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柳巷深处的 老北京报纸发行集散地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周启祥

  《京报馆》旧址

  清代地图







    老北京有不少以柳树命名的胡同街巷,其中叫柳巷的地方就有多处,比如位于西直门内大街南面的柳巷,位于琉璃厂西街西口的北柳巷和南柳巷……其实,北柳巷和南柳巷在明代也叫柳巷。到了清代,其北段改称北柳巷;南段则更名为十间房。民国时期,北柳巷沿称,十间房改称南柳巷。如今,北柳巷已拆迁,在断墙残垣的胡同里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几个院落……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位于琉璃厂西街西口的南柳巷永兴寺(后改为永兴庵),是老北京的报纸发行集散地。这座庙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庙里已经没有住寺僧人,只有正殿还保留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庙有前后两个院落,后院有几家作坊和住户,前院就是各种报纸的发行场所。其中除各报单独设立的发行点外,大部分属于报纸中间批发性质的“派报社”。民国以后转而专搞报纸的派发投送。

    那时,许多报馆为求得发行时效的迅速方便,都把社址开设在永兴寺附近一带。在以永兴寺为中心的半径一公里左右,西至宣外大街,东至南新华街、西琉璃厂以南一带的众多胡同里,就聚集着不下十七八家报社:如《晨报》、《京报》、《实报》、《益世报》、《顺天时报》、《导报》等等。此外,上海的《新闻报》、《申报》、英文《导报》、天津的《大公报》等外埠报刊,也在永兴寺附近设销售点或驻京业务人员。报刊的发行云集,每日凌晨的北柳巷和南柳巷一带,送报卖报人员和卖早点的小贩,熙熙攘攘热闹得像个大集市。

    1930年国民党机关报——南京《中央日报》在北平建立了分发行所,地点就在永兴寺内原来发行《顺天时报》的山门大殿。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末,“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各种报纸的发行量遂每况愈下,基础好的报纸,日发行量五六千份,多数报纸日发行量只有一两千份,有的甚至不到一千份。

    一些失意文人为了寻求就业之道,纷纷集资办起了形形色色的小报。“小报”多,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点。这些小报的办报条件无力与有实力基础的报纸抗衡竞争,多以猎奇式的社会新闻、武侠言情小说为特点,争取办成小市民层的消闲读物。各种小报的发行人,也经常为卖报人提示当日报纸内容重点的导销工作。于是大街小巷或新闻发生地的现场附近,就会听到大肆渲染耸人听闻的卖报声。

    在那个民族忧患的年代,一遇时局大的动荡,娱乐业必受影响。演艺界的底层艺人、撂地谋生艺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也加入到卖报行列中来挣点活命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他的自传文章中,就提到在生活困难时期,也曾经来到永兴寺拿报去卖。

    “七·七”事变后,在敌伪的新闻统治下,为了装点伪善门面,仅保留了几家依附于日伪的小报。永兴寺里报纸的品种和发行量骤然减少,呈现出门前冷落车马稀,清锅冷灶的景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举国欢腾。战前停刊的报纸、复刊报纸和新创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永兴寺又恢复了生机,渐渐热闹起来。1945年末,解放区的党组织会同北平党的组织也在新生的北平创办了《解放》三日刊。报贩口中呼喊的“八路的解放报”的声音,恰似春雷一震天地动,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和关注。报纸的派发人就是住在永兴寺里的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国民党掀起了全面内战,这张诞生不久受人喜爱的报纸遂遭反动政权封闭停刊。

    柳巷深处古老的永兴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近代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各个时代报纸的兴衰起落。

“城南旧事”多
 
     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曾于198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吴贻弓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影片通过小女孩林英子的纯真眼光,把人们带进了上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风俗画中,而《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自己童年时在南柳巷及其宣南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走进柳巷,方知“城南旧事”其实还有很多。从正在拆迁中的北柳巷向南,跨过琉璃厂西街,即南柳巷的地界。当年发行报纸的“永兴庵”位于胡同中部路西的45号,院门看上去虽有些破败,但院墙上镌刻的“永兴庵”的牌子尚保存完好。这座四合院为两进院落,大门坐西朝东,尽管现在已变成大杂院,仍可以想象出当年其作为京城重要的报纸发行中心时的热闹与喧嚣。

    从“永兴庵”继续向南,不过20来米,即是福建晋江会馆旧址。晋江会馆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因为已变成民居,原本一进院落被分别开了两个院门,门牌号为40号和42号。上世纪30年代,林海音随母亲在院内北房居住,她那时的名字叫林含英,《城南旧事》小主人公林英子的名字,取了她自己姓名中的两个字。在南柳巷40号门外,便能看见她当年居住的北屋的后山墙,只是“墙皮”大多已经脱落。

    从林海音故居再向南约五六百米,就是魏染胡同了。一代报人邵飘萍和他创办的京报馆在胡同路东的30号。这是一栋灰色的二层小楼,邵飘萍从1920年起直至1926年他被反动军阀杀害,一直居住在这里。由他创办的我国第一个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也在这栋楼里办公。邵飘萍殉难时年仅40岁。两年后的1928年,他的夫人汤修惠女士将《京报》复刊,至1936年停刊,又坚持办了整整8年。

    京报馆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灰色二层小楼仍在,楼门的门楣上悬挂着邵飘萍当年亲笔题写的“京报馆”的牌匾。楼道里通向二层邵飘萍办公室的楼梯,依稀还能看出当年刷过的红漆的旧痕。据说,邵飘萍在《京报》创刊时曾借用明代杨椒山“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句,书写了“铁肩辣手”的四字横幅,挂在二楼的办公室内。楼房外的北山墙上,当年还镶嵌有醒目的“京报馆”三个大字。眼下,只剩下一个大大的“京”字,几十米开外都可以看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1:01 , Processed in 1.11519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