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的北京情结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乾荣






  人艺名剧《茶馆》—— 一个浓缩了的老北京 
 
     我十三岁来京,上寄宿学校,工作时住单位,结婚后上班,从家到机关直线往复,基本上跟北京城没融在一起,对所谓“北京风情”,缺乏了解。老北京人津津乐道的皇城根大宫殿、四合院小胡同、月季花老槐树、豆汁儿驴打滚、富官僚穷艺人、噶杂子小力巴……这些京味宝贝儿,我知之甚少。

    但几十年来,我都是北京人艺的忠实观众。最初跟父亲看人艺话剧,恋爱时跟女朋友看,结婚了跟妻子看,儿子稍长又跟儿子一起看。我不但自己是一个人艺迷,还把家人带成了人艺的“粉丝”。

    《龙须沟》,我先看的是改编的电影,从此知道了老舍和于是之,也了解了京城底层百姓是如何艰难度日,以及他们的命运是怎么改变的。2009年,终于看到了杨立新主演的话剧《龙须沟》,重睹了北京南城的那个小杂院,与程疯子、程娘子、王大妈、丁四嫂这些小人物再度相逢,想想今天京城人锦衣玉食,置身于数不胜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真是感慨系之。

    由李翔、舒绣文主演的《骆驼祥子》,我虽然无缘一睹,却看了后来由于震和王茜华主演的这部戏。老舍把拉洋车那一行真是吃透了——他们“拉晚儿”的辛劳,“卧冬”的无奈,只能在大排档吃一碗廉价“羊霜肠”的日子,展示着“天子”脚下的另一种生活。从这里,我体察了剥削的残忍,又见识了老北京市井的一幅幅画面——小胡同里悠扬的叫卖声、迎亲送葬队伍里高亢的唢呐声,以及南城人把“我们”说成“母们”的特殊韵味。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茶馆》。我来京不久,父亲就带我看了这部戏。那时不知道这个戏那么伟大,只是觉着,在偌大的北京,出入于裕泰茶馆的人,怎么那么复杂呢!瞧瞧:提笼架鸟的,悠闲洒脱;吃洋饭的,油光溜滑;做生意的,巧舌如簧;小小官僚,狗仗人势;地痞流氓,阴阳怪气;要饭的卖身的,可怜无告;居然还有皇室太监,尖着嗓子人五人六神气活现……都是我这个小地方来的孩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就是“老北京”吧?这些五行八作的人,从市井胡同,从四合院,从郊区山里,甚至从“大内”,从各个犄角旮旯,晃摇着,趔趄着,踱到茶馆来了,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社会,一个浓缩了的老北京。演活了王掌柜的于是之,成了我最佩服的偶像。随着年岁增长,我几度看过《茶馆》,对老北京百姓的人生百态,越来越有了一种浓得化解不开的情愫。而《茶馆》最轰动事件,当然是首演原班人马于1992年的告别演出了。好不容易弄来了票看戏,却是百感交集,尤其看到舞台上于是之老态龙钟的样子,又不时忘词,我忍不住流下泪来。是的,戏不管多么精彩,总是要落幕的。那个旧北京,也终归要变的。《茶馆》,唱了一出老北京哀伤的挽歌。

    人艺的很多话剧,反映着北京的光荣和梦想,见证着北京的历史和巨变。《天下第一楼》《万家灯火》《北街南院》《左邻右舍》《东房西屋》《红白喜事》《小井胡同》《旮旯胡同》《北京大爷》《北京人》《全家福》《鸟人》《古玩》……这些剧目,我大都看过,仅从戏名,即见大多写的是北京故事、逸事或盛事,当然也有怪事和麻烦事。它们有不同的作者,在不同年代上演,却无不透着浓重的北京味儿。那里有动听的京腔京韵句句话儿带着“您”,也有世俗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大爷大妈俏丫头”;有古色古香,也有时髦摩登;有堂堂首善之区的宏大叙事,也有小小百姓的苦乐悲欢。而包括林连昆、朱旭、金雅琴、牛星丽、梁冠华、何冰这些人艺小角色在内的优秀艺术家群体,在我心里,就好像不是演员,而是“北京俗人”的化身。总之,北京人艺的色彩和性格,就是浓缩了北京的色彩和性格。我这个外省人,正是通过人艺的演出,不断加深着对北京的认识和理解。

    俗话说“戏如人生”。我的人生虽然少色彩,但是我欣赏过的北京人艺的戏,却大放光彩,也使我的人生丰盈和多彩起来。北京人艺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家剧院,一个艺术团体,更是一座大学校。她“诱惑”了我的艺术偏好和欣赏趣味,也在我心田编织了一团解不开的“北京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融入了北京,颇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北京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5:04 , Processed in 1.10440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