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京城里以口字命名的地名可不少——菜市口、新街口、交道口、珠市口……借着这个口字命名的街巷也比比皆是,一般有口就有相应的街巷名,例如珠市口西大街、珠市口东大街、新街口南大街……在这么多以口字命名的大街中,唯独没有菜市口大街(现在的菜市口大街是改造后新命名的),那么菜市口是不是仅仅指宣武门外大街南口的丁字路口呢?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菜市口指的是上述丁字路口以东,铁门和米市胡同以西,这短短的一二百米路段被人们称之为菜市口,而且仅称其为菜市口,并不叫大街。现在部分已经消失,剩下的部分归菜市口大街的菜市口胡同,以前叫丞相胡同。 原本菜市口地域并不大,东西长也就一二百米,但是名气不小,菜市口在清朝末年曾是刑场,戊戌变法时的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就义的,据说当年的刑场就在丞相胡同北口,老药铺西鹤年堂的门前。西鹤年堂建于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据说该店早已向西迁移。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有轨电车从虎坊桥延长到菜市口。在两广大街建成之前,菜市口并不是十字路口,而是由宣外大街和丞相胡同与菜市口组成的冲南、冲北两个相邻的丁字路口。近年新修的两广路与宣外大街、菜市口胡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米市胡同北口的西侧路南,有一家稻香村糕点铺,也是制作南味糕点的,是个三间门脸儿的二层木制小楼,掌柜的姓徐,是个南方人,不知道这个稻香村与今天的稻香村是否有关。和所有的饽饽铺一样,它也是前店后厂,一般糕点制作车间是不对外的,当然也有例外。每年一进腊月门儿,他们就会利用一门两窗门脸儿的一个窗户,对外展示蜜供的制作工艺,到时候准能招来许多隔窗观看的路人。当年糕点铺的蜜供销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现金交易的,也有按会员制预订的,每月预交十分之一的钱,到腊月提货。徐掌柜的眷属住兵马司后街9号,其女徐春娣和我姐姐是同学。 稻香村西隔壁儿是洪兴南纸店。所谓南纸店,除了出售纸张之外,还出售各种文具和部分书籍。当年纸张经营的范围也很广,除百姓的生活用纸外,还销售烧纸和金银箔。那时的洪兴纸店还销售麻呈文纸,不少家庭拿麻呈文当卫生纸用。麻呈文是用传统方法生产的纸张,其整张纸的长宽比例是二比一,如果买一刀(100张)纸,纸店还可以裁出32开的正方形纸,并且负责送货上门。 洪兴纸店以西至丞相胡同北口本来没什么店铺,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这里修建了菜市口电影院,从此附近居民就近就能看上电影了。 菜市口地区路北以鹤年堂药铺历史最悠久。鹤年堂以东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有两个相邻的福庆厚,两家都是干果子铺,靠东边的是两间门脸儿,西边的是三间门脸儿。当年所谓的干果子铺,就是不卖油盐酱醋的副食店,在北京众多的商业区内,相邻的同名、同行业的店铺还真不多。解放后这一带的店铺有的搬迁,有的关闭,鹤年堂仍在原址经营。鹤年堂以东地区建起了菜市口百货商场,商场建设初期规模并不大,只是将原有商家的墙壁打通,对原有建筑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由于原来各个商家的地基并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当年逛这个商场时要反反复复上台阶和下台阶。几经改建,菜市口商场最终建成新型商场,两广路展宽时,菜市口商场又迁址扩建了。 在这个小小的菜市口区域,没有一家会馆,如果我们把眼界扩大,称其周边为泛菜市口地区,那么这个泛菜市口地区的会馆则数不胜数,如江西会馆、天门会馆、南海会馆、徐州会馆等,可以说大小会馆遍布泛菜市口地区的大街小巷。截至解放前,北平的会馆已达四百多家,会馆最多的当属宣武区,会馆最密集的地区当属泛菜市口地区。 菜市口及其周边也是商业密集区。早年宣外大街南口路东,一拉溜有五六家刀剪铺,这些刀剪铺都是一间门脸儿,每逢冬季这几家刀剪铺都挂着同一式样的蓝布棉门帘,各个店铺的门柱前都立着一个木雕大烟袋,而且店铺的名号都很相似,如王麻子刀剪铺、老王麻子刀剪铺、老老王麻子刀剪铺、汪麻子刀剪铺等,总之这些刀剪铺都跟麻子有关,而且都说自己是正统,更有甚者,在店内张贴文告:“本刀剪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且无子侄之辈从事此业。”至于他们的争执始于何年,大概已无从查考,直至公私合营,其争执方告结束。 早年间北京没有自来水,人们饮用的是井水,商业供水机构叫井窝子,井窝子大多分布在胡同里,大街面儿上很少有井窝子,直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菜市口路口的西南侧还有一个大井窝子,这个井窝子很特殊,根本没有院墙,当然也就没有街门。 当年,在菜市口至新街口这条笔直的大街上,仅有两个井窝子,一个在菜市口,另一个在护国寺的南边,柳泉居的原址(路东)。 菜市口的井窝子东边是一个大车店,这个大车店很特别,它的大门不挨着马路边,而是褪进去一大块。井窝子的西侧是大仁号糖房,就是销售糖制品和制作麦芽糖的买卖。以前在菜市口西侧路北有一家正兴德茶庄,这是京城少有的清真茶庄,本号设在天津,所以当年的包装纸上特别注明,这个正兴德是“天津分此”。在正兴德对面是一家绒线铺,和京城不少的绒线铺一样,门前以黑猴儿做幌子,至于这家绒线铺的名号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所以附近居民都称其为黑猴绒线铺。 电影《城南旧事》曾提到春明女中,当年这所中学就在菜市口北边路西,解放后曾更名为女五中。 早先菜市口路南,有一家南来顺早点铺,一间门脸的早点铺与宣武门遥遥相对,当时门脸儿并不大但生意很火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南来顺东移,挪到了丞相胡同北口西侧路南,面积扩大了,更换了新门窗,就餐环境更加舒适,更主要的是吸收了宣武区的业内能人。原来米市胡同北口路东有一家烧饼铺很有名,烧饼、盆糕、碗糕做得都很出色,据说米市胡同烧饼铺的几位能人,后来都来到南来顺工作,所以说当年南来顺的手艺出众,仅炸货一项,就包括油饼、糖饼、焦圈、油箅子、薄脆、炸糕、糖耳朵、蜜麻花等,尤其是它的焦圈,周围全是透亮儿的小油泡儿,吃起来香脆诱人。 宣外大街南口路西,早年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当铺,这家当铺面积很大,而且有一座中式楼房,地理位置也很优越,占据着菜市口西北的整个拐角处,后来当铺改为拍卖行,不但自身规模大,而且还经营一家水会。水会在当年是一种民间的消防组织,当年这个水会被称为西水会,虎坊桥的水会称为东水会。解放前,北平市的照相同业公会也在这家当铺的后院办公。 眼下,当年的菜市口只有在记忆中了,在新建的菜市口大街上,已经很难寻到当年的模样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44 , Processed in 1.12939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