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万丰小吃--找回失去的味道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未知

    如今,北京的四合院不多了,四九城也早已变了样。就在人们时常感慨城市巨大变化的同时,寻思休闲之余要去老城四周寻找各种小吃还真是个难事了,特别是远在外地的亲属和海外的亲人每每来京要吃北京小吃时还真让人犯难。不过好在四年前,集十几家北京老字号于一院的九门小吃在后海开张了,逛后海之余人们还可以品一品北京的小吃,不亦乐乎。听说这里每天顾客盈门,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成了北京后海的一景。北京小吃又火了,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九门小吃的火爆对于它的创始人侯嘉来说还有乐不起来的事,那是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他和同伴举行了一次有奖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年轻人可以不经意间说出几十种洋快餐的名字,但却说不出几种北京小吃的名字,最多的一位也只说出了17种,这让侯嘉这位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的会长真有些坐不住和不甘心。

    其实不甘的何止是侯嘉。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这种不甘心来自对老北京小吃的怀旧和即将流逝的担忧。上海的城隍庙、天津的食品街、南京的夫子庙和武汉的汉正街等,眼下不仅成了当地小吃的聚集地,如今还是每个城市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些小吃街除了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也为本地的食客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可偌大的北京城真正意义的大规模的小吃街在哪里?虽说王府井的小吃夜市每天风雨无阻地迎接着四海宾客,但是以外地人为主的店家哪里知道北京小吃的历史,就更甭提传统小吃的味道了。何时北京的小吃才能让人再久久回味?何时北京也有一个真正属于北京人自己办的小吃文化的聚集地?

    不久前,在北京西边的丽泽商务区的万丰路上,竖起了一座万丰小吃的牌子,在5月中旬悄默声儿地开张了。一个“老北京人”一直寻找的传统小吃的聚集地在此“安营扎寨”。周末,我怀着试探的心情第一次来到这里。小吃城的气势不小。三层楼的小吃城,一层是民间的传统小吃,那些按照街巷和城市起名的小吃“胡同”和传统小吃融为了一体,并按照汉回等民族的习惯进行了分区化的布置,正中的大戏楼每天晚上上演传统节目;二层的主题餐厅汇集了各式堪称“贵族”的菜系、菜品,装饰古朴典雅的厅堂让您感受着纯中式的各个民族的特色;最值得看的就是三楼的小吃博物馆,将吃与文化有机地对接在一起,让您在品过小吃之后,再品文化的“大餐”,那精彩的食盒、曾经的粮票,以及许多叫不上来名字的餐具不仅让年轻人了解了历史,更让人们感知现在。虽然国内外有不少的食街或美食城,但是把小吃做成如此规模的,可能非万丰莫属了。以这种和谐共融,互相烘托所聚拢的大气场、大格局不仅是北京人的骄傲,也为这一杰作的“始作俑者”侯嘉自豪。民以食为天,作为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的会长,侯嘉除了酷爱中华传统文化,还一直致力于振兴民间传统小吃。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努力追求着传统饮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一直不甘于北京没有一家像样的小吃城。丰台商务区的规划给了侯嘉这个实现愿望的机会,政府的鼎力支持让万丰小吃和中华小吃有了施展“才艺”的平台。2010年8月18日,万丰小吃城以其1.2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当之无愧地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吃城。当侯嘉从北京老字号协会会长、全聚德公司董事长姜俊贤手中接过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授予的“世界之最”证书时,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从后海的九门小吃到万丰小吃,一个小吃的品牌在崛起。九门,北京小吃的代表,万丰,全国小吃的品牌,只有告别了老字号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各个品牌扎堆儿聚合,才能共赢,北京小吃和中华小吃才有出路,失去的味道才能找回来。虽然洋快餐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是中华小吃正以其文化的内涵找回更多的食客和青睐者,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1 00:29 , Processed in 1.08970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