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二中 火红的年代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一

   我们上中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我们考入北京二中。我是由外地到北京,由街坊帮我选了这所学校,还算运气,据说是延期一天报名,经过考试还是被录取了。当时的二中是个好学校,但远没有现在名气那么大。

    一个外地的小学生刚到北京,什么“胡同”、“四合院”,我都不懂,中学的大门还是别人领我进的。报到时我被分到五六一班,班号五六一,意思是1956年的初中毕业一班。当时班上的同学多是附近居民的孩子,还有少部分从郊区考入的农民子弟。

    我们的校门有三个拱形门洞,上面有精美的雕花图案,显得格外古老庄重。门里就是传达室,当时看门的师傅个子不高,待老师和学生非常和气,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处长”,即传达处的处长。他从早到晚工作,把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收发报纸信件,几十年如一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许多校友都提到过他,直到现在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还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二中占地面积并不大。进校门后第一排房两边是教室,中间过道旁是医务室,有两位大夫负责全校的医务工作。记得一次我咳嗽,戴着很深近视眼镜的蔡大夫用听诊器听了以后,配制了些黄药水让我服用,那是我第一次在中学医务室看病。蔡大夫和毛金钟大夫这两位校医的敬业精神,至今铭记。

    学校的第二排房是二层楼,楼下两侧是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再两侧有两个菱形大教室称为东亭子、西亭子。教室两侧很宽,课间休息时活动的地方很大。

    学校的最后边仍是一排平房。往东可到学生宿舍区,当时郊区学生可申请住宿,食堂也设在那里,院内还有几棵松树,大家管那里叫“三好村”。这排房最中间的教室称为白宫,我们也曾在那上课。最西边是化学实验室。从布局上看是很合理的。

    学校的西边有图书馆,前面的空地是全校开会的地方。每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都要讲话,向全校同学介绍各班的班主任。那时是蔡公期校长主持全校工作,他个子较高,讲话声音很洪亮。我们的班主任是王竞老师,刚入初中时我们还称她先生,是后来改叫老师的。王老师连续六年教我们语文课,并担任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为我们这届学生付出了很多,后来她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二中的教学质量很好,有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第一线工作,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初一时教我算术部分的是王正武老师,当他听到我口音很重时,还专门让我课后找他,了解我的情况,问我能否听懂他讲的课。初中时教我几何的是高宪惠老师,讲课条理清楚,板书非常漂亮。在一次课后她谈到班上小测验的情况,提到七次小测验我都得了五分。这时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真的有些不好意思。后来班上推荐我做了几何课代表,我的学习更加努力了。

    1953年和1954年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留校工作。他们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的当时已经考取了北京名牌大学,最后还是服从国家需要担任教学工作。他们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成长迅速,很快成为各学科的教学骨干,在那个年代他们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来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成为各校的领导。在这些老毕业生中,还有一老校友,体育很好,篮球打得棒,打球有时穿中式小褂,在市里都很出名。他当时已考取北大,但最后也留下来从事体育工作,为球类运动作出了贡献。学校还专门请他为我们作过报告,老毕业生的事迹对我们的教育还是很大的。

    学校也特别注意用榜样力量激励我们。在初一入学的第一天在大门口内的黑板上贴出了留苏学生给学校写的信。当时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时期,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学校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推荐到留苏预备班学习,这些人学成后陆续回国报效。学校用他们的事迹鼓励我们努力学习,长大为人民服务。

   

    在我们刚入初中时,正赶上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到二中实习。实习的辛老师要在班主任的辅导下做班主任工作,同时要讲语文课。当时他讲的语文课是《打夯歌》。这节课讲得很生动,充分反映出劳动群众集体打夯的热烈场面。在以后的作文课中,又要求每位同学也写夯歌。当时蔡公期校长提出爱校建校劳动,在学校的图书馆前有个旧的房子,房子的铁门上有好多锁头,早已锈得不行。我们几个班的学生轮流劳动,把那房子给拆了,夯实了地面,扩大了面积。同学们就把劳动的情况写到了自己的作文里。就在这一学期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我班由汪德顺同学带领在旧址前的露天舞台上演唱打夯歌,场面十分热烈。我班的节目来源于校内的真实生活,受到好评,台下的两位指导老师看了也非常高兴。

    初中时学校就发给了我们借书证,可以在学校借课外书。班上许多同学都看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知道丹娘的事迹,在班上为丰富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在教室前的一个角放了张桌子,建起“红角”,即同学们自己拿出书来供别的同学阅读。

    那时大家的体育活动很丰富。当年学校对面是刀把形操场,面积不大,有三个篮球场。我班有几个高个同学篮球打得很好,年级比赛时总是第一。当时在中学生中有三好杯篮球比赛,每当校队比赛时,还组织同学去助兴。学校操场小,不能踢球,曾经有人在投掷时把手榴弹扔到了南墙外的小院里。我们个小的同学踢球就要到校外。有时穿过禄米仓豁口到日坛外的空地上,有时去东单广场,不管在哪儿放下书包,摆成大门两个班就比赛,小皮球虽小但兴趣很高。直到天色渐晚才回家。

    1956年我们初中毕业,根据统一考试大部分同学原班升入高中,班号五九零一班,原班主任继续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从高一开始,班上建立团支部,思想工作加强了,为祖国而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每个同学的愿望。当时班上有两条标语,一条是“知识就是力量”,一条是“跟祖国一起前进就是幸福”。

    高中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时提出要全面发展,不仅学习要好,还要有好的身体,像马约翰教授那样健康地为祖国工作几十年。

