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年的北京公安学校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郑应哲

    “公校坐北郊,屈指卅年有,弯墙抱方舍,绿树掩红楼,嫩草栖田陌,熟果挂枝头……”这是我32年前在母校——北京公安学校(简称公校)学习时写的打油诗。

    公校最早成立于1948年8月,是北京市公安局培养干警的学校,当时的校址位于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后迁到德胜门外马甸附近,我们上学时,是在马甸那边的校园,“报到证”上写的地址是:德胜门外裕民路3号。

    在我的记忆当中,校园内外的环境非常好。校园被弯弯的围墙环绕,校园很大,树很多也很壮,建筑物相对较少。一砖到顶的老旧平房错落有致,不高的红砖楼房年头也不短了,掩映在绿树之中,透着几分神秘,又有几分朴实。北侧有宽阔的操场,口号声时起时伏;东边是大片菜地和多年生长的果树,到秋天一眼望去,田间绿油油的蔬菜与挂在枝头的果实相继涌入眼底;一条条或长或短、或直或弯、或宽或窄的小道把教室、礼堂、宿舍、阅览室、食堂、操场、菜地、果园等连接起来,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校园南墙外和东墙外是村庄和庄稼地,一派田园风光;校园北墙外紧邻元大都遗址——土城。从学校北墙小门出去就是土城,那时候的土城上长满了树、灌木和野草花,知名的、不知名的鸟儿或飞翔于树林之上,或跳跃于树梢之间,蝉儿不知疲倦地嘶鸣着,土城上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去。享誉海内外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就在附近。那时我经常于清晨或晚饭后到此处,或慢跑、或闲逛、或自习、或小憩,煞是惬意。

    我们入学时学习的内容大致分四大部分:理论课、业务课、军体课、汉语课。理论课主要内容有时事宪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业务课主要内容有政治侦查、刑事侦查、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内保工作、派出所工作、现场勘查、案例分析等;军体课的主要内容有队列训练、擒敌拳、捕俘拳、射击训练等;汉语课的主要内容有语法知识、写作、审讯记录等。

    现在回想起来,好多课的具体内容由于年头久远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也有一些课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如军体课中的擒敌拳、射击,业务课中的现场勘查和案例分析,汉语课中的审讯记录等。

    印象最深的是现场勘查中的痕迹取证和汉语课中的审讯记录,现在回想起来,其原因主要是神秘感和好奇心使然。先说痕迹取证,就是把案发现场留有的可疑指纹和鞋印取下来。入校之前,确切地说是上课操作之前,只在破案的电影里看到过公安人员取犯罪分子的指纹、鞋印,其过程充满了神秘。听说现场勘查课要讲取指纹、鞋印,我们的好奇心被强烈地激发出来,早早地期待这一课。课上老师讲完操作要领,我们用胶带纸取下完整的指纹,用石膏粉成功取下清晰的鞋印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再说审讯记录课,在课堂上老师放录音,录音是预审员审讯一杀人犯时现场录下的,老师讲完要领后,我们尝试着听录音做记录。我们大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这种最原始的审讯现场录音,它与我们以前在电影小说中看到的、听到的截然不同。尽管放录音前老师详细讲解了注意事项,但是在实际记录过程中大家仍然手忙脚乱,记录一塌糊涂,完全不得要领。不知别人什么感受,看着乱糟糟的记录,我是很伤自尊,与做痕迹取证时的感觉完全两样。

    最使我尴尬的是手枪实弹射击,在北京卫戍区一个部队的靶场打的,我八发子弹只有两发子弹中靶,其余六发子弹都不知跑哪去了。虽然我的其他功课都还说得过去,虽然在毕业时还被评为优秀学员,但对实弹射击这件事我一直不能释然,至今耿耿于怀。

    我们这一期学生大概是“文革”后第一次大规模公开招生,绝大部分都是高(初)中毕业以后在农村插队两三年,经公社、大队推荐,又经过政审、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后招入的,在农村插队的年头不一,岁数也是有大有小,和现在招的学生不一样。

    按公校排序,我们这一期对外称“公校21期”,有600人左右,分成四个队,只有四队有女生,住在平房区;一、二、三队全是男生,住在一栋宿舍楼里。宿舍楼位于校园西头,红砖楼,是一座老楼,只有三层。一队住一楼,二队住二楼,我们三队住在三楼,队主任是王立宗、张志水,队干事有郑卫平、赵希光等。

    我在三队三组,全组开始是10个人,后来又调入2人,共12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东城的、西城的、朝阳的、崇文的、丰台的、顺义的。12个人住一间宿舍,上下铺。组长是谢基庆,副组长是周占一、还有李慧元、李晓奇、李刚、耿向民、邸辉、刘尊生、仇建国、梁燕生、沈杰。

    李慧元在组里个头儿最高,也很壮实,大家都管他叫“大个儿”,他个儿高,力气也大,说话直爽,办事痛快;李刚是近视眼,戴了一副眼镜,那年头戴眼镜的人不多,大家索性就叫他“眼镜”,他说话幽默、爱开玩笑。有时在课下,有时在组里讨论时,当着大家说笑话,经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耿向民个头不算高,身体也单薄,但脑瓜灵活,经常给组里的学习工作出主意;刘尊生人很朴实,平时不爱言语,但心里有数;李晓奇好像年龄最小,但人挺精神,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搁现在就叫帅哥;谢基庆在我们组里岁数最大,又担任组长,他脾气好,工作也很负责任,很有老大哥的样儿,和全组人处得都很融洽……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又互不相识,但相处得很好,上进心也很强。从1978年5月入学开始到年底,队里每周评比的卫生、纪律红旗,三组没丢过,保持了很久。1978年底全校召开大会,三组作为先进小组受到表彰,除了奖状之外,还有一个排球,全组每人一个笔记本。东西虽不贵重,大家看重的是这份荣誉。

    记得在校期间,组里还搞了一次春游活动,大家骑车去了香山、卧佛寺、樱桃沟、碧云寺,爬山、钻沟、看大佛、照相、野餐,整整一天,骑车去,骑车回。一天下来累得够呛,但心情愉快,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时候闲暇无事,我翻出当年春游时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的同学,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一年多的学习时间很快到了,毕业后我们各奔工作岗位,一晃30多年过去了。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的几个人又聚在一起。世事沧桑,岁月无情,当年毕业时风华正茂的青年,现在大都已经两鬓斑白,大家天南海北地聊,兴之所至又聊到了公校生活。那天聚会,李刚也到了,他在多年前辞去公职,下海经商,虽然做生意多年,但言谈话语当中和同学之间的感情没变,说话还是那么爱开玩笑。在公校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说起来很短,对我们来说却很重要,是人生的一段起始。

    三十多年来,公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改了名,由“北京市公安学校”改为“北京市人民警察学校”,后又改为“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再后来又从马甸搬到了昌平区南口镇附近。公校原址及四周早已是高楼林立,道路交错,我当年就读的公校,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2:14 , Processed in 1.08383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