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辞世,不禁让人想到一位位大师相继离去,在这个缺少大师的时代,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大师的成长之路。钱伟长是江苏无锡人,钱家在江浙一带是个颇有声望的家族——吴越国王钱镠的后裔。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为其子孙留有万余字的遗嘱。这份遗嘱在钱家世代相传,后人从而受益。据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于50多个国家,亦有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如钱其琛、钱正英、钱玄同、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钱君陶、钱俊瑞等。 钱伟长虽在上海辞世,但他一生中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 ■钱伟长在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汤用彤在缎库胡同的家 钱伟长为了求学来到了北京,那是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由此开始了他与北京的半世情缘。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后,在四叔钱穆的安排下,他在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就在汤用彤的家。那是1931年9月16日,正是初秋,是北京一年中最清爽舒适的日子。钱伟长穿着他生平的第一件崭新长袍,独自一人来到了缎库胡同,汤用彤的家给了这位外乡学子最初的温暖。 汤用彤与钱穆是很好的朋友,1931年到北京大学任教,钱穆也曾有一段时间住在汤用彤家。钱伟长初来北京,钱穆就将他安排在好友汤用彤家里。当时汤用彤住在缎库胡同的一所大宅院,门牌号是3号。这是一座南北向的院子。院门里有一座大影壁,影壁的右边是一间小房子,家里的车夫就住在那里。影壁的左边有一个月亮门,门里是南院。南院有房子三间,院子右面还有两间库房。从南院有一道门直通正房。正房北面是七间,东面是三间,西面有三间,正房四周还有游廊。正房后有一座二层的小楼,楼上有三间房,楼下就是大厅了。小楼的后面是后院,院里是一些平房,后院的门牌是缎库胡同6号。在这座院子里,钱伟长受到了汤用彤一家热情的款待。 我去了缎库胡同,寻找钱伟长短暂停留过的汤用彤的故宅,发现缎库胡同里汤用彤的故宅还在,不过院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了,门牌号改为了4号。院内搭建很多,曾经的游廊也被辟为了一间间的小房,原先的大宅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 ■在清华大学体育馆,钱伟长的拼命精神成就了他的清华梦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众多的科学巨星,而钱伟长是他们中耀眼的一颗明星。钱伟长在清华大学里生活和工作了44年。1931年至1937年,他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1946年至1983年,在清华大学先后担任力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清华大学与钱伟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寻访钱伟长的脚步也来到了清华大学。 现在正值暑假期间,清华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到这所大学参观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都是怀揣着梦想,到这里寻找清华大学中学术巨擘们的成长轨迹吧。我随着参观的人流从清华大学西门走入校园,然后一路向东去寻找钱伟长初到清华的足迹。 钱伟长在汤用彤的家短暂地停留了一夜,第二天便到清华大学报到了。当时清华大学规定,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就要到体育馆进行体格检测。正是这一次体格检测,使大家看到了一个“勇于拼命”的钱伟长。 清华大学的老体育馆在整个校园偏西北的地方,我一路打听如何才能找到老体育馆,路人给我的提示是,有马约翰教授雕像的地方就是了。我顺着校园中的道路,一路往西北方向寻去。走不多远,就有一个小体育场出现在我的眼前,体育场西边在大树的掩映下有一栋二层的欧式建筑,从建筑的风格和它被侵蚀的程度,我猜想这座建筑会不会就是清华大学早期的那座老体育馆呢? 正在我踌躇间,无意中在这座欧式建筑旁边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一座雕像。走近雕像,我才看清原来这就是清华大学最著名的体育老师——马约翰教授的雕像。马约翰教授的雕像静静地坐落在树丛中,他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这个小体育场。他的雕像使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这座体育场和它旁边的建筑就是清华大学的老体育场馆了。 在这座场馆里,马约翰教授以他独特的敏感,发现了钱伟长身上不同于常人的拼命精神。当年钱伟长在体育馆中接受的体格检测是这样的,先量身高,体重,握力。量身高的标杆起点是1.5米,钱伟长站在标杆下还不到起点的高度,他的身高是1.49米,负责检查的马约翰教授用英文说:“Outofscale”,钱伟长听不懂英文,别的同学告诉他“是不合格”。随后又量体重,钱伟长的体重过轻,量肺活量,肺活量不足。看到这些检查结果,钱伟长有些担心,他怕清华大学会因为他的身体情况不好而不要他了。 检测的最后一项是跑步,就在老体育馆前面的这个小体育场进行,体育场的跑道是400米一圈,要连续跑4圈。钱伟长拼了命地在跑道上奔跑,负责体检的马约翰教授被这个瘦小的青年人身体里那种拼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对身边的助手说:“这个人很好,很能拼命。”就这样,身高不足1.5米的钱伟长成了清华大学历史上个子最矮的新生。