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医之道 施今墨先生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秀琴 口述 施小墨 整理


  晚年的施今墨先生
  年轻时的施今墨先生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在当时的“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障碍草案”,一时全国大哗。全国中医药界于3月17日在上海召开了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代表大会,开始了一系列抗争,最终迫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这一斗争使名医施今墨先生深深认识到,中医传统的师徒相授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只有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兴学育人,才是振兴中医的根本。当时先生著文说:“诸君亦知中医于今日,为存亡绝续之秋乎?外见辱于西医,谓气化为荒诞;内见轻于政府,成医界之附庸。今墨数年以前,早已逆知此变。今又隶于卫生行政,更可见吾人之环境,非振兴医术,绝不足以自存。故敢断言:中医之生命,不在官府,不在外人,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当然在乎学校。”

    1932年春,施今墨先生携同魏建宏、刘肇甄、陈公素诸先生创办华北国医学院,陈宜诚任董事长,施先生任院长,在中央国医馆立案。华北国医学院初建址在北京宣外盆儿胡同,招收学员40名。一年后因校舍不敷应用,迁至宣内大麻线胡同8号,同年秋成立附属诊所,以解决学生实习基地。1940年再迁址至宣外西砖胡同36号。

    当时的华北国医学院学员必须具备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经考试合格,方准入学,学制“暂设医科定四年毕业”。当时每年招收一期,每期虽学员不多,建校经费仅靠学费,入不敷出,其余均由施先生诊费补贴。虽然困难重重,但一直坚持至北京解放,历时18年,共招收20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

    华北国医学院面向社会招生,学员毕业后服务社会,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医教育史上创新模式。

    我是华北国医学院第十二届毕业生,1942年入学,1946年毕业,毕业时年仅19岁,以后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60余年。解放后成为北京铁路总医院专家顾问组顾问、主任医师。我今年已82岁,回想当年华北国医学院的学习生活,仍历历在目,倍觉亲切。今年4月,当年同班同学王景武来京,和华北国医学院第十一届毕业生,著名医史文献研究员马继兴还一起聚会,畅谈当年学院生活。

    记得当年,华北国医学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施今墨先生聘请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立志革新,热心中医教育事业的名贤耆宿,如儿科瞿文楼先生,当时被誉为“正统幼科”博学多才,医德高尚。又如曹养舟先生,任教时已80余高龄,他讲授《内经》、《伤寒、金匮》多年,强调“不可读死书,要有所发挥”。古典文学,医史、医古文则聘请四川著名学者刘廷衡,清末举人周介人、计暗修等先生任教。名医赵锡武、朱壶山、杨叔澄、方伯屏、赵炳南、段馥亭、吴彩臣、牛泽华、曹锡诊等都先后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国医学院除以中医课为主外,还设有生理、解剖、病理、传染病、细菌学等西医课程。中西课程之比例,大约为7比3。当年曾在学院教授过西医课程、原解放军301总院院长姜泗长教授曾说:“几十年前施先生就提倡中西医结合,在艰苦条件下兴办教育,实在是难能可贵。”

    虽然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医高等教育学府,但并无先例可循。于是施今墨先生事必躬亲,首先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董事会、学则、学年、办事细则以及教务会议规程,聘请教师规约,职员办事通则等等,颇为详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施先生当时就注意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将来走向社会的准医生们,提出了《医戒十二条》,这第一条就是:医之为业,为人而非为己也,故不可耽安逸,不可邀名利,但以救人为本务,除保存人之性命,治疗人之疾病,解除人之痛苦外,更无所事事;第二条则是:医者以治病为务,故当但见病人,不当以其富贵贫贱而有所歧视。贫贱人双行之泪,不让富贵人一握之金也。愿深思之……

    短短十二条戒文,为医生提出了清规戒律。要求医生要以人道为怀,视名利为粪土,救死扶伤为己任。正是由于华北国医学院贯彻了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方针,所以培养出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医界的栋梁之才,例如原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哈荔田;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长、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祝谌予;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医专家、北京医院国宝级专家李辅仁;原中医杂志总编、中医研究院专家董德懋;原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主任翟济生;中医科学院驰名中外医史文献专家马继兴研究员;原贵州中医学院院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袁家玑;原北京第四医院中医专家索延昌;原崇文中医医院著名妇科中医专家李德衔;原北京铁路医院中医专家马玉琦、周燕麟。一句话,建国初期,北京各大医院的中医科,几乎都有华北国医学院的毕业生。

    华北国医学院以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光辉业绩,开创了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崭新一页。

    养生有法

    国人喜好山珍海味,更讲究食疗养生。同样,国人食海参的历史久远,但对于海参养生价值的认识,应该是从明朝才开始的。明末姚可成在《食物本草》中载:“海参,生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也是从那时开始,海参成为山珍海味中的首列美食,鱼翅、燕窝和鲍鱼(古人称鳆鱼),与之并列。虽然从售卖价格上燕窝最昂贵,从菜品档次上鱼翅最出彩,但营养成分上则海参占鳌头。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推广海参养生文化,《健康时报》、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等在赛特饭店联合主办了京城首届海参文化节,盛况空前。此次海参文化节,众多著名中医学者、营养学专家聚集一堂,对于海参滋补食用及其对提高免疫力的养生功效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索其中的原理与奥秘。此前,海参文化节在海参的重要产地大连已经连办了五届。相关人士表示,海参文化节的主旨是为了传播科学吃海参养生的理念,将海参的消费观念转移至关注海参的营养及有效性等方面,指导消费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海参以及采用适当的食用方法,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海参所带来的健康滋补和天然养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5:00 , Processed in 1.06555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