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下古村根据山、水、方位三要素,选址于斋堂镇小北沟峡谷北侧的缓坡上,环境优美,有较完备的防洪排水系统。村中房屋庭院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形成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三合院为辅的兼有明代院落风格的建筑群。其建筑造型多是由正房、倒座、厢房及耳房、罩房组成的山地四合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玲珑,其单体建筑造型均由传统的屋顶、屋脊、台基三部分组成,为抬梁式构架体系,其等级排序依次为正房、倒座、左右厢房、耳房和罩房。正房一般坐北朝南,为三开间(村中惟一最大的正房为五间),“间”宽2.4米,整个山墙高约2.7米-2.9米,但其地面高度高于其他房间1米,设台阶五级,所以在院中看,正房的檐口高度则有3.7米-3.9米。在正房东山墙上均设有泰山柱,以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并取东为长、大之意;倒座一般也为3间,间宽、高度、进深均小于正房,台阶二到三级,其后檐墙不开窗或仅开两个小高窗,其檐部为封护檐;左右厢房均为2间,间宽、高度更次之,间宽2米,檐高2.4米。耳房、罩房的檐口则更低,形状因地势而变。 整个村落屋顶均为硬山式清水脊,即瓦顶的脊用砖砌线角,脊两端做象鼻子(当地称“蝎子尾”),脊上的雕花形状各异,各具特色。建筑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材料——青灰色砖瓦,素雅古朴。合院中各房间的门及主要窗子均开向院内,部分有后院的院落,其前院正房的后墙设有开向后院的门窗。门窗全部在原木上刷以桐油,以防腐防潮,保持原木本色,外观古朴典雅。在建筑山墙上,靠近脊的位置有一直径约为20厘米的圆形白色装饰,具有装饰和对景的作用。当建筑位于公共活动空间处时,常在靠檐口部设有内刻“泰山石敢挡”的壁龛。 整个川底下村山地四合院,全部就地取材进行建造,除青砖、灰瓦等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外,其余墙体维护材料,石材和屋架的木材等几乎均是未经加工的原始天然材料。同时建筑中没有繁缛的斗拱,绚丽的彩画,而厚实的墙体、挺直的屋脊雕刻及淡雅的书画形成川底下村民居质朴、简洁、不施粉黛且清雅恬淡的建筑风格,产生出与环境极其融合的村落景观。 (以上资料主要引自《川底下村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 13:29 , Processed in 1.23420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