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青芝岫 邓拓《米氏三园》记:“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院,摆着的那一块‘青芝岫’大石头,原先是米万钟从房山找到的。他曾写过一篇《大石记》,叙述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至乐寿堂,并且写了《青芝岫诗》,大加赞赏。”
据说,在良乡“昊天塔”下的官道旁,有一块明代遗留的大青石,虽经风霜雨雪日头晒,尘埃不掩峥嵘壮阔之势。博雅好古精于园林艺术的乾隆皇帝,去清西陵祭祖,小住良乡行宫,听闻此事欣喜万分,因为他懂石头玩石头,正在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需要美轮美奂大石头点缀风光。
于是,乾隆派工匠民夫将大青石移至清漪园,根据形状、润色,起名“青芝岫”,并挥笔题写“青芝岫”三字刻在石头上。他同时写了“青芝岫”诗抒发情怀:“……老米皇山之石穴九九,未闻一一穴中金幢玉节纷萦纠。友石不能致而此致之,力有不同事有偶。智者乐兮仁者寿,皇山洞庭夫何有?”
“青芝岫”来自房山,确凿无误,但来自房山何地?“青芝岫”应该来自大石窝。
大石窝的黄龙山产石头;黄龙山、大青山相联石经山,峰峦叠嶂相联东关上村的“红叶大峡谷”,大峡谷有岩溶洞,洞中有水有千姿百态钟乳石,“青芝岫”便是风干了的钟乳石啊!得天独厚的房山,得天独厚的大石窝,它孕育着京城的王者之石。
当我们走进故宫保和殿后院,注目御路石“海水山崖云龙石雕”时,就更能感受到大石窝之石的王者之气。
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决定由南京迁都北京,命大将徐达统率军民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为了创建举世无双的大帝都和大宫殿,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海水山崖云龙石雕”体量空前,气势磅礴,而承载这石雕精品的“汉白玉”,重250吨,其质地如玉,色泽似雪,实为天赐,而这上天赐石之地,独有大石窝。
当年为建皇宫、殿宇,京西南大石窝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以致形成村落。据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载:至民国初年,大石窝已达百余户,逾千人,多为工匠艺人,因来自全国各地,其姓氏繁杂达百余。可以说,紫禁城的殿宇,从基础石至龙凤浮雕,从华表日晷至云龙御路,天安门、金水桥、卢沟桥等等,其石料大多来自大石窝,“海水山崖云龙石雕”之料便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佐证便是如今大石窝的皇龙山前后左右留下的那近千处采石坑,其中最大的名“白玉塘”,东西长一百二十米、南北宽数十米,深逾四层楼房。
遥想当年,石工昼夜开采,成千上万人驻在数十个营地,以旗为信号,旗升出工,旗落回营。那大石窝西北部的大青山边是插旗的地方,至今,山上还完好地保留着升旗降旗用的夹旗杆石,两块长方形的石头相对立,高出地面近丈,上面有四个对列的碗口大的眼,用以固定旗杆。史载明万历年间,重修故宫三大殿中道石阶时,石料又采自大石窝,其中一石料重300吨,用民夫二万余人,骡马近两千匹,造旱船托运,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石料运抵京城。
今天,我们站在京城遥望西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是大石窝的石头,打下了帝都的基础,托举了这几百年来令人魂牵梦绕的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