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家庭托儿所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宗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如一股春风吹遍了京城大街小巷,个体经营的小商店、理发店、菜店、肉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当时还有一种新生事物——家庭托儿所,因为接触面有限不被人们注意,而在1982年做了母亲的我,则是最大受益者。

    我们那时候产假是56天,加上晚育假一共72天。我爱人父母去世早,没有爷爷奶奶能帮忙看孩子。我的老母亲快70了,体弱多病,照顾自己饮食起居都有困难,不可能把孩子送到我母亲那里。我爱人是带工资上大学的最后一批大学生之一,34岁的他,是下过煤矿、当过工人的老三届,尤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然不能把矛盾推给他,影响他的学习,必须想出办法来。可是,这么小的孩子谁能给看呢?不到一周要上班了,急得我在屋里转磨。这时候街坊告诉我,新文化街南口路西好像有一家私人办的托儿所。那天下午孩子睡着了,我锁上门,一路打听着找了去。

    那是东太平街胡同中间路南的一个院子,院里有棵高高的核桃树,9月里已经挂满了果。巴掌大的树叶,密密实实地搭成了满院的树阴。

    北屋敞着门,挂着门帘,里边传出老人哄孩子的声音,那么柔和那么慈祥,就是这里,没错儿。我敲了敲门进去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给蹲完盆的孩子擦屁股,另一位阿姨有50岁左右,手里正搓洗着什么东西。这里的五个孩子,都一两岁大,手里玩着布娃娃、皮球和吹气的塑料玩具。两间老式大北屋,木地板靠墙边虽然有些翘了,但整个地面擦得非常干净,窗户玻璃一尘不染,每天能见阳光没问题,我第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条件。

    60多岁的老人是这里的负责人,我说明了来意并简单介绍了孩子的情况。让我没想到的是,老人一口回绝了我:“我们不看这么小的孩子。”当时真如同五雷轰顶,欲哭无泪,半天不知道再说什么,傻傻地站在那里。就听那位稍年轻一些的阿姨说:“你回去吧,我们看不了。”想到三天后我的产假就到期了,我没有走,坐在婴儿床旁边,继续和两位老人聊起来,知道她们的托儿所在二龙路办事处注了册,墙上挂着营业执照,托儿费有公章可以报销,她们也是刚办一年,因为各家都是独生子女,感觉责任很大。这一聊,我更坚定了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决心,我对两位老人很有好感,决定要说服她们。

    我问起老奶奶的子女都在不在北京,老人说起新疆有一个,在生产建设兵团。我告诉老人,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呆了十年,1978年才回来的。我注意到老人讲话的口气缓和多了,一定是想到了她自己的女儿。我接着说,要不这样,我就送来一个月,您先帮帮我,这一个月里我再想办法,如果看不了,下月我接走。就这样老人勉强接受了:“那你送来吧。”我的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那时,我每天不到五点就起床洗漱,先给孩子洗脸洗手喂水,同时加钙粉和鱼肝油,然后去奶站排队取奶。回家热奶,除了早上喂的,还把白天的奶加上糕干粉都热开,灌进两个葡萄糖瓶子准备带到托儿所。

    女儿特乖,喝完水不闹就自己玩,等我热完奶喂她,吃完自己又挥动小拳头东瞧瞧西看看玩起来了。等我吃完早饭,她开始攥着小拳头使劲儿了,我马上抱起来把她大便,洗干净之后放回小竹车里,车头的布兜里放上几块棉垫、一卷干净尿布、两瓶奶,还有水瓶,就推着车往老奶奶家去了。每天女儿在车上就甜甜地睡着了——真不愧是我们工人的孩子,70天就“带饭上班”了。

    也许就是有缘,两位奶奶都喜欢我的孩子,干净、省事,从来不在托儿所大便。只是埋怨我,30岁的人不会带孩子,喂得不足,出了月子孩子没长起来。其实,我是见到女儿大便有奶瓣儿,以为是消化不良不敢多喂。老人说,就是喂得少,孩子又瘦又小,这样可不行。老人有经验,交给她们我一百个放心。一个月后孩子胖多了,更让我高兴的是,两位奶奶一致同意留下我的女儿了,我真是感激不尽。就这样,女儿从躺着送,坐着送,一直到站在小车里送,在家庭托儿所里呆到两岁半。

