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方昆曲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元杂剧于明初公元1380年前后在舞台上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南方的弋阳、余姚、海盐、昆山等四大声腔,其中弋阳、昆山两腔曾先后在北京流传,弋阳又称“高阳昆腔”,流行于北京河北各地,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南昆同源而异流,是昆曲在北方的一个支流。

昆曲又称昆腔或昆剧,是昆山腔的简称,源于昆山一带,明嘉靖十年到二十年间,居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建立了称为“水磨调”的昆腔体系。清代中叶昆曲在北京逐渐衰落,部分艺人流落到冀中地区和当地弋腔(高腔)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北方昆曲的艺术特点。

1917年有直隶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演出,班中名演员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外郝振基等。荣庆社昆弋合流,演出效果极佳,使昆曲在北京得以复兴。解放前夕,北昆已濒绝响,演员或死于灾患,或失业返乡,或改演京剧。

解放后,经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扶植、抢救,1949年后称北方昆曲。于1957年6月22日在北京正式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北昆剧院成立后,在剧目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整理演出了《李慧娘》、《棋盘会》、《晴霞》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编演了《血溅美人图》、《春江琴魂》等历史故事戏,还创作、改编了《红霞》、《师生之间》等现代戏。北昆的唱、白基本用北方语音,由于长期在乡镇与弋阳腔同台演出,形成了开朗、豪迈、粗旷的艺术风格。

昆曲的音乐曲牌丰富多彩,曲调多达两千多支,继承了诗词、大曲、诸宫调、南北曲的遗绪,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节奏上主要有三眼一板、一眼一板、叠板、散板、赠板,缠绵婉转、柔曼悠远。伴奏乐器有笛、萧、大小唢呐、笙、三弦、月琴、板鼓、大小锣等。

著名演员有韩世昌、陶显庭、郝振基、侯益隆、白云生、侯永奎、李淑君、洪雪飞等。

 

李淑君《李慧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02:04 , Processed in 1.0932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