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的影剧院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焦守正

    小时候,看场电影就跟吃块水果糖那么容易,五分钱看100分钟电影,心里美滋滋的。当今电影票挺贵的,多年没看过了。遗憾之余,回忆起老北京的影剧院。真想啊!

    要说北京最早的影剧院,就得提提福寿堂。

    北京的电影事业在初期并无专门放映场所。前门外打磨厂的福寿堂,是北京首次放映电影之处。1902年1月,有个外国人带着影片在此放映,当然是无声短片。次年,华商林祝三从欧美回国,带着电影放映机及一些影片,在打磨厂的天乐茶园放映。随后,电影传入宫廷。据说,慈禧七十大寿,英驻华公使曾进献放映机及一些影片,为祝寿之物,但因手摇发电机出故障,引起慈禧不悦,故而宫内禁演电影。自1906年起,一些戏园相继放电影,如大观楼、庆乐茶园、三庆园、吉祥戏园、和声戏园等,但都不是正式影院。

    北京第一家电影院,是1913年开业的大观楼电影院。后来有些专演戏剧的场所也改为电影院。如抗战胜利后,由于大批散兵游勇到处滋事,戏园不能正常演戏,被迫改演电影,每日演三四场,亦有收益。有的场所干脆二者兼之,故此时至今日,北京尚有影剧院之合称。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天桥剧场在天桥南大街西侧北纬路。1954年1月16日落成。场内座位舒适,有空调,演出歌剧《茶花女》、《货郎与小姐》,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演出效果良好。这里最初名“和平剧场”,使用时间不长,“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红卫兵剧场”。场内分一楼22排,二楼10排,三楼12排三层观众席,共有座位1601个。

    首都剧场在王府井大街北口路东,1955年落成,设备良好,座位舒适。舞台台口宽13米,楼下22排,楼上8排,全场共有座位1225个。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茶馆》、《蔡文姬》、《虎符》等,均在此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人民剧场则在新街口南大街东侧,护国寺庙对面,1955年5月落成,建筑物古香古色,独具民族特色,是演出京剧的主要剧场。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等京剧名家名戏,均在此演出,颇受京剧爱好者的青睐。这个剧场楼下26排,楼上16排,全场共有座位1487个。

    北京展览馆剧场(原苏联展览馆)是在西直门外动物园东侧,开始建为露天剧场,始建于1954年,1959年加顶,改建为室内剧场,场内规模较大,舞台台口宽18米,43排,共2763个座位。初建时,苏联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唱团经常在此演出。

    在复兴门外的二·七剧场是1960年落成的,以“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命名。楼下24排,楼上9排,全场共有座位1200个。

    虎坊桥南路路西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1956年元旦落成,门厅的包金大字为鲁迅手迹组成。该俱乐部是综合演出场所。楼下30排,楼上11排,全场共有座位1400个。当年歌剧《江姐》在此演出时,轰动全城。

    民族文化宫礼堂在复兴门内大街路北,1959年国庆落成。这座礼堂为民族文化宫的一部分,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有32排,共1151个座位。

    青艺剧场在东长安街东单北侧,原东单菜市场西侧。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意大利汽车行商人米纳在东单兴建“国际电影院”,即青艺剧场前身。日伪时期改为亚洲会馆,1945年日寇投降,亚洲会馆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后退还给米纳之子继承,渐渐衰退,转给英国人,起名“美琪电影院”。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共青团中央在此举办活动,命名为青年宫。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改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话剧。“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剧场”,后更名青艺剧场。楼下28排,楼上16排,共有座位1426个。后因扩建新东安而被拆。

    吉祥戏院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内,是老北京历史悠久的戏院之一,它是随着清末兴建的东安市场诞生的,解放后改为国营。1965年翻建一新,白天演电影,晚上演戏。“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东风剧场”,1980年恢复原名。楼下24排,楼上10排,全场共有座位1150个。因改建东安市场被拆。现在原吉祥戏院对面又新建“吉祥戏院”,建成后仍做戏院。

