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的一中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段文辉

    北京有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前身是八旗官学,始建于清朝,它按顺序排名北京市所有中学的首位,它曾经拥有老舍、刘白羽等校友,它就是我学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北京一中。

    一中位于北二环内侧,顺着宝钞胡同往北口走,快到尽头时你会发现路东有一座青砖仿古门楼,两扇朱漆大门紧闭着,门上方是李岚清题写的北京一中四个大字。这座门楼是近年按照原样新建的,旁边的铁栅栏门才是学生进出的大门。学校园区面积很大,往北至东绦胡同,往南到郎家胡同。学校的中心区是一圈带跑道的操场,北边紧挨着东绦胡同的是一排老楼,而南面的四层教学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我的中学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一中的历史悠久,那可真是名不虚传,光是校名就改了很多次。光绪十三年负责八旗官学事务的大学士徐桐在安定门内郎家胡同买下原清宗室延煦留下的房产开办了一所书院,1894年定名八旗书院,1897年更名为经正书院,1902年再次改名为宗室觉罗八旗中学堂,1904年变更为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1912年蔡元培主持教育部,决定“八旗高等学堂仍准设立,唯将八旗取消,五族皆可入”,同年8月,改宗室八旗高等学堂为京师公立第一中学。1949年4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中学。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锣鼓巷,离一中很近,走着不到十分钟。当时院子里很多哥哥姐姐都在一中上学。听街坊刘大爷说,以前的一中院子里不仅有假山和花园,还有老年间的王八驮石碑呢,可惜后来慢慢都毁了。值得庆幸的是,1990年一中校庆的时候,“文革”中砸断的两块石碑重新立了起来,并建了一座碑亭加以保护。这两块碑,分别是《创建经正书院碑记》和大学士徐桐等人给光绪有关书院建设、办学情况的奏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升初已经开始实行填报志愿考试录取的政策。1981年我如愿地考入了北京一中。考入一中的第二年,学校的新礼堂落成了,就在校门入口的左侧。在当时,一座普通的中学能拥有自己的礼堂算是很了不起的了。以前学校里的一些活动经常要到圆恩寺电影院去开,礼堂落成后,开学典礼、家长会,还有一些课程都是在礼堂里进行。那时候在大屏幕上看幻灯片已经是很先进的了,以至于和同院的孩子聊天时,总是很自豪地添油加醋地显摆一番。

    我上学的时候一中的地盘比现在要大,除了主校区外,出门过了宝钞胡同往西,现在的园丁小区一带都是一中的范围。那时候这里是一中的大操场,虽然是土地,但是一到体育课,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在这里踢上一场球。

    那时候体育课测长跑的时候,我们会从学校门口出发,然后围着国祥胡同,穿赵府街,最后从碾子胡同转回来。有时候跑三千米,偷懒的同学会藏在胡同的某个角落,等第二圈的时候再一起跑回来,如今的孩子恐怕不会再有这样的空子可钻了。

    三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选择了继续留在本校高中,这样,一中成了我整个中学时期的母校。

    当年学校里有一些老教师很有名,至今我还记得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姓龚,胖胖的,戴副眼镜,说话口音很重。龚老师腿脚不好,但是每次都早早地来到教室先坐好等着给我们上课。龚老师的物理课讲得很认真,而且还出过一本书,里面有大量的题型,记得院里的一些考入别的学校的同伴经常向我借这本书。我高考的那年物理很难,但是我们班的物理成绩却还不错,这应该和龚老师是分不开的。

    毕业后唯一一次回母校是去年,带一个美国朋友骑自行车逛钟鼓楼,不知不觉竟走到了一中。朋友问我这个古色古香的大门里是什么所在,我告诉他这是我的母校,经向门卫解释后,我带着朋友二十年后再一次走进了一中,看着这里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一切,我滔滔不绝地向朋友讲着他听得懂和听不懂的故事。看到我在校园里照了无数张照片后,朋友也非要在校门前留张影,他说他要把照片带回国给他的朋友看,让他们看看这所都快赶上他的国家历史的中国的中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05:24 , Processed in 1.11276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