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崇外大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吉祥

    如果从西周,眼下北京的这块地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算起,北京这座古城已经差不多三千岁了。因为历史久远,所以北京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流传和典故,北京的一个镇、一个村、一条街、一条胡同,甚至一口井、一块砖石都有故事。它们有的已被史学家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放射出金子般魅人的光彩;有的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待我们这些后人在先人遗失的沙砾中细心地捡拾,并把它们串联起来。为此,我们开辟了“古都地理”这样一方园地,希望有心人来此耕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我居住在崇文门外大街茶食胡同内。

    崇文门又名哈德门,据传元时门内附近有哈达大王府,又称哈达门。1950年为了道路通畅,崇文门城墙两侧开凿了通行的门洞,并修建了崇文门至花市大街长668米、宽7米的道路。1965年7月1日地铁开工,拆除了内城南墙、宣武门和崇文门。1965年4月为配合地铁工程建设,兴建改河工程,前三门护城河改成暗渠。

    崇文门外地区东起南北羊市口、北河漕胡同,西至北官园、戴家胡同,北始崇文门东西城根,南至榄杆市大街、东柳村井大街,共有65条街巷,历史悠久,早年的名人故居有磁器口北侧的曹雪芹故居、巾帽胡同马连良故居、手帕胡同侯喜瑞故居,当然,历史遗址也不少。

    当年崇文区最繁华的地界儿是前门大街,其次就数方圆两三平方公里的崇文门外大街和花市大街。

    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常和小伙伴们爬上崇文门城楼玩耍,居高临下往南望去就是崇文门外大街。大街中间时不时有铛铛车驶来驶去,花市上二条口附近就是它的终点站,往南开最远可到永定门脸儿和永定门火车站。往东西看,两边是街心公园。街心公园不大,老人们在这儿活动着腿脚。往下两侧看,汽车、三轮和行人顺着马路和进出不足四五米宽的门洞。再往下看,临近城墙的铁路线显得格外清静,偶尔有火车头通过,西边不远处就到了前门老火车站。

    1977年在西侧公园方位,兴建了北京向阳第一招待所,即现在崇文门饭店。往南溜达不远就是护城河,1965年明河改暗道,崇文门菜市场就建在河道位置。护城河南岸是打磨厂胡同,记得把口路北是卖字画的店铺。路南把角儿是工艺品商店。商店门前有个常年修鞋摊儿,老两口你钉我缝不停忙活着生意,儿子接长不短儿地来帮忙。邻近是几家住户,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属公司在这儿设了供应站。

    往南走是喜鹊胡同(喜悦胡同),路口是化工油漆商店,隔壁是服装加工部。再往前是巾帽胡同,胡同口旁边是化工试剂商店。然后依次是旅馆、崇文联运站、万全堂药店、崇文餐厅、绳麻商店和木厂胡同东口。

    万全堂药店可是个老字号,始创于清康熙初年,前店后厂,选料精良;崇文餐厅不得不提,当时从早到晚营业,所以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当初家境不算富裕,但每周日还是拿着爸妈给的几毛钱,拎着篮子端着铝锅,去排队买几个油饼和火烧,顺便盛上几碗豆浆,闻着香味急匆匆往家赶。1978年结婚时,我还曾在这儿办了两桌酒席;绳麻商店拆迁后原址重建,西花市口里的崇光照相馆搬了过来。要说这照相馆,我们全家老小照片都是在这儿照的,虽然大都是黑白照片,但也记录了我们的人生旅程,相信附近居住的老街坊都在此留过影吧!

    木厂胡同口南侧是山西老两口开的小烟铺。有趣的是全家六七口人住在南北宽不足一米五,而东西长却有八九米、上下两层的阁楼内,腾出底层前半间是卖烟的窗口。紧挨着小铺是崇文医药商店、木旋活厂门市部。苗家胡同拐弯儿是五金公司批发部,门前宽绰的台阶是夏天大伙儿晚半晌儿纳凉的好地方。邻近是个瓷器店,之后换成新华书店,后来归了崇文理发馆。理发馆后半部分是小旅馆,它的后门直通广兴和南粉浆胡同。

