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留题迹胡同 邂逅末代皇帝溥仪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陆原

太平桥大街

今日留题迹胡同






  留题迹胡同位于全国政协礼堂东侧,呈东西走向,胡同很短,总共只有6个院落。1949年冬,我们家从前抄手胡同搬至留题迹胡同1号,一住就是52载,直至2001年冬挥泪别离即将拆迁的留题迹胡同。

  留题迹胡同在解放前叫“牛蹄筋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长不足百米,最宽处才5米。据说,当年胡同内有一户卖盐水牛蹄筋的商贩,很受欢迎,故老百姓将胡同取名为牛蹄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根据谐音,牛蹄筋胡同改为留题迹胡同。

  在胡同西口,过去曾有一面长达40米、高约5米的大影壁墙堵着,影壁对面是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府,1954年修建全国政协礼堂时将大影壁墙拆除。在留题迹胡同西口与顺承郡王府之间过去有一条小河,水流潺潺很有诗情画意,后来随着污水污物不断排到河里,小河成了臭水沟,称“南沟沿”。解放初期,这条水沟成为排放污水的“盖板河”,再往后又把盖了板的“南沟沿”修成了马路,起名为“太平桥大街”。在留题迹胡同东口则是道教寺庙能仁寺,能仁寺所在的南北走向的那条胡同叫能仁胡同。

  短小的留题迹胡同只有6个院落,我家住的1号院大多是知识分子。隔壁的2号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内住有一家陈姓的资本家,他在西侧院开了个小印刷厂(门牌为甲2号)。说是印刷厂其实是个小作坊,仅有2台小印刷机,有装订机和裁纸机各一台,1957年公私合营改造时,小印刷厂关张了。2号院中,有一棵约二三百年的大枣树,两个大人都抱不过来,秋天时,两头尖形又脆又甜的嘎嘎枣挂满枝头,由于两个院子紧挨着,每当2号院打枣时,我就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捡到一脸盆枣。

  留题迹胡同1号院的南面正好是古庙能仁寺的后门,能仁寺原称“大能仁寺”建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明正统八年(1443年),少监孔哲重修能仁寺,“殿堂楼阁,高明宏壮,像设庄严,彩绘鲜丽,禅诵有室,钟鼓有楼”,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大约在明末清初,能仁寺改为道观,寺额未改。

  能仁寺的布局很怪,是东西走向南北两层院落,东侧为正殿坐东朝西,对面西侧为辅殿坐西朝东,能仁寺内住着一位道士,人非常和善。因我父亲是搞建筑设计的,他带着上述疑问多次向道士请教。道观能仁寺院落的建设与一般寺庙相仿,均是坐北朝南布局,它的寺门在南面,现存的东殿和西殿原来是配殿,最早的道观大门和主殿在解放前已被烧毁,后来被学校改建为校舍和小操场。

  我们居住的1号院原来是能仁寺的后花园,现在仅留有一口水井(井在我院大门的东侧)。这口井与我们儿时的情缘蛮深,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和电冰箱,夏天要吃凉的西瓜,大家都用网兜吊上西瓜系到井里“冰镇”。井水很清澈,略有苦味,洗衣浇花全用井水,免得再花钱请人送水。解放初,公安局还曾从井里捞出过国民党兵丢弃的手枪和子弹。

  1965年秋的一天中午,我在家门口看到有一个瘦瘦的戴眼镜的老人在左右张望,他一回头我看清楚了,原来是末代皇帝溥仪。他和我搭讪,问能仁寺的情况。那时,他每天在全国政协上班,午饭后抽闲绕弯来逛能仁寺。

  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溥仪,我就带他进道观院子看了一番。溥仪非常高兴地说,你对能仁寺很了解,又是满族人,我们又是街坊(指从他上班的政协到我的住家很近),以后和我学满族历史吧……

