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旧照 今日阜外大街 阜成门在元大都时代叫平则门。明正统年间改称阜成门。经明、清、民国,延至现在。但是,有一些老北京人有时仍称其为平则门。 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取“物阜民安”之义。这是因为,门头沟、斋堂、木城涧等一些京西的大小煤矿均在阜成门外,运煤进城走阜成门最近便。 险被关在城中 阜成门与除崇文门之外的另七门一样,开、关城门都以打点为信号,因之有“九门八点一口钟”之说(崇文门在开、关城门时打钟)。这里所说的“点”,是一种铁制的响器。这种物体我见过,有的像旧时小孩戴的长命锁的形状,有的像云形,有的像外圆内方的大铜钱形,还有的铸成鱼形,但都是边缘部位比中间略薄一些的扁的。大多悬挂在做工讲究的木架上,用铁锤敲打边儿上,声音清脆响亮,能传很远。 民国期间、日军侵占北平期间、抗战胜利以后至平津战役期间,城门照样每天关闭,内外城门洞均有士兵站岗守卫。平津战役打响后,守城门的士兵大增,各城门紧闭数十天。 记得在解放军围城之前,有一次我一个人去逛白塔寺庙会,由于贪玩,险些被关在城里,是从城门缝挤出去的。这下可把家里大人都急坏了。看着我要挨打,街坊劝说:“孩子自个儿吓得够呛了,别打了,省得惊吓。”可是,奶奶忍不住还是打了我屁股两下子,我也不敢哭,她老人家倒背过气去了。大伙儿又是掐“人中”,又是胡噜后背,一通紧忙活。奶奶才醒来,老泪纵横。自打解放以后,城门不再关闭了,家里对我的“禁令”也就解除了,几乎每礼拜都进城去玩。 城内的热闹地方 城里是比城外热闹,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热闹。阜成门里也是一样,并不是从门脸儿一直到西四牌楼都热闹,而是分段儿。城门脸儿是一段儿,马市桥的西边白塔寺、宫门口、锦什坊街算一段儿,再就是四牌楼了。说这三段儿地界热闹,无非就是马路两侧的买卖多。就说城门脸儿这地界儿吧。马路两边都有店铺,并且在解放前形成了早市。除去卖早点的摊子,还有卖干鲜果品、小食品、小百货、小玩具等摊位,因为既零售又批发,所以每天都有城内、外摆小摊儿或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人来这儿趸货。这也只能热闹一早晨,一过晌午就又消停了。 城门两侧各有一条小街,分别叫南顺城街、北顺城街。这两条街道可大不一样,南顺城街两边店铺与民居相杂,进口向东店铺较为集中,有茶馆、饭馆、酒馆、杂货铺、油盐店、药铺、剃头棚儿,鞋店等等。记得鞋店的字号好像叫“步云斋”,与前门外的“步瀛斋”仅一字之差,也以制售千层底儿布鞋闻名。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市场。可是,相比之下,北顺城街就显得萧条多了。只是在街口左边有几家小买卖,往北一直到西直门都是一侧是城墙,一侧是民居,且间杂有寺观庵院。称为“路”则更准确。 月城里有两家买卖,一家是把关帝庙改成山货庄的“王荣全祥记”(虽然庙没拆改,但也没人给关老爷上香去了),经营日用陶瓷、铁器和缸瓦、砖、石、瓦、灰、沙、麻刀等建筑建工材料。城门洞南边是坐南朝北的“胡记木材厂”。这两家都没有库房,货物都堆放在弧形条石马路的两侧,以致月城楼墙根儿处。整日就同下霾一样灰蒙蒙的,就连树上也像挂了霜似的。 城外风光 出月城门,道路顺月城的弧形而延伸,两侧有许多买卖。靠城墙仿佛是“大车用品一条街”,因为大部分买卖都与大车有关。所谓“大车”当然指的是马牛驴骡拉的木制大车了。有打造、修理大车的作坊,有制作、修理并出售缰绳、笼头、鞍子、鞭子、套包、嚼子、支车棍子等用具的店铺,有经营铁锹、镐、锄、耙、镰、木锨、簸箕、笸箩、筛子、扫帚,和分别用荆条、芦苇编成的围东西用的窄而长的帘子、蓆和分别用荆条、柳条儿编成的各种篮、筐等用品的店铺,还有经营粗糙餐具、炊具的山货庄,经营车把式穿戴的皮帽、皮袄、老羊皮坎肩、皮套裤、长毛矮腰皮靴的皮货店。还有草料铺和钉马掌的马掌铺,小铁匠炉。在距东桥头不远的地方有“吊桥王记”清真小吃店和一家干果店。 靠近河岸一侧,是几家茶馆、饭馆、剃头棚儿、修车摊儿。其中“虾米居”饭馆以专用这段护城河里特产的大青虾烹制菜肴而闻名。 过吊桥迤西就属阜外大街了。吊桥南北两侧护城河两岸,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柳树一棵挨着一棵,正所谓“岸柳成行”。沿岸的小路掩映在树下,除此以外,风光可是大不相同。 北河沿,东岸城墙下边有一溜煤栈,一条运煤的专线铁路由南向北通到西直门火车站。1952年前后,与原北礼士路北口的新华印刷厂北墙隔河相对的城墙处开了一个大豁口,护城河上架了一座木桥,豁口以南的铁路和煤栈就此为止。西岸,除去印刷厂后身儿和离吊桥不远的冰窖,没有人家儿。1952年以后,马尾沟入河口迤南建了一个带铺面房的平房居民小区。1954年前后,月坛菜市迁到小区南边。因平日桥下水闸提得不高,所以桥北河水较宽较深,常见有人摇船捕鱼捞虾。 南河沿,东岸也没有居民,靠城根下有几处晾晒大粪干儿的粪场子,臭气扑鼻,少有人去。西岸居民较多,北段叫南河沿,沿河住户多以养鸭、鹅为业。再往南一点儿,叫瓜市营房。1946年春末至1953年夏,我家就住在这里。前边所提到的因差一丁点儿被关在城里而挨打的事就发生在这里。由于吊桥南边的河水没有桥北的河水那样宽,因而河床两侧的滩地上绿草如茵,小花似锦,再配以戏水的鸭、鹅和水边青石上洗衣服的妇女身影,真令人有置身于江南水乡之感。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夏天,可以在河边大树下温习功课、打水仗、摸鱼,捎带着放自家养的一头小牛、二只羊、四只鸭子,加上我一共八个,走起来“浩浩荡荡”,停下来也一大“堆”呐。冬天,几个小伙伴在冰上比赛打冰出溜、滑冰车。 骆驼——永远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拓展马路,阜成门月城整体拆除,城圈儿内、外的买卖和住户大多搬到北河沿西岸的那个新建小区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城楼的两侧各开了一个豁口,以便车辆分上下道通行。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了修地铁和西二环路,城墙、城楼、护城河、古柳都相继消失了。可惜我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到八、九十年代,这里再也找不到旧时的痕迹了,和阜外大街一样,旧貌换新颜了。大约也就是在这前后脚儿,现阜成门大桥北侧路边绿地中出现了一组驮煤的骆驼休息的雕塑,可以引起人们对“阜成梅花”的回忆与思念。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1 , Processed in 1.09884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