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钓鱼台,是指如今的玉渊潭公园,与相比邻的钓鱼台国宾馆没有丝毫的干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虽有玉渊潭一泓碧水,但周围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这些半大小子,都管这儿叫“钓鱼台”。 最早听说和认识钓鱼台,是从哥哥和邻居大孩子那里得到的。那时一到暑假,他们就忙着准备什么蛐蛐罩子、钓鱼用的竹竿、鱼线、鱼钩……,一清早就出发去钓鱼台。那时我年龄还小,他们不愿带我去,独自在家等待他们尽早回来,一次一次跑到门外张望,就成为我一天的大事,因为我知道,每次他们都会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的喜悦。但往往到傍晚才能看见他们出现在胡同口,扛着渔竿、提着小水桶,一副满载而归的得意神情,恰逢晚霞初起,霞光将他们的身影映衬在灰墙黛瓦上。我马上迎上去,探头察看小水桶,里面有许多小鱼活蹦乱跳地游来游去。到了院子后,他们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又一个纸筒,从里面磕出一个个蛐蛐,从圆圆的湿泥巴团中抠出一条条光滑的泥鳅,从书包中倒出一堆河蚌,甚至有时还会捉回长长嘴巴的水鸟……,这一切都使我很早就对钓鱼台产生无限的遐想。 第一次到钓鱼台大概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暑假。我和小伙伴从木樨地大桥沿着堤岸向上游走,河堤上绿草茵茵,垂柳袅袅,沿岸一些人垂钓河中……,我极力寻找和发现在城里从来不曾看见的事物,即便在河堤下发现一个钱币大小的泉眼也让我兴奋不已,不禁掬起喝上几口。 沿着河岸前行,一座高大建筑横亘河面,郭沫若题写的玉渊潭红领巾水力发电站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此时还能清晰听到流水的轰鸣,连忙走上一座水泥桥,但见桥下的落差形成一个小瀑布,水流湍急,浪花四溅,我长久驻足观看,不舍离去,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所看见的瀑布。继续前行,穿过树林,绕过小土山,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湖水迎面扑来,碧波荡漾,清风徐徐,自然神清气爽。沿湖岸西行,就来到贯穿南北的长堤,那时的长堤还不像现在石条砌筑、平坦宽阔,而是芦苇相掩、弯弯曲曲不见尽头的土路,上面断断续续有几座木棍搭建、紧贴水面的小土桥,两旁芦苇葱郁茂密,随风摇曳,沙沙作响,连成一片。水中鱼儿、蝌蚪穿梭其中,怡然自得。芦荡深处,还不时传来啾啾禽鸣,突然间还会“扑棱棱”蹿出一只水鸟,掠过苇梢向远处飞去……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了,相约到钓鱼台去游泳成为要好学友每天的活动。下午结伴来到钓鱼台,跳入湖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玩耍。一会儿蛙泳,一会儿侧泳,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自由泳,游累了就上岸小憩片刻,接着就在水泥台子上玩跳水,你跳一个“飞燕”,我跳一个“镰刀”,一旦没跳好“挨拍了”,必然引起伙伴们一片倒彩。就是在这样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玩耍娱乐的气氛中,我们的游泳技艺渐渐提高。有时我们还自发组织横渡玉渊潭,大家准备好救生圈,清点好人数,分成小组,结队而行,其间彼此照应,相互鼓励,劈波斩浪,畅游前行。游到对岸并不休息,立即一同返回。回来后,一片欢声笑语。在回家的路上,大家有时还搜尽衣袋,凑上五分钱、一毛钱,在路边菜站买上半筐西红柿,然后找一个水龙头冲洗一番,随后并不谦让,争先恐后,大快朵颐,真是开心。 如今,每逢路过记忆中狼吞虎咽的地方,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年“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快乐场景。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3 , Processed in 1.37334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