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间北京遭遇了两段高温天气过程,7月5日南郊观象台观测的最高气温曾达到了40.6℃,下旬虽然气温稍低,也在35℃上下摆动。由于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在伏天里人们普遍感觉闷热难受,被新闻媒体戏称为“桑拿天气”。在北京历史上夏季出现高温天气并不少见,但出现一周以上甚至更长的持续高温,中暑患病人数会直线上升,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据《北京气象志》载,乾隆年间北京也出现过极端高温的天气。乾隆八年(1743年),法国传教士在北京首建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这位当时驻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哥比起了中文名字叫宋君荣。那一年的春夏季节华北地区干旱加上酷热难耐,特别是在7月13日到25日之间,出现了异常的高温酷热天气。哥比住在京城碰到了这次天气过程,他在其教堂住所对当时的高温天气进行了温度观测并做了记录。 当年哥比在写给巴黎科学院同事的信中这样描述这些天的高温天气:“老北京人从未遇到像1743年7月间这样热的天气。7月13日这天热得难以忍受,贫民和其他一些人,主要是胖人中暑或热死,死者躺在街道或屋内,许多人在向上天祈祷和忏悔。为此皇帝和大臣们专门开会研究采取措施,以解除人们的痛苦。另在每条主要街道和城门洞,也都在发放降暑药品及冰块。”在这段酷热天气阶段里,哥比使用一种早期的老式酒精溶液温度表进行气温观测,每天观测的记录经过换算都在40摄氏度上下,直到7月25日晚间后到26日,刮起东北风并下了雨,高温天气才解除。 读者或许要问:老外的观测数据可信吗?其可信程度如何呢?与此相对照,当时华北地区几乎所有州县的地方志书史料,也都留下了这段极端高温天气情况和伤暑死人的文字记载。例如顺天府志记:乾隆八年五月(农历)大热,人多暍死。位于北京西北的怀来县虽然比京城要凉快些,但县志也记载当年:夏暑热,有暍死者。东南方的天津县志载:五月大旱,苦热土石皆焦,人多热死,自春不雨至于夏。保定府志有:天气亢旱,自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初五日(即阳历7月14日到25日,时间记载也与哥比观测的大热日期相符合),人多暍死。史料中以河北省高邑县志记载的暑热最为惊人: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五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暍死,初六日(7月26日)未时得雨,暑气始消。可想而知这段天气是多么的酷热难熬呀!对照我国史料看,哥比的观测和记述是十分可信的了。 此后哥比在京城继续做气象观测,到1746年3月已留下了大约250组温度数据记录,这批起因于极端高温天气的观测资料也成为目前北京乃至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气象仪器数据观测资料。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27 , Processed in 1.0911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