    同学们每天锻炼身体,最普及的运动是跑步。学校没有跑道,我们按顺时方向跑史家胡同、内务部街两圈。同学们都达到了三级劳卫制的要求。二级劳卫制要求较高,其中耐力项目三千米跑步、十公里行军,平日不练是很难达标的,许多同学也都通过了要求,取得了二、三级劳卫制的证章。

    那时二中各班学生可以以班为单位自愿组织印背心,学校统一字体,胸前是校名、班号,后背是班上的排号,各班比赛时就更为方便。

    中学时有句口号,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每天课后锻炼时,大家在双杠上做双臂屈伸,全班数数。班上有的同学能在双杠上倒立,还有俩同学能在单杠上做脱手后空翻落地。

    班上有的同学参加跳伞活动,每到活动时间,要从学校走到龙潭湖跳伞塔活动。我和另外11名同学参加海军舢板训练,每周六下午在后海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列队,站在码头上,面对舢板上的国旗呼口号:“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当我们喊着一二三的口号划行时,速度越来越快,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背心,阳光晒红了我们的皮肤,《人民海军进行曲》的旋律在鼓舞我们前进,驱散了我们的疲劳。当迎面的舢板驶来时我们要有礼貌地顺桨,有时还相互立桨礼节性的相互致意,动作是那样地协调。有时我们也靠在岸边的垂柳下借阴凉休息。在那宽阔的水面上,除了口号声外,就是蓝天,白云,桨叶激起的浪花和声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乎每年都要在青岛举行海军舢板比赛,北京的优秀选手多次取得第一名。令人欣慰的是在那个年代,我们也曾参加过这项活动。

   

    当年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每年开始都有社团报名,基本上是学生自愿组织的。记得我们刚上初中时,还有小提琴组,我很奇怪,原来不是演奏小提琴,而是手工制作小提琴,让人羡慕。还有手旗通讯组,每人发两面手旗挥的手旗,打出字母,通过拼音可以传递信息,像海军的手旗信号那样。

    在学校还组织了火棒组,由李光灿老师指导练习。在一次晚会上还做了表演,在火棒的一端捆上燃烧的材料两手舞动起来,只见燃烧的火焰线成两个圈在身上飞舞,台下的同学直叫好。

    当时高中喜欢无线电的同学一起焊接收音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生中的无线电爱好者来说省吃俭用买点零件,从矿石收音机起步,一点点焊上,调试,要经过多少次失败,一旦听到广播时,激动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高中阶段我们多次参加劳动。高一寒假,团区委组织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自愿报名,正月初二就出发。当时正是冬天很冷,我们住在马池口小学的教室里,教室简陋,四面透风,地上铺着厚的稻草,我们就睡在上面,每天早饭后整队去工地,当时工程刚开始,还看不到大坝,只知道大坝的方向。我们的任务是清理一段河滩,把上面的碎石草根、沙子等挑走,露出合格的沙子后以备用。

    我们每人一根扁担两个挑筐,每天要往返挑几十趟,同学们的脚都肿了,有的鞋也破了,但没有怨言,当时想的是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要为国家作贡献。中午老乡把饭送到工地。每天都是窝头、萝卜条,河滩上风大我们就在土坡旁吃,当时年轻力壮饭量很大,最多一次吃五个半窝头,可见要消耗多大体力。劳动一天很累,收工时太阳已经落山,但大家很乐观,哼着小曲整队回村,有时还唱起歌曲。

    四十年后当我们来到十三陵水库,漫步在大坝上,看到山上一片翠绿,昔日的荒山改变了模样,我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们为此付出了汗水。

    高中的学习是很紧张的,学校安排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教学工作。每位老师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立体几何的陈老师当时岁数很大,讲课很慢,条理非常清楚;教三角的辛老师深度近视,眼镜片厚的像瓶子底,但每次作业都非常认真地批阅;教化学的是崔志贞老师,通过教学内容总结规律性东西,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同学记忆;教俄语的老师原来做翻译工作,一直强调我们多说多练,多背典型例句。记得一次我们在年三十考试,答完卷时好多同学在试卷上用俄语写了祝贺新年的话,他都在每人的试卷上写上了谢谢的话……

    我们的同学来自各方,条件也不同,但没有搞特殊的。当时学校伙食比较简单,大伙每月八元伙食费,主食随便吃,菜每桌一盆,八人分着吃。偶尔也吃炸丸子,多是剩的馒头炸的,每人能分几个已经是很满意啦。

    我们在校入伙的同学每星期日都开两顿饭,下午都是吃炸酱面,师傅把炸酱分到菜盆里,每桌旁还有一放面条的木桶自己去捞面。一天下午正吃炸酱面时食堂内突然沸腾起来,原来那天下午中国女运动员打破了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

    入伙的同学有时还参加帮厨劳动。每年冬天帮着挖菜窖贮存白菜。有一年冬天我们帮着运大白菜,几个人推一辆胶轮车到朝阳门外十里堡菜地拉菜,当回到学校时早已过了晚饭时间,师傅预先给我们留了饭,还把剩的病号饭也给我们吃了。

    五月份临近毕业,开始体检复习功课,迎接高考。高考后我们班的同学到颐和园游玩,并围着辛勤教育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合影留念。这是一个共同生活六年的中学集体,我们热爱它,因为我们是在这个集体中成长起来的。而在这个集体中,还常传着一句名言:“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个人的记功簿,有的是集体创造的英雄史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04:42 , Processed in 1.08178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