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年夜饭,会吃才是福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一说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
  这样的歌谣,传遍了我国北方的大多数地区,版本虽略有出入,但内容大同小异,它们共同印证着——春节与“吃”之间那种过于紧密的联系。
  所谓“民以食为天”,对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来说,再没有什么能像“吃”这样,引人牵挂。从歌谣中看,老北京春节食俗,并非年夜饭一天,而是一个延续的过程,甚至从腊八节就已经开始,它甚至精细地开列了每天具体该吃什么。
  然而,如此传统的吃,是否适合现代社会呢?除了健康的考量之外,我们是否也应想到“吃”与自然,乃至与我们未来的关系呢?能吃不是福,会吃才是福,那么今年年夜饭我们该怎么吃呢?
  老北京网总编张巍:三十饺子要吃素馅
  老北京年夜饭,规矩是“四四见底”,就是四凉四热四荤四汤,祈求来年四平八稳之意。民俗学泰斗常人春先生曾经推荐过一个菜单:四凉有炸饹馇、芥末墩儿、肉皮冻儿、五彩花生米;四热有红烧鲤鱼、葱烧海参、清炒虾仁儿、烩鱿鱼菜;四肉有米粉肉、四喜丸子、红焖肘子、回锅肉;四汤有烩三鲜、奶汤干丝、玉米全烩、八宝涮锅。
  对现代人来说,这个菜单偏油腻,热量过高,过去人的观念是过年就该吃点“好”的。这个菜单只是个参考,其实只要符合“四四见底”的规矩,上什么菜都可以。
  其实老北京过年还是很讲究荤素搭配的,虽然年夜饭偏荤,但饺子却要素馅,而且初一不能开火做新饭,吃头天的剩菜。此外,初三吃春饼,也以蔬菜为主。从一天的饮食看,老北京年节食俗不够科学,从整个过年的饮食看,却又安排得很合理:既开了荤,又不会对身体带来较大影响。
  今天人们都知道年夜饭要吃饺子,其实它只是老北京食俗中很小的一部分,传统年节食俗还包括年饭,用黄米、白米(象征金银)做成,饭上加枣、栗、龙眼、香枝等点缀,也可掺入果品,这是大年三十必吃的。
  此外,老北京富裕之家的年夜饭要吃“鲤鱼”,一是寄望“年年有余”,二是鲤鱼长寿,有益于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如今,大家对老北京年夜饭的情况了解比较多,但对其他时段的食俗就不太了解了,比如破五吃“三桌半”,还有像庙会上的小吃,许多已失传。
  从整体上看,老北京年节食俗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作家沧桑:庙会小吃大多已变味儿
  提起北京年节食俗,不能不说到庙会上的小吃,可惜的是,现在大多已变了味儿。
  首先,过于商业化的环境,不利于传统小吃的保护,小吃是微利,庙会一个摊位的租金这么高,小吃很难盈利,此外,小吃靠精工细作,租金高了,只能“走量”,难免减少工序,降低品质。第二,原料改变,影响了口味,比如爆肚小料中的芝麻酱,现在多用花生酱替代,羊也多来自关内,没有原来口外羊的脆嫩;还有像烤鸭,过去用五谷喂养,现在填鸭多用复合饲料,滋味减少;还有像炸酱面用的炸酱,现在多使用袋装成品,味道差多了。第三,制作工艺的改变,也降低了传统小吃的品质。比如艾窝窝,传统工序异常繁琐,所以味道悠长,被认为是贵族食品,有“文人吃艾窝窝,穷人吃卤煮”之说,现在改成工业化生产,艾窝窝成了夹馅年糕,品质降了一个档次。
  袁枚曾说,因为懒厨子太多,耽误了人间无数美食。其实,小吃变味并不完全是厨师的责任,还是保护不够。现在北京有九门小吃,保护了一些小吃,但价格太高,不利于培养年轻人的口味习惯,现在不少老人常光顾那里,可10年、20年后怎么办?
  从卤煮火烧、褡裢火烧、京东肉饼,到豆汁、炸灌肠、炒肝等等,如今都有口味儿变化的问题,而且技术好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了,对此应加以保护,别让将来孩子们问我们:北京有这么多外地风味,可为什么自己的传统口味反而找不到呢?
  作家郝晓辉:年节食俗也应与时俱进
  北京年节食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值得重视。其中最突出的,是年节食品热量过高,过去中国人的荤食较少,在膳食结构中只占12%,所以过年多吃点肉,也无可厚非,可现在北京人的膳食结构中,肉蛋奶等比例已高达75%,再以荤为主,就不健康了。
  此外,过于奢侈也是弊端之一,“吃得好”是农耕社会的追求,不应成为春节文化的核心,可现在很多人仍觉得春节就要吃点好吃的。比如,在年夜饭中增加了比较多的海鲜产品,其实过去北京人并没这个习俗,仅仅是因为海鲜价格高,平时吃不起,所以才成了年节餐桌的“重点”,可海鲜到北京,要经过长途运输,这会大大增加碳排放,且储藏时间长,对人们身体健康也未必有益。
  还有就是反季节食品,这些蔬菜、水果都是在温室中成长的,培育它们要多花几倍的能源,还要使用覆膜等技术,地膜很难自然降解,这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其实,时令的蔬菜、水果已足够多了,没必要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给未来造成伤害。
  此外,零食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零食过度包装的现象严重,这些其实都是污染源。我特别痛恨炸薯片,没什么营养,包装又很厚重繁琐,为什么大家还要吃它呢?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树立绿色伦理的观念,当我们从超市中买每一件商品时,都应该想想它是否会污染我们的环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它?
  不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不应该奢侈,传统年节食俗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后者,我们应予剔除。
  特级厨师冯鹏:几百种北京小吃面临消失
  说到即将消失的北京风味,那实在太多了,比如“肉龙”,还有像“三不沾”等功夫菜,现在基本没人做了。再比如“羊霜爽”,做法近似于血肠,但更爽口,已是多年不见。据统计,北京小吃有300多种,但现在人们常见的也就10种左右,其他的都有失传的危机。
  还有一些传统的技艺也在消失,比如鲁菜中的“扒菜”,不能用锅铲,以“香菇扒菜心”为例,需将油菜和香菇码放好,放入大勺,整体翻炒,整个翻炒过程中,香菇与油菜不能混在一起,上下分明,完全靠手上的功夫,最终翻到盘里,根本不需重新摆放,否则就没有了“扒菜”滋味。
  为什么过去北京菜以鲁菜为尊?因为鲁菜讲究功力,光翻勺就要练4个月,先用沙子,后用盐,因为盐轻,对翻勺技艺的要求更高。我有一个师哥,可以在大腿上剁肉馅,刀轻了,肉剁不开,刀重了,腿就被砍破了,你说人家这个刀工是怎么练的?当时国际名厨来给我们讲课,让我师哥帮着切食材,结果一看他的刀工,当场就愣了,都不知道该教什么了。
  如今这些技艺还有谁会?现在年轻一代的厨师,基本功都还没练扎实,指望他去保留传统风味,怎么可能?
       老北京年节食俗
  ●金丝穿元宝:面条与饺子同煮,象征来年财运亨通。
  ●年糕:寓意“年年高”,北京以红枣年糕、百果年糕为主。
  ●豆儿酱: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煮烂后放凉,类于“肉皮冻儿”。它和“芥末墩儿”都是春节必吃的凉菜,因春节食物偏油腻,这两种凉菜可预防“上火”和“生痰”。
  ●杂拌儿:干果、糖、瓜子,用以待客。
  ●蜜供:糖腌制的果品,上供后给小孩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6 , Processed in 1.09245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