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生浮雕 石牌坊为四柱三门仿木结构,榫卯咬合严密。匾额刻“御用监太监李公神道”。门柱为长方体。抱鼓形夹柱石上面雕刻牡丹花和云朵等图案。从门柱下部的卯眼看,原来有10块抱鼓形夹柱石,现仅存3块。 石望柱为八角八面体,柱顶无存,不知当初是何饰物,现仅存西侧石望柱柱身。石望柱与皇宫或皇陵前华表的作用迥然不同,最初仅是便于墓主的后人寻找,或者是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时辨认止息之所,后来逐渐演变为墓主身份及地位的象征。 第一对石像生为石狮,石狮前腿直立,锋利的双爪抓地;后腿蜷曲蹲坐;尾巴上翘紧贴脊背;须毛、口、牙齿、鼻孔、眼睛形象生动。狮子为百兽之王,凶悍勇猛、目真目如电、吼声如雷。古代身份显赫人家的宅院、墓道前多设置此类猛兽,以表示威严。第二对石像生是两块近似长方体的立石,两块立石共有4幅浮雕。东侧立石上雕刻的文臣脚穿朝靴,身着宽衣敞袖的朝服,衣褶线条分明。面西的文臣作拱手状,面东的文臣手不外露。西侧立石上雕刻的武臣足蹬战靴,顶盔贯甲,威风凛凛。面西的武臣作抱拳状,面东的武臣右手贴于胸前。明代的雕刻工艺技法娴熟,手法细腻,人物须发丝缕清晰。其形象逼真,如同真人贴靠在石壁上一般,与十三陵栩栩如生的石像生难分伯仲。石像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从该墓石像生数量看,李公的官职当在二三品之上。 神道最北端有一座石墓门,从门柱下部的卯眼看,原来有4块抱鼓形夹柱石,现无存。匾额南面刻“李公之墓”;北面刻“福如沧海寿比冈陵”,而不是今人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李公墓冢早年被盗后遗迹全无,墓址西北建有民房,东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 太监制度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太监是皇帝、君主及家族役使的官员。在不同朝代,太监又被称作宦官、寺人、阉人、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位高权重的太监被尊称为公公。太监人数众多,明朝时曾达到近10万人。太监们等级严格,分工不同。其中,有侍候皇帝的,有服侍后宫妃嫔的,还有挑水、生火做杂务的。高层太监能够接近皇帝,往往掌握大权,享有特殊待遇。在历史上,大多数太监默默无闻、忍气吞声。在少数太监中,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及深明大义直言上书的昌平人寇连材名垂青史;而祸国殃民的王振、刘瑾、魏忠贤、李莲英等人恶名昭著。御用监是明朝宫廷中负责办理造办用品的专门机构。从该神道的规制、地理位置及保存状况来看,李公该属于御用监里的上层太监。无过便是功,当年其口碑应当不错。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5 , Processed in 1.07823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