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路北的承恩寺,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古代皇家禅林。该寺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落成于正德八年(1513年)。故老相传,承恩寺虽晚于法海寺,但这里早在唐代武德年间(618年)已有了旧寺庙存在。据史料记载,明时所建的承恩寺规模宏大,气度不凡,占地就达40余亩。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撰写的《承恩寺记》中曾阐述了其“高塔前耸,崇岗后峙”的风水特点。而在《游西山诸名胜记》中,记载该寺住持僧是光宗帝朱常洛的替身僧。万历皇帝也曾驻跸该寺,寺内一直留有“龙座”等物。因此寺的特殊作用,被皇帝敕赐为了“承恩禅林”。直到清代,醇亲王,礼亲王等权贵们,都曾多次在寺内住宿。 观承恩寺所在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地处京西古道模石口隘口东侧,是张北,山西,内蒙古等进京的必经之路。从表面上看,承恩寺是座普通的宗教道院。但建寺人却非同一般,它是明朝司礼监大太监温祥,当时也是皇太后的心腹。这座挂有“敕赐承恩禅林”匾额的古寺庙,有三不之谜让人感到费解。据历史记载,此寺自建寺以来一不受香火,二不做道场,三不开庙门。此乃是违反佛教常规,在北京各庙观实属少见。旧时,模石口古村的街巷中商铺云集人来人往,庙前的京西大道上车水马龙驼铃不断。惟独承恩寺山门紧闭,寂静的寺院无一人进出。堂而皇之的古刹禅林犹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了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世外桃源。 说起此事,还得要提到温祥其人。据明史记载,正德年间,明朝内庄王之子谋反案和都指挥佥事江彬造反案件,皆是由温祥受命一手查办。从中说明朝廷对他的重视与信赖,温祥或许是锦衣卫头目。就承恩寺所在地理位置上看,此处是军事商旅等各方人士重要通道,借寺庙为掩护监视三教九流的活动可不显山露水。由此,专家认为承恩寺很可能是温祥建立的情报机构。 另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该寺第一任住持是国家僧录司左觉义法师宗永。后继任住持元空,圣安,法安等皆文武双全学识非浅之人,法安还担任过全国佛教领袖。承恩寺作为皇家的情报据点,其不受民间香火也不对外开庙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此,使它与世俗隔绝许多年。另外承恩寺内还存有三大奇观,即人字柏,古雕楼和大型壁画。一是在此寺后院操场北墙根有一棵八九米高的古柏树,其树干下部分成两岔如人字而立。岔间跨度约二尺,高度有一米五,树龄已够三百年以上。这种奇特的古树名木,在北京众多园林中实为罕见。二是在该寺院内四角各有一座10米高的古雕楼,其为三层,长方形,面积约108平方米。说它是角楼,它又不完全在墙角处,东西两座离寺院墙得有五六十米远。更神迷的是,每座雕楼下都设有暗道互通相连。若说它是古堡,那石窗构造又不具备防御功能。而从其材质风化程度看,建造年代明显早于承恩寺历史。从结构看,风格极像唐宋建筑遗存。第三是寺内的壁画,虽现存的六幅数量不多,却绝不比法海寺壁画逊色。其中天王殿东墙“巨龙图”保存完好,画面清晰形态逼真。四龙于云天盘旋,威武生动气势非凡。这种被封建社会视为民间禁物的装饰,在其它寺庙难以企及,说明承恩寺地位之高。 直到解放以后,这座庞大的古寺庙才归属于人民,50年代在此设立为一所校园。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北京市政府和石景山区极为重视承恩寺的历史文化价值。1990年将其定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2007年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现今,承恩寺已进行了两次修缮。它将以崭新的面貌接待四海佳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6 , Processed in 1.09488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