧!”

    原来,这对雄奇罕见的艺术杰作,就出自首都有着悠久历史的“大石窝”。

    在京西,去往著名风景区十渡途中,过了水乡长沟,快到古镇张坊时,就会发现路边,几乎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石麒麟、石拱门、石栏杆、石桌、石凳等等,以及堆得小山一样的各色石料……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大石窝”,那对世博园中的华表,就出自这里的石窝雕刻厂。

    “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姑且不论流传已久的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但可以肯定大石窝开采历史不会很短,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汉代,历代朝廷兴建皇宫、寺庙、陵寝、牌坊、桥涵、御路等所用石材不少是从这里取材的。尤其是北京,像故宫、天坛,里面的浮雕栏杆、基座等许多都是来自“大石窝”。《房山县志》就有这样记述:“大石窝在房山西南六十里黄龙山下,前产青白石,后产白玉石,小者数丈,大者数十丈,宫殿建筑多采于此。”之所以千百年来历代不衰,其主要原因除储量丰富外,质地精、品种多,更是十分难得的。大石窝的石料,多达13种,亦称“13弦”,其中包括汉白玉、明柳、大六面、芝麻花、大弦、小弦、青白石、黄大石、艾叶青等等。明清时,成为开采石料的鼎盛时代,朝廷从山东、山西等地招募成千上万的工匠,驻扎在这里,日夜开采。大青山下的下营村,又称铁匠营,是专门为各采石点制造、修理铁锤、铁钎、铁撬、铁錾等,而石窝村西北的“旗杆山”,是当年插旗之地,用旗指挥、调度,旗升出工,旗落回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至今仍保留有两块高出地面2.5米的巨石,上面4个对列拳头大用以固定旗杆的深洞。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对古建筑、古文化重视的加深,今日“大石窝”也变得更加红火、更加繁忙,只要到工地走一走、看一看,那一件件准备运往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的佛塔、蟠龙柱、吉祥狮以及名人雕像等等,还有那一位位起早贪黑、夜以继日、连双休、节假也不停歇的工人,就会由衷地感到欣喜、敬佩、师傅们说得好:“苦点、累点没啥,活越多,腰包才会越鼓,离小康才能越近嘛!”

    谈起得意之作,世博园那对华表,石雕厂厂长和工人们无不欢欣雀跃,接到任务后,精选20多名能工巧匠,干了整整100天,可前期准备工作,不知跑了多少趟天安门,不知拍了多少照片,却用去6个月时间。要知道,华表的主要部位二三层楼高的蟠龙柱身,是由一整块汉白石雕刻而成的,原材料并非从山上开采,而是从二三十米深的地下,一层层挖出来的。不用说雕刻,只选材、取材、运材之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厂子发展很快,现在已有工匠200多人,大多是25岁到30岁的年轻人,热情高,干劲足,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又能吃苦,祖辈传下的手艺,得到很好发挥,他们有的擅长雕狮子,有的擅长刻人像,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绝活儿,不论难度多大,工期多紧,工艺要术多高的任务,他们都敢拍着胸脯接下,保质、保量提前完成,日日夜夜矗立在昆明世博园的那对“大华表”,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3 , Processed in 1.09131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