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女十一中--母校之魂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宗三

    教师节快到了,我深深怀念着母校,怀念我的老师。三位初中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母校为有这样的教师骄傲,学生因能受教于老师无限荣幸。老师们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正是“母校之魂”的所在。

    1964年小学毕业我考入了北京女十一中(解放前的崇慈女中,现在的165中),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初中生活,1967年又从那里去了北大荒。当年老师的谆谆教诲,现在回想起来印象还特别深。母校不仅是对大门校舍教室操场的记忆,母校有灵魂,尊敬的老师们就是母校之魂。

    改革开放后我回到北京,一天报纸上刊登出市教育系统评出的第一批特级教师,我一眼就认出了大照片上教我们初一英语的时宗本老师,他也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十几年不见了,他还是那样精神。

    记得45年前上第一堂英语课,时老师很风趣地讲起英语的交流作用。他形象地做出几个动作:先是握握手然后拍拍肩膀,最后尴尬地摆摆手,嘴里说了一声“再见”。把不会英语只能和外国朋友擦肩而过,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

    时老师在培养了我们学习兴趣之后,教学中还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进行角色表演,每人一句,英语课上得很热闹,大家都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谁也不甘落后。我们爱上英语课,还因为时老师读英文声情并茂,抑阳顿挫,一点儿不枯燥,反倒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讲“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说河边的小动物们听到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都很害怕,以为“天掉下来了”,英语是“The sky is falling down!”时老师急促的节奏略带慌张的语调,重音落在最后一个词上,非常形象,全班都被他吸引住了,我们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以致我下乡十年都没有忘记。

    当年赵桂老师教我们语文课,我们班是他的第一批学生。用现在的说法,赵老师“人很帅”,高高的个子,大眼睛,白白净净像个大姑娘。赵老师讲课也很有水平,文学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教材上的内容讲得非常透彻,其他文学作品的问题也都难不倒他。他经常把我的作文改得满篇红,开始我不理解,回家拿给妈妈看,妈妈说:“你们老师是认为‘孺子可教’,否则不会下这么大的工夫,你仔细看看,改得非常有道理,能遇到这样一位负责的老师,不容易。”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作文有了一定的进步,常被当做范文读。上赵老师的课,我听得格外认真。

    赵桂老师总爱强调“创作来自生活”,有的同学觉得作文没的可写,他就鼓励大家注意观察生活,“留住生活”,培养写日记写周记的好习惯。他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你笔端留下的东西,就是今后写作的素材”。他还教我们要学会阅读,中学生和小学生阅读的不同就在于,不再停留在看故事情节,要学会抽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赵老师建议我们假期多读书,第一步先钻进去,第二步要站出来,然后合上书冷静地分析一下书中主人公的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上的特点。这无疑对我们以后的阅读和自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东北以后我记着赵老师的话,不管再忙再累坚持写日记,每年一本,记下了我务农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记下了我的宝贵青春。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二十年前,我回了母校一次,见到了快五十岁的赵老师,他有些遗憾,因为“文革”耽误了一代学生;同时他又感到欣慰,学生还记着他的教诲。

    班主任刘爱芝是我们的政治老师,比我们大十几岁,高挑个儿,不胖也不瘦,圆圆的脸,笑起来咯咯的,特有感染力,准能把你也带笑。她性格开朗,讲课干脆利落。刘老师对我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因为当年的我太特殊了。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家又住得离学校很远,我每天下学甚至值日也不做,背起书包就走,留下一句话“你们在学校玩吧,我得回家给我妈做饭去了”。虽然功课不错,但不关心集体,也很少与同学们交流,因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哥哥上高中住校了,我才搬到和妈妈一起住,当时就是一种恋母情结,所以学校课外的各种活动一律不参加。刘老师看在眼里,便找机会接近我,了解我家的情况,在开班会的时候,表扬我主动做家务,说孝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慢慢地树立我的威信,并通过选举让我担任了生活委员。人的心里一旦装上了集体,就会有各种维护集体的行动。通过班委开会,我也了解到大家都在想些什么。班级要在年级里争先进,各方面都不能落后。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各司其职,我就要解决好生活方面的所有问题。

    刘老师还提议班里办“小银行”,大家把平时的零钱存起来,遇到交电影票钱或交班费时,在班里“小银行”里取钱就行了。我又兼任了为大家服务的工作,建账本,去工商行办存折,课间为同学们存取钱。当班委让我懂得要以身作则,当干部就要吃苦在前,同学们都说我进步了,我知道,是刘老师的一片苦心培养我“长大了”。

    有初中这段经历“垫底”,十年下乡我表现也很出色。在2004年全班第一次聚会,当刘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欢呼起来。老师说:“当年我就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我向社会交出的是一批好样的学生,你们是老师的骄傲。”我们的眼圈都红了。看到老师身体健康,虽然头上有了白发,但面容气色都很好,我太高兴了。

    这就是母校之魂,是一种由师生凝聚的精神: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母校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一定会传承下去——感谢母校,感谢老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1:44 , Processed in 1.10626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