    要说这理发馆,我对它非常有感情,时不常的拿号排队去等技术一流的施师傅。施师傅四十岁左右,中等个儿,不胖不瘦,腰板挺直,红脸庞、大眼睛,说话略显嘶哑。不仅活儿好,人品也好,非常热情。夏天见他穿的是雪白针织圆领衫,下身深色毛涤裤,脚套浅灰色尼龙丝袜,外穿“内联升”黑色礼服呢千层底小圆口布鞋,那一个干净利落,甭提多精神了,活脱脱老北京爷们儿。

    邻接的屋檐下笼子里传来画眉的叫声,屋内的茶馆儿总有精彩的评书。可惜不知何原因,不久茶馆变成了修车铺。修车铺旁是北京自行车厂门市部,燕牌自行车曾在这儿展销过,它打破了当时北京不能生产自行车的历史。往南是王麻子刀剪厂的生产车间,旁边是茶食副食商店。当年凭票证购买粮油、肉、鸡蛋、芝麻酱以及冒着冬寒全家出动轮流排队买冬储大白菜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茶食胡同口南临街是修笼屉、门帘的作坊,也捎带经营儿童竹车等物件。经常能看到个腿脚不利落的中年妇女两手不停地编打着竹帘子。隔壁石油商店门前,各种大油桶摆了一片。往南几个大杂院中间是崇文区结核病防治所。再向南走到了崇外大街小学。小学拆迁后,盖起了显赫一时的崇文区文化馆,文化馆拆迁后,如今它和米乐星歌厅是街坊。现时偶尔我还约几个好友到KTV去潇洒一回。

    说完了崇外大街西边,咱们再说说马路东边,还从北头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无轨电车崇文门总站由城楼北侧,挪到了小公园附近。1974年从停车场南头到东河沿建起了哈德门饭店,便宜坊烤鸭店在一层和二层营业。

    早年河沿南侧一溜儿墙根排满了粗细不匀的竹竿和扫帚,院内也摆满了木材、砖、瓦,这里是建材商店,当年这里曾着过一次大火。后来相继是自行车零件铺、口腔医院和音像制品店。花市上头条口的南面是百货公司门市部,经营化妆等日用百货。邻舍是从花市西口迁来的刻字社。花市上二条口南后来是中西药店,接着便是百年老字号王麻子刀剪铺。往南是铛铛车的始发站,铛铛车消失后是换公交车月票的地方。旁边是钟表店,往前把上三条口是个粮油店。

    上三条口南凹下去的二层楼是内蒙古驻京办,锦芳小吃店紧邻办事处,它的元宵、杏仁茶、面茶、奶油炸糕和墩儿饽饽是出了名的,往年正月十五买元宵的队伍排到了三条口。崇文信托商店紧挨着小吃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家父曾花四十块钱给我买了辆旧的飞利浦自行车。这车平把、端着轻,骑起来也特舒服,它陪伴我多年。青山居在上四条口南,正门朝西,主要经营珠宝玉器和工艺品,那时经常有外国人到这里光顾。再往南走到了花市一社副食店,拐角便是花市西口。

    西花市口南是座半圆形二层小楼,经营丝绸、毛料等高档纺织品。往南是黑白铁修理、花市商场文体部、供电局以及千芝堂药店、清真大生糕点、利民回民饭馆、国营晋原饭馆和海泉洗染店。

    当年许多东西都凭票供应,到饭馆吃饭不仅需要钱,而且还要粮票。那时夏天天热,为了消暑解渴,附近居民纷纷提溜着暖壶到利民饭馆排队买散装啤酒,但光买啤酒不卖,必须搭盘凉菜才可以。

    向前走,就到了侯喜瑞老先生住的手帕胡同。再往前有个饮水站,曾是三轮车师傅们打歇的地方,后来东运七场接管,经营起重运输业务。旁邻是无线电原件厂。这两个单位被拆迁后,盖起了十层高的大楼,这就是现在京城面积最大的同仁堂药店。向南是工商银行、第四医院(现普仁医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崇外大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界百货、国瑞百货、搜秀城等在这儿落了户。夜幕降临街面灯火辉煌,像过节一样,人们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20:37 , Processed in 1.09429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