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老君堂到北竹杆 5局3684的温馨记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静宜

    走进朝阳门,往西第一个十字路口左转就进了南小街,路东的第一条胡同即是老君堂,依次排列的是竹杆巷、八大人胡同、新鲜胡同、小牌坊、大方家、禄米仓等。

    听老人们讲,“老君”是个尊称,这条胡同之所以叫老君堂,是因为原来在胡同的西口,有一个庙,庙里有三尊泥菩萨,记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是老百姓烧香供奉的地方。解放以后,庙门被锁,小院改成了煤场,卖一些老百姓日常用的煤球、木柴、火炉、烟筒等。

 

    我家住在老君堂66号,黑红的大门上,端庄地写着十个大字:“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进了门道,迎面是白地灰边的影壁墙,左手四扇门开两扇,北房三间,东房两间,西房两间,方砖墁地,安静整洁。我家在这个宅院里住了五代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我和兄弟姐妹,儿女们,孙子孙女们,一直到拆迁才搬走。

    奶奶是在旗的人,对我们管得很严,平常父母上班,奶奶带着我们。我们家的大门永远是关闭着的,里面有插销插着,外面推不开,有时听见外面的吵闹声,我和弟弟妹妹们只能趴在门缝看。在斜对面67号住的吴爷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吴爷爷是退休的教师,瘦瘦的长脸,戴一副黑边眼镜,在我记忆中穿的衣服永远是灰色的中山装,一副教授模样。他家安了一部电话,是老君堂唯一的一部公用电话,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电话号码是5局3684。有时父母有事回来晚了,怕家里人惦记,就提前来一个电话,这时就听吴爷爷喊:“66号电话,李先生有事,十点多到家,别惦记了。”说完妈妈给他三分钱,因为传一次电话是三分钱,打一次电话是五分钱。吴爷爷吴奶奶很辛苦,很负责任,胡同的东头、西头都得管,有时走一趟传呼需十几分钟拿回三分钱,如传呼的人不在家还拿不回这三分钱。这个电话对于老君堂胡同的居民来讲太重要了,好像“文革”后才消失,但老君堂送电话的吴爷爷和吴奶奶的身影,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顺着胡同往东走,右手的一条小胡同叫“贵人关”,是连接竹杆巷的重要通道。再往东走,到了胡同中部,左手是一个大院,大门由三个月亮门组成,听老人们说,原来也是个庙,但里面的泥菩萨早已残胳膊缺腿了。“文革”以后,整个院落变成了大杂院,住了二十多户人家,菩萨也不知去向,临街的三间房子改成了街道的开关厂。开关厂的斜对面是红学家俞平伯的家,院落是由三进组成,在我心里,那是一个神秘的院子。“文革”中,俞平伯受到冲击,我才有机会进到这个院子里。后来房子归公,成立了一个幼儿园。胡同走到头就是东城根了,1960年以前还有一部分残缺的城墙,很乱,有不少摆蔬菜瓜果的摊子。“文革”破四旧,老君堂胡同被认为带有封建色彩,于是随着竹杆巷的名字改叫北竹杆胡同,我家住的老君堂66号变成了北竹杆胡同62号,竹杆巷南边的八大人胡同改叫南竹杆胡同,中间横穿的贵人关、井儿胡同、扁担胡同统统改成竹杆胡同。

    后来,老城墙拆了,修建了二环路。再后来,朝阳门东南角建起了外交部大楼。2001年,南、北竹杆以及周边的胡同全部拆迁,盖起了一座座新的住宅楼,不少老住户都搬到了郊区。

    几百年的街巷变了,名字变了,房子变了,人变了,气氛也变了。没变的只有高大的白杨树,只有它们知道我原来住在老君堂胡同。
 
竹杆胡同与铸锅巷
   
    竹杆胡同以及南、北竹杆胡同原本与竹竿无关,其名称均是根据“铸锅巷”的谐音改成的。铸锅巷的名称早在明万历年间的地图上即已出现,属明29坊中的黄华坊。清代起,改称竹竿巷,民国时将竿改成杆,称竹杆巷,1965年改为竹杆胡同,其北面的老君堂胡同遂改为北竹杆胡同;南面的八大人胡同、林驸马胡同合并统称为南竹杆胡同。

    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北京的大街小巷兴办起不少手工作坊,故留下了许多因手工作坊而得名的胡同,除了铸锅巷外,还有方巾巷胡同、巾帽胡同、帽儿胡同、纱帽胡同、盔甲厂胡同、箭厂胡同、铜厂胡同、缸瓦市、船板胡同、香炉营、弓箭大院、弓匠胡同、鞍匠胡同、油漆作胡同、白纸坊、造纸胡同、麻刀巷、笤帚胡同、剪子巷(今南、北、中剪子巷)、豆腐巷(今丰收胡同)、官豆腐坊(今南湾子胡同)、铁匠胡同(今教育部街)、铁匠营(今吉安所北巷)、鞭子巷(今锦绣巷)、糖坊胡同(今糖房胡同)、风筝胡同(今丰富胡同)、锡蜡胡同(今锡拉胡同)、烧酒胡同(今韶九胡同)、荷包厂胡同(今河泊厂胡同)、蜡烛心胡同(今蜡竹胡同)、皮裤营(今储库营胡同)等,有的胡同还索性在名称中加上姓氏,像以卖粉条粉丝、经营粉房的刘氏命名的粉房刘家胡同,以经营毡鞋的杨氏命名的杨毡胡同,以经营锥子生意的赵氏命名的赵锥子胡同,以经营刀具生意的唐氏命名的唐刀胡同,以经营篦子生意的沈氏命名的沈篦子胡同,以经营醋生意的张氏命名的醋张儿胡同(今醋章胡同),以洗布帛闻名的唐氏而命名的唐洗白街(今东、西唐街),以经营豆腐生意的陈氏命名的豆腐陈胡同(今豆腐池胡同),以铸锅的姚氏命名的姚铸锅胡同(今治国胡同),因经营香烛、纸马生意分别得名的何纸马胡同(今黑芝麻胡同)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

    如同今天本版刊发的北竹杆胡同,曾留下俞平伯的足迹一样,这些因手工作坊得名的胡同也都留下过名人往事。位于虎坊路西侧、骡马市大街与南横街之间的粉房刘家街,曾住过鸦片战争中禁烟的英雄林则徐;地处宣武门外菜市口路南的绳匠胡同,曾住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以及近代革命志士秋瑾……

    如今的北竹杆胡同已踪迹皆无,只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上,写着北竹杆胡同某号楼的清晰大字。据说位于北竹杆胡同38号的俞平伯故居,当年曾有一株胸径需两三人合抱的古槐,俞先生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古槐书斋”。我在雪后的北竹杆小区中,果真寻觅到几株古树,但岁月沧桑,落雪无痕,“古槐书斋”之古槐会是哪一株?见证了俞先生撰写《红楼梦辨》的古槐,今天还在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8:43 , Processed in 1.0827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