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给“铸钟娘娘”送去了那只绣花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薛岚

    叩古问今,探踪觅迹,世间万物皆有其缘。
    上世纪20年代,我原本唱戏的父亲因嗓子倒呛,无奈改行经商,买下了对着鼓楼正门西拐角的一座二层楼,开设了明三元车行。我们兄妹五人在这里出生,钟鼓楼就成了全家繁衍生息之地。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元、明、清代钟鼓楼是都城的报时中心。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暮鼓晨钟制度。
    说来真巧,我家由西至东的两处老宅,都正好对着鼓楼左右飞檐楼角。檐角耸立着精致的鸱吻兽头,带犄角的大兽头前,整齐排列着一组小兽头,俨然像兽头家族一般,在琉璃瓦金灿灿的光环下俯视人间。围绕着鼓楼檐角兽头,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年盛夏,鼓楼正西侧侧楼檐突然冒烟了,只见轻烟飘渺,数日不散。路人仰望这一奇景,百思不解。后来鼓楼文化馆派人来探个究竟,原来是因天气燥热,飞虫云集,上下翻飞,犹如烟雾腾空。众人都舒了口气。这一件小事,说明了人们对钟鼓楼的关爱之情。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钟鼓楼,巍峨壮美,“墩实如鼓”的鼓楼,“貌似巨钟”的钟楼,几百年来恪守着晨钟暮鼓、定时报更的职责。旧时人们都以鼓楼时辰为度,劳作生息,休戚与共,这一点,又是哪座楼宇能与之媲美的呢?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座楼先后遭遇过火烧、雷击、炮轰,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耻辱。京城解放了,钟鼓楼才重获新生。
    栖居鼓楼多年,许多陈年趣事难以忘怀:到鼓楼湾儿戏棚看小戏、听大鼓;买泥人、空竹、戏脸各种玩具;吃扒糕、凉粉、灌肠各种北京小吃;过年提着红灯笼到老干货店看龙凤冰灯;还有灯节欣赏五官喷火的火判官儿,都是儿时最大的乐趣。记得在钟楼电影院我看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火焰山》,孙悟空三盗芭蕉扇的动人画面至今仍记忆犹新。
    上中学时,我还担任过鼓楼扫盲夜校的义务教师和小人书阅览室的义务管理员。那时,我走街串巷,挨门挨户动员大爷、大妈、邻居大嫂、店铺小伙计去扫盲。我站在讲台上认真讲课,手把手教他们写字,领大伙儿一字一句朗读,回家批改作业,见到许多人都识字了,心里头那个美劲儿就甭提了。我的大嫂读完扫盲班,又上了夜校,还拿到了中等文凭,后来参加工作当了国家干部,至今提起这件事儿,还对我这个小姑子感激不尽。这段志愿者经历,锻炼了我的演讲、写作和管理能力,使我走上文艺之路。1959年我还有幸与侯宝林等艺术大师一起,赴福建边防慰问演出,担任报幕员。钟鼓楼文化教育的积淀,使得我在后来从事文艺、新闻、教育工作的几十年中,受益非凡。
    1984年钟鼓楼修缮时,发现一木制方盒,内有五谷杂粮、五色丝线和金刚经一卷,镇物之宝昭然于世。2000年前后,后门桥经过修缮,六只精美的石雕“镇水兽”也重见天日。钟鼓楼周边的店铺、民居和胡同整修一新,呈现出这里的人文特色,成为胡同旅游的胜地。
    记忆中的什刹海一直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解放前夕,参加学生运动的大哥和进步青年们一起,常带上我们两个小妹妹做掩护,去北海、什刹海散发传单。有一次我走在湿滑的什刹海边儿,脚一滑,险些跌入泥泞的湖中,幸亏大哥眼疾手快抓住了我。如今的什刹海,经过清理和修复,碧波荡漾,风清荷香,花团紧簇,曲径通幽,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最佳场所。银锭桥旁老店与酒吧相拥而立,呈现中西合璧的古城新貌。
    66岁那年,我离开了钟鼓楼老宅,搬进了新居,故居难舍,情缘难断。如今,钟鼓楼凌空挺立,勃发新姿。鼓楼仿制的25面更鼓,在喜迎新年之际重新敲响,鼓声阵阵,激励人心。钟楼永乐大钟在沉寂66年后,成为辞旧迎新的报春钟声,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传遍了神州大地,向世人展示着和谐、奋进的中国。
    钟鼓声声,我心荡漾。钟鼓楼近千年孕育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犹如一幅幅多彩的市井画卷,久远珍藏在北京人心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0 07:05 , Processed in 1.07981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