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魂牵梦绕的琉璃厂小学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许志壮

    琉璃厂文化街是北京城最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琉璃厂”得名,是因元明朝时在此设琉璃窑厂的缘故。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1736-1795)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建国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及中国书店和文物商店的许多门市部如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先后在此设立。书家、名士如何绍基、陆润库、康有为、华世奎、翁同龢、梁启超、沈尹默等都曾为书铺、文物店题写牌匾,为这里营造出清雅古朴的文苑意境。
    而我的母校,和琉璃厂文化街可是名副其实的邻居。它是一所地处宣武区,但是却躲在胡同里的小学——琉璃厂小学。如今,我已经到了天命之年,每每目送儿子和四邻的学童肩背书包奔向学校时,就魂牵梦绕般的也将我带到那曾经有着白墙灰瓦的校舍,放置木桌木凳的教室,还有先生手中竹制的教鞭,悬挂在墙壁上的粗糙黑板,以及教室后墙上那块用五彩绢纸围拢的学习园地……
    之所以称琉璃厂小学是胡同小学,那是有根有据的——
    其一,听老一辈儿人说,在这宣武区的地界儿上散落着北京城数量最多、长度最大的胡同。此外,这里的胡同拐的弯儿也是最多,因此有人也说在这个地界上的胡同就如同迷宫一般;
    二来,它的东边是琉璃井胡同,西靠铁胳膊胡同,南面与琉璃巷胡同相对,这北边更是与闻名中外的琉璃厂文化街相向。而学校的胡同口不偏不倚正对着摆设文房四宝、高悬名人字画、飘洒翰墨书香的荣宝斋。因此,有人就猜想,是这荣宝斋、琉璃厂、厂甸庙会在北京人心里占据的位置太重要,所以,这所建在胡同中的小学就攀高枝儿的称之为“琉璃厂小学”了。否则,在这偌大的京城去找寻这棋盘般大的胡同小学,您还真是要劳神费力了。
    由于受到左邻右舍的局限,胡同小学迫不得已,只能将学校办在了这两个院落之中。您看,那低年级部的分校是设在一座典型的四合院中,细细算计这所分校的大小,也仅仅是大户人家的私宅而已。
那时候,我每天上学都背着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蓝布书包,脚上穿着乡下奶奶纳的圆口条绒布鞋。每当踏上学校门前那三个青石板台阶时,你总能感觉到那对分立大门两旁的石狮子门墩扭头怒瞪着你。而挂在斑驳黑漆大门上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金字楹联十分显眼。
    穿过狭窄的门道,左手是一间屋子半间炕的传达室,一张小炕桌摆在土炕中间,桌上摆着一个马蹄表,一个金灿灿的摇铃倒扣在了桌面上,这就是准时准点提醒我们上课、下课的闹铃了。
上课的时侯,整个院落很少有人走动。伴随着一阵摇铃声的传来,整个院子就像炸开了锅,弥漫着跳跃与打逗的纵情欢乐。您可别小瞧了这块只有巴掌大的地方,它可是我们两百多名学童当时唯一的活动场地。
    我想念的胡同小学,给我留存了太多的回忆。庭院深深,寂静无华。那青砖灰瓦、方砖甬路、搪瓷开水桶、工友大爷手中金灿灿的摇铃、布衣先生清瘦的面容,至今都难以忘怀。每当回忆起这些场景都能让我感慨良多。
    随着老北京城胡同、四合院大规模地拆迁改造,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琉璃厂,住进了高楼,坐上了电梯。当年母亲盼望的“楼上楼下点灯电话的日子”,如今也实现了。虽说现在居住条件好了,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还是京城的胡同,那街坊四邻的鞠躬问侯,三叔二大爷的仁义豪爽,京胡吱吱呀呀的丝拉弦唱,相声说学逗唱的幽默欢笑。
为了这份难以忘怀的记忆,我经常特意走到琉璃厂文化街上,溜一溜,瞅一瞅,而每一次也都会触景生情。街还是这条街,虽然已经修葺一新,但是没有变的是它依旧宁静、安逸和随和,没有变的是它浓郁的诗书风情和淡泊味道。
    当然,还有我的母校——琉璃厂小学,因为这条街,它也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如果你也有时间,不妨也来看看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小学,你真的可以发现,它完完全全就是一部蕴含着北京民俗文化变迁发展的历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4 , Processed in 1.10064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