    我上班很远,路上要换两次公交车,每天都是头一个送孩子,最后一个接孩子。给老奶奶添了很多麻烦,我们两口子一直心里很过意不去,过年过节总要去看看老人。听老奶奶讲她在旧社会受了不少罪,老人家年轻守寡带着六个孩子,最小的才一岁。她当过装卸工,当过建筑队的小工,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服,糊纸盒,折书页什么都干过。最苦的时候,全家吃窝头蘸盐面,可没有一个孩子偷摸人家东西。现在老人的子女中有医生、教授、干部、工人,都是党员,四个是大学毕业。我从老人的话中,听到了坚强、正直和对生活的热爱。几个孩子上学都是国家免费,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之心,让她在这把年纪还要再干些事情。我对老人家的尊敬又增添了几分。

    日子过得很快,我的孩子会说话了,跟奶奶特别亲。在女儿眼里,奶奶是她的,谁都不许气奶奶。一岁多的小孩就会管闲事。新来的小孩都会哭,特别是家长走了以后。女儿就会冲着他们喊:“哭什么哭!”小孩真的不哭了。接孩子时奶奶告诉我们,逗得大家都乐了,其实谁也没教她,她心里早已经把托儿所当成自己的家了,父母都上班,不上托儿所没有别的指望。

       再有,就是奶奶对她太好了。老人天天早点吃面条卧鸡蛋,我们送孩子放下就赶紧跑赶公交车上班。老奶奶经常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喂给女儿吃,自己倒舍不得吃。十一前,老奶奶走一站多路到我家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袱,原来是给我女儿做的新棉裤,黑地粉花,又漂亮又合身。我的眼泪忍不住往下掉,亲奶奶也不过如此吧!难为老人家一片心。

    老奶奶说:“小皓的妈,我知道你手笨,不会针线活,以后皓皓的棉衣我包了,只要我活着,我管,现在眼神儿不好,别嫌我粗针大麻线的。”我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告诉老奶奶,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是表扬咱们托儿所的,登《北京晚报》了,我把报纸拿给老人,老奶奶说:“我收你们托儿费了,都是应该做的。”我说:“要不是您帮我,我的孩子怎么能长得这么结实?我工作踏实,每个月都得超额奖,这都是您的功劳。”

    这年年底,二龙路办事处评了老奶奶的托儿所为“先进托儿所”。接孩子时看到墙上的奖状,屋里还添了很多新玩具,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又过了几天,女儿穿了件新围兜回来,白色的,缝着宽宽的绦子边,特像正规幼儿园的样子,我问她是哪来的,女儿说:“小朋友每人一件,奶奶做的。”我知道,老奶奶是用办事处奖励她的钱买的布,几天里,白天看孩子,晚上在灯下连夜缝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这么辛苦为孩子,我真觉得心疼。她爱孩子爱到让我这做家长的感动。这不仅是位要强的老人,更是一位爱心至上的老人。把孩子送到这个家庭托儿所,真是我的福气。

    每到年节,女儿都会想着带上好吃的去看奶奶,穿奶奶做的棉衣穿到上五年级。女儿小学毕业,我家搬到石景山去了,还是隔几个月去看看老人,后来奶奶身体不行了,托儿所也就不开了。一年一年看到老人体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也会买一些补品。春节时,奶奶总会塞给孩子压岁钱,不要都不行。女儿初中毕业那年,老奶奶已经卧床了,女儿攥着奶奶的手,一老一小都哭了。

    女儿考上高中后,我们抱着一个大西瓜去奶奶家报信。街坊说老人被儿子接到大兴的楼房去了,没有见到老人,只看到了门上的锁,孤零零地挂在那里,那间曾经是那么热闹,充满老人孩子欢笑的屋子,人去屋空。老人的儿子知道我们会来,没让告诉我们地址,那年老人整80岁。我的心沉沉的,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女儿:“老奶奶是妈妈一生中的贵人,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不知道女儿能不能理解,我想,到她当了妈妈的时候,她会理解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21:45 , Processed in 1.11226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