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如今来这边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胡同里一个不起眼的“景观”还吸引中外游客们驻足欣赏,合影留念。其实,那只是一座院门上的砖雕,内容是梅兰竹菊。不知道这个院落和砖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人们一看到她,就感受到老北京文化的诗意和精致。 近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如火如荼,据说正式备选的项目已经排到了下个世纪。申遗如果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当然是两全齐美。可如果把文化遗产当做经济增长点,借机提高门票价格的资格,这多像让一位历尽沧桑的长者被梳洗打扮一番演节目。情何以堪?如安徽六安汉墓原址保护三年竟然搁浅,成了烂尾工程,搁浅的原因有规划欠缺,资金不足等原因。曾经宏伟的一馆三园一中心计划成了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如此规划是否让文化古迹承载的使命太多了?而另一种极端,是对文化古迹的冷漠与残忍。镇江的千年粮仓和湖北襄樊千年古刹被强拆。在某些人眼里,土地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上面的古迹。 对文化古迹雄心勃勃的人,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文化古迹是什么?该如何跟她相处?文化古迹是历史与文化的凝结,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记忆。正是有了这些历尽沧桑的文化符号,才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深邃,文明的灿烂,正是这些物质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文化。如果文化可以理解为是文明对人的潜移默化,那就请放弃经济思维,用文化的思维,与文化古迹和谐相处,让她们永久地散发文化的光芒。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3 , Processed in 1.08439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