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冬养秋虫之俗

2002-12-1 12:00| 发布者: 张善培

    “冬养秋虫”是入冬后的一个古老民俗。秋虫主要是养蝈蝈、蟋蟀、油葫芦、金钟儿、秋蝉以及蝴蝶等。

    明清时的北京盛行养蝈蝈,当时皇宫内及城乡人们都喜爱玩养蝈蝈。养蝈蝈的容器有用草棍或高粱秸编成的笼子,讲究的要用葫芦。葫芦皇室贵族的多是用象牙楠木或景德镇的名瓷御制而成。而民间的葫芦制作也很精细,老北京时专有种葫芦和加工雕刻经营葫芦的手艺人。清代皇宫内曾专有孵育蝈蝈及蟋蟀的暖室,育养好的秋虫装入锦囊或精致的葫芦中供皇帝们把玩,还常放在宫宴中边吃边听美妙音响以助兴。据《清宫词选》载:清宫内的宫女都爱养蝈蝈,有一次一个宫女正侍候慈禧沐浴,宫女揣在怀中的蝈蝈忽然大叫起来,宫女当时吓了个半死儿,可没想到慈禧却没生气,反倒高兴得嘻嘻笑了起来。老北京人将秋虫养至冬日有寓意为延年益寿之意。旧京时要买冬蝈蝈则需到丰台养花的暖房去买,此时的冬蝈蝈价钱当然是最贵的。玩养蝈蝈有四合院里的老少爷们,也有住在杂院里的五行八作的普通平民如人力三轮车夫等。而殖养冬蝈蝈者大多是府宅贵人梨园名伶或文人墨客们,名净金少山画家齐白石王雪涛等名人都喜爱养蝈蝈。有些人冬日将蝈蝈葫芦揣入棉袍内的特制背心里,外出边办事边欣赏蝈蝈的鸣叫。记得大画家齐白石还曾画有一幅白菜与蝈蝈的著名国画呢!

    养蟋蟀更是旧京时人们消闲逸趣的一个乐事儿,正像古籍《诗序传》载:蟋蟀是民间于“岁晚务闲”,“相与燕饮为乐”的“相戒”之虫。养蟋蟀自古就是人们的嗜好。蟋蟀因其‘口瞿’‘口瞿’声鸣而俗称蛐蛐,又名促织,旧京时曾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俗语,其意说的是当家庭主妇们听见蛐蛐儿鸣叫时,表示天气已渐凉,主妇们该准备一家人过冬时必备的衣裳啦。蟋蟀是种在全国均可见到的昆虫,而以山东浙江等地的品种最著名,山东的宁阳县清代时曾向皇宫进贡蟋蟀,至今该地成为捉虫养殖交易的著名市场。

    明代的宣德皇帝最好玩斗蟋蟀,曾是“酷好促织之戏”的大玩主,民间曾有“蟋蟀‘口瞿’‘口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语。清代时慈禧也喜欢听蛐蛐鸣叫,还曾将宫内养的蛐蛐赏赐给喜养蛐蛐的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等。每年的秋分后是捉蛐蛐养蛐蛐斗蛐蛐的最佳时期,旧京时少儿们和以蛐蛐售卖为生计的小贩常到郊外古城墙旁、坟地、杂草丛等地用捕捉工具去捉捕。又因清代皇宫王府贵族人们很喜爱养蛐蛐儿和斗蛐蛐儿,所以各地名虫经常云集到古都京师。老北京街市也常有出售蛐蛐罐和蛐蛐儿的店铺和地摊。旧京时在永定门外有个叫胡村的村庄有不少坟地和废旧庙宇,曾是盛产蛐蛐如好斗的“铁弹子”、“白牙青飞翅”之地。蛐蛐的品种众多,养蛐蛐以选头大项阔,牙长腿长,腰背厚实的为优,即虫形要方厚,项要宽老,翅要薄尖,牙齿锋利坚硬,腿要长圆,尾要尖糯的,这样的蛐蛐斗胜的几率最高。保养好的蛐蛐可度冬逢春,成为人们隆冬过大年的娱乐玩物。冬养秋虫曾是老北京人们的冬趣乐事,也是件有益的休闲活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07:48 , Processed in 1.1101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