    在前门外肉市的广和剧场,是老北京最早的剧场,初名查楼,距今三百余年,又名广和楼,到解放前夕叫广和戏院时,已衰败不堪。解放后,在广和戏院旧址上改建为礼堂,并命名为广和剧场。“文革”时,曾改名为“工农兵影剧院”,后复原名。楼下28排,楼上16排,共有座位1426个。

    中和戏院在前门外粮食店胡同,开业于清朝末年,原名中和茶园。1951年改为国营,1961年因故停业,1979年彻底改建,楼下23排,楼上12排,共有座位1027个。这个戏院现在好像已经停业。

    长安大戏院原在西长安街路南,也就是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开业于1937年,为私人集资所建,是老北京老戏院的原貌保持最完好的戏院之一。1950年改为国营,白天兼演电影,夜晚演戏。“文革”时期曾一度改叫“延安剧场”。楼下20排,楼上9排,全场共有座位1221个。因占地拆迁到东边长安街路北处。新戏院虽好,但没了老长安的韵味。

    北京市音乐堂在中山公园内。日寇侵占时期为奴化中国人1943年强迫市民和学生平整“五色土”东南的高坡地,修建砖砌的舞台和观众席,遂成为实行文化侵略的阵地。因为时以演出音乐节目为主,故名音乐堂。解放后曾改建,座位为板条木长椅,1980年,再度大规模改建,将原露天观众席改为室内剧场。

    西单剧场在西单十字路口西北角,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哈尔飞戏院,上世纪四十年代改为大光明电影院,1954年改为国营,名“西单剧场”,“文革”时曾一度改名“长征剧场”,以演出戏曲、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1978年翻建,增加坡度,取消了楼上观众席。全场共35排,1089个座。后来西单扩建而被拆。

    圆恩寺影剧院在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圆恩寺胡同,1956年市文化局接管了团中央团校礼堂,增添了剧场设施,名叫圆恩寺影剧院,有座位33排,共1138个。后改前门在菊儿胡同,叫“七色光剧场”,后又叫个洋名字。

    大栅栏路北的前门小剧场,原为清末开业的广德戏院,亦称广德楼,解放前失于火灾。解放后,在原址重建剧场,因其规模较小,改为小剧场,以演北京曲艺团曲艺为主,白天兼演电影。“文革”时,叫“卫东”剧场,1978年扩建,增设空调及休息厅。有座位21排,共500个座。

    北京杂技团排演场也在大栅栏路北,其前身是开业于清乾隆年间的庆乐戏院,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后归杂技团专用。楼下座位17排,楼上7排,共857个座位。

    中央音乐学院礼堂则在宣武门西大街北侧鲍家街,修建于1960年,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礼堂按音乐演出效果设计,故效果极好。楼下有座位24排,楼上9排,共有座位969个。

    此外,在甘家口南的物资礼堂,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有座位44排,1600个;红塔礼堂在复外月坛街,原以电影为主,改建后演大型文艺节目。

    记忆中,儿时的电影院还有明星电影院,在东四北大街路西;东四隆福寺街路北有蟾宫电影院;交道口东大街路北,是交道口电影院;东单北大街路东,有大华电影院;西珠市口路南有珠市口电影院,是原来的民主剧场;金鱼胡同东口是红星电影院。还有就是天桥南大街路西的天桥电影院、天桥南大街的中华电影院、东长安街“青艺”西侧的北京市儿童电影院、西单北大街东侧的红光电影院、西四丁字街南侧的红楼电影院、西四十字路口东北角的胜利电影院以及西长安街路南的首都电影院、新街口南大街路东的护国寺影院,西直门内大街则有新街口电影院,劳动人民文化宫内也有个影院……南城也有几家,比如白广路东侧的广安门电影院、花市大街路北的花市电影院、骡马市大街的菜市口电影院和陶然亭公园内的陶然寺影院等。那时,酒仙桥也有两家影院——电子电影院和红霞电影院。

    此外,还有各区的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各单位的礼堂……都给老百姓演电影。五分钱一张票看得屁颠儿屁颠儿的,电影文艺是为广大老百姓造福的,当今想起来,心里还美滋滋的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7:38 , Processed in 1.11358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