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磋“修旧如旧”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陕汉

密云司马台长城

河北省赵州桥


  卧佛寺琉璃牌坊
 
 
    新闻媒体常常报道一些古建筑得到保护修复的消息,令广大读者感到高兴。这些古建筑得到保护修复,是中国进入太平盛世的重要标志,是各级党政组织及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善举。

    但是,这些报道的文字表述常常有点滑稽:导语中说是“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近结尾时对经过修复的古建却生动地描绘说:“雕梁画栋,油漆彩饰,金碧辉煌,葺然一新。”出发点的“旧”与落脚点的“新”反差太大。这种滑稽并不是记者的文笔或思维出了毛病,根子是在“修旧如旧”的提法值得切磋推敲。

    向内行的同志请教,“修旧如旧”在我国较早地出现于1955年,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检查评价河北省赵州桥修缮成果时讲的。赵州桥的修复是个什么情况?梁思成先生是针对什么问题讲的?碍于资料的匮乏,我无观点析出。但有一点需说明,赵州桥是一座用石头做建材的建筑物,同我国绝大多数木结构古建有很大不同。

    1955年,梁思成先生提到“修旧如旧”,很长时间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只是到了“文革”结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随着对古建筑的高度重视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的展开,“修旧如旧”才被旧话重提,并得到空前的普及。应当极其鲜明地作出评价,在已经过去的20多年间,“修旧如旧”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个观念、思路对古建筑的科学保护而言,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我们大家都要由衷地感谢梁思成先生。

    社会上许多人对“修旧如旧”的普遍理解,就是过去是什么样就修成什么样。扩大不对,缩小不对,增添现代元素也不对。如果“修旧如旧”确实被广泛理解为这个意思,有必要推敲切磋。

    其一,“修旧如旧”不符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建修缮的成功历史。经查《新华字典》,“旧”的释意是:陈旧的、过时的、过去的。这些年来,包括当下,社会对“修旧如旧”的普遍理解与检验标准就是原来是什么样就修成什么样,警惕与反对的主要倾向是扩建与现代化。位于香山附近的十方普觉寺,又名卧佛寺,始建于唐代,历代都有重修。从元英宗硕德八剌起,连续4代皇帝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历时10年,耗银500万两。明代,历经宣德、正统、成化、嘉靖、万历等朝5次大的修建,卧佛寺的规模趋于完整。清代乾隆年间又对其进行了大修,新建了西路行宫院和琉璃牌坊,成了现在的格局。卧佛寺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山碧云寺,创建于元朝,最初是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弥“舍宅”建寺,将府邸改建而成,称“碧云庵”。它经扩建,200多年后成碧云寺。清乾隆十三年,又对其进行大规模修整扩建,增加了两层院落,建立了金刚宝座塔,建了行宫、罗汉堂。碧云寺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古建之一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我参观过的外省市的许多重点古建筑,几乎都有重修的过程。历史证明,这些古建重修时加以扩建是正确的,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弘扬。这样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去看看远在我国西部边陲的宁夏中卫市的高庙,就有重修时迭次成规模地改建的详细史录。

    其二,较起真儿来,“修旧如旧”是极难严格、科学、清晰贯彻的原则。从本意上说,“旧”是相对于“新”而言的。八达岭长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如果举行了建成仪式的话,那么,在那一瞬间它是“新”的,一瞬间过后直至今天的500多年间,它都是“旧”的。按照这几百年间任何一天的样子修都是“修旧如旧”。参观过密云司马台长城的游人,绝大多数都称赞该长城修复得好,主要标志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状,满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其实,司马台长城也是明代长城,修建于16世纪初。它正式开放前,我去过那里,似乎记得有部分地段坍塌,为游人安全计做了必要的修缮。该长城曾经有过的坍塌肯定是建成以后的事情。假定它是1630年塌的,那么1629年还基本上完整。按1629年它不曾坍塌的样子修,或是按1630年它坍塌后的样子修,都是“修旧如旧”。

    其三,许多情况下做不到“修旧如旧”。古建筑与古建筑不一样。有不少古建筑修复以后要利用,要发展旅游业,有大量的游人与参观者,修复的时候必须安装供暖、空调、电梯等设施。至于群体性的建筑“修旧如旧”就更难了。北京正阳门外的天街,清末民初,街道两旁卖炒肝、卤煮火烧的店铺比较多,如果修复后也是这样地“如旧”,一字儿排开的店铺都是卖炒肝、卤煮的,实在难以想象。建不起来,建起来游人会不满意;作为一个投资巨大的旅游区,也很难有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很难生存下去。随着大片《画皮》的热播,《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居所在的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边远的小山庄,引起了社会的更多关注。蒲松龄的故居肯定是要“修旧如旧”的。这个小山庄该怎样修复重建呢?如果照原来的样子,就是一个毫无特点的明清小村落。这样的小村落全国太多,基本上没有旅游价值。有专家建议:“与其让游客和干巴巴的古建筑合影,不如经过旅游策划,让他们有机会在村中不经意地碰到狐狸精、牡丹精、菊花精。作为聊斋文化的载体,这里应该打造成一个野草丛生、房子破败、烟雾缭绕的地方。”

    “修旧如旧”想表达的意思是好的,所提倡的指向,社会大众也赞成。但确有表达不够理想之处,特别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修复后必须粉饰一新。这是工程本身材质、工艺、质量、建筑寿命的客观要求,是修缮砖木结构古建筑的客观规律。若一定强调说是“修旧如旧”,则可能突显尴尬。出路在哪里呢?如果以“修旧如故”来代替“修旧如旧”可能会更科学些。“故”,要求的只是风貌、韵味。说“修旧如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按照科学发展观,遵循古建筑修复的规律,集思广益,怎样适合就怎样修。为说明“修旧如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妨到湖北省钟祥市的明显陵走一趟。显陵是明嘉靖皇帝生父的陵寝。那里的一座相当大的石碑断为两截,修复时都原样留在原地,至今未加修缮;而一道石拱门就加以修缮,新加的石头颜色新白,与古旧的券石连接,令人一目了然。

    相关的权威人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重要文件中,从来没有使用过“修旧如旧”这一说法。不使用,不是不知道,不是疏忽,可能是一种善意的回避,极富科学内涵的回避。

    以上这些文字,三年多以前就写成了,一直没有投给报纸发表。最近,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庆典,心潮澎湃,十分振奋。联想到自1949年以来,天安门广场,也包括东西长安街都是“修旧如旧”,庆典在国内外会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吗?于是,对以上的文字也有了在报纸上,尤其是北京日报上争取刊发的意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8:17 , Processed in 1.08770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