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昔日老北京“摆小摊儿的”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燕霞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胡同里不仅延续着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吆喝声,而且老北京摆摊卖货的也继续经营,共同延续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
     所谓“摆小摊儿”的,即指摆摊卖杂货借此谋生的小贩,在胡同里则被称作“摆小摊儿的”。摆小摊儿,是过去北京城里基本丧失劳动力或不愿付出太多劳力的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一般以老年夫妇居多。

    我在北京西城、东城的胡同都住过, 据我回忆,那时摆小摊儿的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住在临街屋的住户,他们在屋外侧支张长条桌子或用几条长凳支起几块拼接的木板,在上面摆上货物售卖;二是住杂院的在大门内侧或院内影壁处,用长凳支起拼接的木板摆货经营(那时大院街门基本都是敞开的);三是在胡同内山墙凹处摆摊卖货;四是少数人在寺庙门口的开阔处或山门外侧摆摊卖货。当时摆小摊儿的主要就是这四种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经营的小贩都起早贪黑辛勤劳作。那时我们院就有老两口在院门口摆摊儿,这使我对摆摊儿的情况有所了解。
     别看几块长木板拼接的摊位不大,但货物品种很多,主要以孩子为经营对象,而在当时每个小摊也确实是孩子们乐到之处,因为所卖之物几乎都符合孩子们的“口味”。我记得一般小摊儿的货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学习用品。小摊儿上的学习用品无非是本、铅笔、橡皮等,价格非常便宜。就近或不出院门,就能买到学习用品大大方便了小学生,也成了小贩的财源之一。
    二是儿童小玩具儿。那时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档次稍高点儿的玩具,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买不起的。孩子们尤其是大杂院的孩子,所玩的无非是洋画儿、羊拐、皮筋儿、鸡毛毽儿、玻璃球、纸花脸、吹哨儿等。其中的玻璃球、洋画儿等深受男孩子欢迎。记得1分钱可买5张洋画儿;1分钱买1—2个玻璃球,买后便可玩起搧洋画儿、弹球儿。皮筋儿、羊拐、鸡毛毽儿等则是女孩子喜爱之物。那时,女孩子的跳皮筋儿游戏都上了电影《新闻简报》。1分钱买一把皮筋儿(约有十几根儿),几分钱的皮筋儿连成一串,一头一人用手拉着(可高可低),一人或几个人在中间跳,口中还唱着歌谣,这在当时可算胡同里的欢快景象。那儿歌时至今日仿佛音犹在耳。用彩色鸡毛做的毽儿也是女孩子表演特技的玩具,踢得彩毽儿上下飞舞,令人喝彩不止。顺便说一句,踢毽儿也是大人们喜爱的活动和演技,那时杂技团表演的节目中便有“踢毽儿”。至于纸花脸儿,即仿照京剧的脸谱制作的硬纸玩具,5分至1角的售价。不少男孩买去便戴在脸上,唱起京剧或在胡同、院内“开打”(那时胡同各种车非常少,不用为安全担心)。最受欢迎的脸谱当然是孙悟空、猪八戒、张飞、关云长等神话中的人物及古代的英雄豪杰。看来,在今日的学校内开始普及京剧知识之时,这种玩具不妨可以借鉴来用,而且对传承京剧脸谱知识亦大有益处。
    当然,小摊儿上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吃食。1分钱一块的糖,尤其是棒儿糖;1分钱1把的花生米、玉米花、瓜子,还有铁蚕豆、酥蚕豆、杏干儿、苹果干儿、海棠干儿、山楂干儿、山楂糕、枣、甜米花糖……,这些种类繁多的吃食对于当时生活水平不高的大杂院孩子们来讲足可以解馋。
    记得当时有这样几种吃食最受欢迎。一是山楂酱,孩子们称作“糊嘟膏”,这是用去籽的山里红熬成并放入砂糖的糊状物,卖时用江米面做成的小碗儿盛装,最后亦可将小碗吃掉。这种吃食价格不贵,1—2分钱一碗儿(视碗儿大小),所以特别受孩子们欢迎。二是青杏儿裹蜜。小摊儿上的吃食儿也随季节变换而变化,特别是夏季卖一种青杏儿倍受欢迎。这种比蚕豆大点儿的青杏非常酸,一般人无法直接食用,聪明的小贩在旁边放上一罐又粘又甜的麦芽糖蜜,卖时用小刀将杏儿一剖两半去核儿,然后用一根细竹签插上蘸上蜜吃。这种吃法使得杏儿不酸、蜜不腻,酸中带甜不显酸,凉杏儿入口甜而爽,吃时那叫一个痛快,保证吃一想二,不吃够不算完。记得有一次在我院老爷爷摊前,我看到一个男孩一下子买了两角钱的(二分钱一份,即两个杏儿一小勺蜜)。这在当时对老人讲,等于一笔挣了两天的饭钱,要知道那时1角钱可买1斤玉米面呀!所以对小本经营的小摊贩讲,夏季虽酷暑难挨,但却是他们的经营“旺季”……
    除经营孩子们喜欢的货物外,一般小摊儿也卖些大人们的所需物品,但无非是包好的做菜调味品等,另外主要是卖香烟。卖香烟,即在小摊儿的一角放一个长方形的扁平木盒(竖着放)。盒的一面是敞开的,盒内用窄木板钉成隔板,板上放香烟,盒外面贴着烟盒以作广告。除胡同内吸烟者外,过往行人买烟的不多,所以在胡同深处的摆摊儿的就不卖香烟。
    每年春节也是小贩们的销售旺季。那时春节的鞭炮种类较少,记得主要是小红炮竹(1分钱5个)、钢鞭(1分钱2个)、二踢脚(2分钱1个)、麻雷子、老头花(一种用泥制成的内装火药的烟花)、耗子屎等。这些小摊上的畅销货,可以说是小摊贩过年费的主要来源。

    虽然小贩摆摊儿基本在露天下,但应该说其卫生搞得很好。尤其是食品,液状物放在瓶罐中,其余则用纱罩罩上,很少有蚊蝇落在食品上。春夏秋冬因时而易,大概从未听说有吃小摊上的食品拉肚子之类事儿。小贩们就这样一年四季辛勤经营,本儿小利微,实在不易。
    那时的人,尤其是邻里之间,真可谓亲如一家。记得每逢变天要下雨,邻居们主动跑去帮摆摊的邻居收摊。虽人多手杂,但从没人顺手牵羊坑害货主;也更不用货主事后致谢。因为人们深知:谁也不会万事不求人,谁也不知“哪块云彩有雨”。至于谁家有了大一点的木板或长凳,主动借摆摊的邻居长期使用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大概这就是当时大杂院的淳朴民风吧!
    大概是自1956年始,胡同里摆小摊儿卖货的便渐渐消失了,当然这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也随之消失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1 , Processed in 1.0920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