  后来,听到溥仪去世的消息,使我很是惋惜。

  留题迹胡同南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四五年里,曾是著名的北京小学旧址,胡同西口是小学的后门,后门里有一座两层小楼,这是小学教职工的宿舍,我常常爬到小楼上去观看学生在操场上锻炼。后来北京小学迁走了,这里建了兵马司小学,原小学的后门挂上了留题迹胡同6号门牌,成了老百姓的大杂院。

  1995年前后,顺承郡王府被拆迁至朝阳公园附近。2006年,留题迹胡同已经踪迹全无,成为新的住宅小区——西城晶华小区。现在,只有留题迹胡同街坊四邻的笑脸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留题迹与“牛”胡同
 
  北京旧城以动物命名的胡同共计452条,其中尤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为最多。如“马”,达102条;“羊”,为53条;以牛命名的胡同数量位居第三,共37条。

  关于留题迹胡同,如果不是为编发本版稿件,对其进行了一番考证,我根本没想过极富诗意的“留题迹”会与“牛”有关。葛大陆先生的文章中说这条胡同的名字源自“牛蹄筋”,可我查了多张不同时期出版的北京老地图以及相关资料,发现标的都是“牛犄角”胡同。但无论是“牛蹄筋”还是“牛犄角”,这条胡同因牛而得名似确定无疑。

  像“留题迹”一样,将“牛”改为“留”的胡同还有两条,即留题胡同和留学路。留题胡同位于东廊下胡同东面,翠花横街西面,属西城区福绥境地区,清代称牛蹄胡同,民国时期根据谐音改为留题胡同。上世纪90年代末,留题胡同与其周边的东、西廊下胡同等一起拆迁,现胡同只剩下两三个门牌号;留学路位于珠市口西大街与永安路之间,明时叫牛血胡同,清代沿称,民国时根据谐音改为留学路。留学路呈南北走向,据说童年时期的侯宝林住不起租赁的房屋,就曾租住在这条胡同南口路东的第一个门——“连升店”里。

  当然,在以牛命名的胡同街巷里,含“牛”字的仍占多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牛街。

  牛街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右安门内大街,最早叫柳河村,辽代已经成街。据传,牛街清真寺早在辽代统和十三年就已兴建,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代,这条街因寺得名,称礼拜寺街,清乾隆时期改称牛街。清《宸垣识略》载:礼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内碑碣皆回部书。

  盘点“牛”胡同,不难发现其中很多都有“牛角”二字。由于叫“牛角”的胡同多达十余条,民国时期,为避免重名,只好在这些胡同名字的前面分别加上东、西、南、北、前、后等方位字。前、后牛角胡同位于德胜门西大街南侧、西直门内大街北侧,在清乾隆年间的地图上称前、后牛犄角胡同,1990年胡同拆迁,如今前牛角胡同尚剩两三个院落;东、西牛角胡同位于府右街西侧的太仆寺街和力学胡同之间,清代称牛角胡同,民国时期改称东、西牛角胡同;南、北角湾胡同位于东花市大街与东花市斜街之间,清代统称为牛角胡同,清光绪年间统称为牛角湾,民国时期延用,1965年分为南角湾和北角湾两条胡同,现在这里已是高楼林立,一片新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

  如今,留题迹胡同已踪迹全无,惟有胡同旧址西口立着的两个蓝色路牌,尚能显示它曾经存在,另外一些含“牛”的胡同,则只能在老地图上去寻觅了。比如,位于宣武门内大街东侧、西长安街南面的前、后牛肉湾;位于中国美术馆北面,1965年并入黄米胡同的牛排子胡同;位于北总布胡同东面,1965年改为艺华胡同的牛角湾;位于阜成门南大街和锦什坊街之间的牛八宝胡同……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眼下“牛”年即将过去,今借“留题迹”粗略盘点一下“牛”胡同,权当《胡同记忆》版“牛年牛胡同”的一个备忘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11:58 , Processed in 1.08825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