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香山前的小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袁长柏

    来到香山脚下,通往香山公园有两条必经之路,一条叫做香山煤厂街,通往香山公园的北门;另一条叫做香山买卖街,通往香山公园的正门即东宫门。

    香山煤厂街的起源历史悠久,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和清代的《日下旧闻考》等北京史志文献对其都有记载。

    煤厂街原称煤厂村,曾经是明、清时期北京城一处煤炭集散地。由于这里有一条北京城通往西山门头沟最近的山路,因此许多商队用骆驼、马匹把门头沟煤矿出产的煤炭通过“鬼见愁”左侧的山路运到这里集中储存,然后分销出去,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村庄,称为煤厂村。至今这条山路还在,只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把原来的石板路修成了水泥路,作为防火通道使用。

    古代对煤炭的运输和销售也有税赋管理,这条路上曾经设有两个关口,一个在“鬼见愁”与天宝山两山之间的凹处,这里建有城门关,城门上方有一座汉白玉白塔,俗称过街塔,过街塔后来叫成了挂甲塔,传说北宋年间杨六郎与辽兵作战时在此挂过盔甲。遗憾的是这座城关经过数百年风雨已经坍塌,白塔早已不见了踪影,不过依然可以辨认出它当年的雄姿;另一个在碧云寺的山门前约50米处,也就是进入香山公园北门的检票处,叫做煤厂村城关。这个城门关依然保持着数百年历史的原貌,上方有敌楼,城门关上的石刻匾额,北侧为“兜率真境”,南侧为“绀翠凌虚”,两侧还有一副石刻楹联为“日临祗树浮金座;香散天花绕法台”。

    环绕煤厂街有一条精美的花岗岩石板路,是1953年由500位工匠历时半年多的时间修成的,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它是专门为人们前往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拜谒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而修建的,应当说这条路也是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了。这条路还有一个传奇的来历:路上铺设的花岗岩石板,是清代专门为慈禧太后从西直门到颐和园铺设的御路上撤换下来的。算来,这些石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煤厂街过去还是朝佛进香之道。它的西侧是建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余年历史的香山碧云寺。

    清代,乾隆皇帝大规模扩建该寺,增建了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行宫院等,使之成为香火最旺的寺院,当时的香山碧云寺有西山诸寺之冠的美称。煤厂街西北侧天宝山半山腰处有一处建于明代的静福寺;北侧万花山上还有一座娘娘庙。清代末期和民国时期香山最热闹的去处要数娘娘庙了,人们每个月的初一到十五都要到这里来烧香赶庙会。娘娘庙其实只是一座道教的小庙,原名叫碧霞宫。

    一座小庙为什么引来那么多的香客呢?原因是里面供奉着一位远近闻名的肉胎娘娘。肉胎娘娘的故事十分传奇:说的是一个小姑娘随着家里大人烧香还愿时,自己爬上神仙坐的莲花上怎么也不肯下来,随即就升天成仙了,而且一直保持着原来的肉身。传说烧香回来的人都确信肉胎娘娘是真身,因为很多人悄悄地摸过神像,说跟真人一样身上软软的,绝不是泥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的时候,娘娘庙被毁,造反派把肉胎娘娘搬到了大街上批判,原来肉胎娘娘的所谓肉身是用棉花填充的。

    香山买卖街与煤厂街相比,其形成的历史要短很多。清代,香山公园称为香山静宜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统称为皇家御苑的“三山五园”。

    当时的香山静宜园属于皇家的行宫禁地,除了园内沿着山势用围墙封闭以外,在其宫门往东约一公里,南北约五百米处,也有围墙,并在其东侧的尽头处南北各建有一座城关,每一座城门关上都有乾隆皇帝御笔提名的石刻匾额,北侧的匾额为“萝幄”,意思是精美、华贵的书屋;南侧的匾额为“松扉”,意思是翠松如云宛似屏扉。南门通向当地驻军键锐营八旗印房(指挥中心)和正黄旗营房;北门外往东直通玉泉山静明园。两城关内正中为一条通往宫门的御路,路的东西各有一座牌坊,南北两侧各建有为皇家服务的朝房和守卫行宫的兵营。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两次对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香山静宜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和焚毁,抢走大量的珍宝和文物,烧毁了园内的众多建筑。香山静宜园因此成为废墟,长期荒芜,无人管理。园外的朝房、营房也大多被毁。园外的两座城门关、围墙逐渐破败。

    1912年,经过清皇室同意,爱国教育家、慈善家、天主教北方地区领袖英敛之先生在园内兴办起了“静宜女子学校”,招收附近京师外八旗营的满族子女和少数当地农民的孩子接受教育,开创了女子集中受教育的先河。1919年,曾经担任民国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先生在香山静宜园开办了香山慈幼院,收养了一千多名因水灾无家可归的孤儿难童,在这里抚养和受教育。其间,香山静宜园又被开辟为公园,对外开放。香山静宜园宫门外逐渐有居民移入,主要集中在宫门外左侧配房后的东西向的十数间未被完全烧毁的朝房处,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居民区。

    由于周边只有少量的贫瘠土地,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游客和学校为对象做一些小买卖为生,随之逐步形成了一条约100多米长的商业小街,香山买卖街由此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条街依然红火,自西向东有周记果局子、王记理发铺、油盐店、鞋铺、屈记小铺、赵记肉铺、郑记煤铺、包子铺、赵记茶馆;路南还有魏记奶牛厂。再往东只有少数零散的民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运动,买卖街的商铺相继关张,之后再没有一家门店。香山买卖街从此也就名不副实了。

    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香山公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宫门一直往东的路边开始有一些小贩向游客兜售小的纪念品。随后,周边的居民纷纷在路的两边建起了一家家店铺,都是经营一些旅游纪念品、水果、干果的小店和小的餐馆儿,似乎香山买卖街又复兴了。其实不然,真正的香山买卖街五十多年来一直沉寂至今,没有一家老住户再经商做生意。

    不过,如今人们从香山车站向西左行一直到香山公园东门,这条路都叫香山买卖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27 , Processed in 1.08776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