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又称朝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皇帝祭祀“大明之神”的祭坛。祭坛为正方形砖石座平台,高5尺9寸,方广5丈。方坛的东西南北各设白石台阶九级。 明代台面为红色琉璃,清代改为灰色“金砖”铺面,坛四周环以圆形围墙。正门西向,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余三面各有一座门。西门外有燎炉、瘗池,有白石甬道直达西天门,是“大明之神”出入的道路,称为神路。北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钟楼、具服殿。正门直达西天门,是帝王祭日时出入的道路,称为神路。 当年祭日时,皇帝要更衣,于是建具服殿为皇帝休息更衣之所,正殿左右为配殿。明朝时此处原为奉司衙署所在,具服殿则建在祭台西棂星门外南侧。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认为:“日坛具服殿旧址建于坛南,临祭时必须经过神路始至殿所,似与诚敬之仪未协。”便将具服殿移至祭台西北侧。 神库、神厨坐落在祭台正北侧,为方形院落,门向西,神库三间,是安奉“大明神位”的地方。神厨三间,南向,是放置加工祭祀供品的地方。 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是分别放置祭祀时用的祭器、乐器、草席棕垫的库房,各为三间,连檐通脊,均南向。清道光年间失火烧去两间,剩下现在的七间空房,后人称其为“七间殿”。 宰牲亭是古代帝王祭日时制作供品,宰牲畜的地方,亭中原有漂牲池,现已填平。 钟楼原有二层,南向,内有一口大钟。清道光年间曾失火一次,钟楼被烧掉一层,大钟现不存。 明隆庆元年,礼部议定东郊朝日以甲丙戊庚壬年皇帝车驾亲祭,其馀年由派遣文大臣代理皇帝祭祀,每年春分早五时到七时致祭。又定,日坛祝版用红色,上写粉红色字。玉用红色,绸用红色,乐用七奏,乐章用曦——日色,舞用八佾。皇帝祭服为红色。 在清朝,祭日前一日有候时官在太常寺守晚,预备启奏时辰。祀日五鼓时,太堂寺堂官一员、赞礼郎二员、候时官二员由东西长安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昭德门、中左门、后左门至乾清门启奏时辰,太常寺官员于日出前六刻至时转奏,皇帝穿上祭服乘礼舆出宫至北天门外下车。赞引官、对引官恭敬地引导皇帝入北天门中门,然后转到西棂星门外盥手处洗手,之后从棂星左门升坛至行礼幄次诣拜褥前立。安拜牌官跪着将安拜牌于拜褥上放好。典仪官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祭祀礼仪开始。祭祀礼仪分为: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答福胙、撤馔、送神、送燎九个程序。 与祭祀乐章相伴的是祭祀舞蹈,祭祀舞蹈既有文舞,又有武舞。为了表示以武功取天下,而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故而在祭祀活动中舞蹈一般是先武后文,行初献礼时用武功舞,行亚献、终献礼时用文德舞。舞为八佾,武舞生,文舞生各64人。武舞执于戚,文舞执羽籥,舞于乐悬之次。引舞时用旌节四,以乐舞生4人分司之。祭日初献乐作,司乐执旌节,引武舞生执干戚进,奏《武功之乐》,舞毕乐止,武舞生退。亚献乐作,司乐执旌节,引文舞生执羽籥进,奏《文德之乐》,终献乐作,文舞生奏《文德之乐》,舞毕乐止,文舞生退。 今年正值日坛建园480周年,该园将在春节期间(2月15日、农历大年初二、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三)举办“日文化节活动”,着重展示中国各民族、世界各国对太阳的崇拜文化,祭日传统,太阳神话。其中包括描述少数民族对太阳崇拜的歌舞表演,歌颂太阳的诗词朗诵,融入太阳文化知识的互动小游戏等,使游客通过观看、参与、互动、对这座480年的坛庙建筑和祭日传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7 , Processed in 1.11378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