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 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的直径约三寸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不是用它盛冰食,而是用两只碗叠在一起敲击作响以代替吆喝。将一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夹在两只铜碗中间,用拇指、食指护着碗的一侧,用小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一上一下不断敲击下面的铜碗,掂打发出清脆的“(口得)儿铮——铮”的响声,声浪有抑有扬有节奏,闻之悦耳别具韵味。我童年时曾有过这样的铜碗,经常学着不断掂着玩。 用“响器”叫卖自己的商品由来已久,在宋人吴自牧写的《梦粱录》上就有:“今之茶肆……敲打响盏歌卖”的记载。至少从宋代起已使用各种响器替代或配合单纯的吆喝声,响器成为商肆商贩出售商品各种小吃尤其是各种冷食的宣传方式及广告工具。到明清民国时期,掂打铜碗已成为出卖冰食类如酸梅汤、果子干、玻璃粉、冰水等小食品专用叫卖的独具特色的响器,故俗称“打冰盏儿”。 之所以在出卖酸梅汤时必打小铜碗儿,据说源于朱元璋。在明清民国时期街市里的冷饮店或干果店里,都悬挂张贴着一张朱元璋的画像, 其左手握着一个大月牙戟, 右手则手持着两个深黄色的小铜碗, 那时一些店铺在画像前还常燃着香供奉着糕点水果, 店铺已把朱元璋视做保护神, 以保佑生意兴隆昌盛。 旧京时店员或小商贩掂打着小铜碗等响器出售夏日冰食及小吃成了老北京街市一靓景, 一些店员经常一边掂打着冰盏儿一边吆喝, 还不断地唱出合辙押韵的各种自编的唱词儿, 记得当年有:“铜碗一打叮当响,快喝冰镇的酸梅汤”、“叫你快尝雪花酪,糖水桂花往里搁”,这掂打演唱的声浪不断地吸引着逛街的顾客,少年时曾经亲见过此街景。自春至冬,尤其是在盛夏的深夜里,小商贩推着两轮的排子车,车上摆满酸梅汤、红果糊糊、酸枣汁、江米藕,用玻璃罩罩着,四周捎带着汽水、糖果、干果串胡同,小商贩吆喝着敲打着吸引招徕四合院里的孩子们出来买。 提起消暑的酸梅汤,老北京时酸梅汤有浓淡两种,浓的以琉璃厂信远斋的为代表,色如琥珀甜香厚重,有如蜜汁;淡的以前门外大栅栏的九龙斋为代表,其色浅黄而清澈,入口淡远而清醇。相传信远斋使用的乌梅、桂花都要选自广东及杭州的著名产地,乌梅要洗净泡透,并煮烂切碎配上冰糖、木樨露、桂皮等加水煮透。煮好的酸梅汤冰镇后倒入大青花瓷缸内掂打着冰盏儿出售。旧京时众多文人墨客名伶在琉璃厂淘书后,必到信远斋饮上几碗解渴。梅兰芳、马连良以及梁实秋、张恨水都是常客,张恨水曾赞信远斋的酸梅汤:“一盏寒浆驱暑热,梅汤常忆信远斋”!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3 , Processed in 1.10331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