此后,钱伟长凭着他那股拼命精神,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成绩,在体育上也获得了丰收,他参加了学校的长跑越野队,在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清华大学科学馆、第二教学楼、图书馆曾经是钱伟长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 离开老体育场馆,我继续向东南方向寻找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科学馆、第二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地方。科学馆、第二教学楼和图书馆一期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现在已经成为文物受到了国家的保护。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开始了6年的学生生涯,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为最终成长为大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他在文史上极具天赋,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他的中文和历史都考了满分,而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考了0分。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理科盲的学生,后来竟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钱伟长入学的第二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他说:“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于是,钱伟长在选专业时决定到物理系学习,他的想法最初遭到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的拒绝,吴教授认为,钱伟长的理科考试只得了25分,不适合学习物理。而钱伟长坚决地说:“中国老吃败仗就是因为飞机、大炮不如人家,我要进物理系。”经过钱伟长不断地坚持,吴教授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条件是期末考试要达到70分以上才能继续学习,否则只能转系。 我站在曾经是理科学生教学楼的科学馆楼前,望着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我在想,钱伟长当年是以怎样的毅力,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使他在物理系的学习上有所成就呢?据他的同学回忆,当年钱伟长每天只睡5个小时,他生活的轨迹就是科学馆、图书馆……凭着勤奋刻苦,毕业时,钱伟长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接着他又考上了吴有训教授的研究生,继续在清华大学学习。 1940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钱伟长开始在国际科学界崭露头角。在多伦多大学,钱伟长与他的导师辛吉共同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过这篇文章后,赞叹道: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1942年,钱伟长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为该领域的奠基人……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钱伟长立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国! ■钱伟长回国后的住所,在清华大学旧西院 从科学馆往南是照澜院,往西就是西院,这两处都是清华大学早期的教师宿舍。钱伟长成为清华大学老师后,曾经先后在西院和照澜院居住过。 钱伟长历尽了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了阔别6年的清华大学,担任了机械系的一名教授。学校安排他住在专为教职员工准备的宿舍区——西院,这一年正是1946年。西院是清华大学早期教职员工住宅区之一。1924年开始修建,建成五排中式住宅共20套,每套住宅为二合院,后增建为四合院,1933年又往南扩建三排10套工字形日式建筑。西院内树木成行,绿荫丛中一排排平房优雅宜人。西院中曾经有王国维、朱自清等50多位著名学者先后居住。钱伟长当时住在西院的43号,43号曾经也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住过的地方。 在西院的一排排平房中,我仔细地寻找着43号。当我从南往北路过了45号、44号,43号的门牌显露了出来。走入院中,我看到整个小院里搭建的小房,使这个院子显得分外局促。在院子里,我遇到了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与他攀谈得知,当年钱伟长正是住在这座院子里。钱伟长在这里一直住到解放后,然后就搬到照澜院去了。 钱伟长住在西院时,他的教学工作极为繁重,他不仅在清华大学教课,还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兼课,他的课时要超出别的老师一倍多。钱伟长作为老师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了力学界、物理学界和工程界独当一面的专家。不仅如此,钱伟长还争分夺秒地从事科学研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在流体力学方面,他为研究弹头附近的锥形流动计算提出了一种新颖渐近方法,建立了流动润滑问题的变分原理,探讨了有导板的翼轮的流动问题;在固体力学方面,他开始研究圆薄板大挠度弯曲问题。1947年,他发表《均匀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大挠度变形》一文,提出以中心挠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应用力学季刊》称为“钱伟长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48年,他又发表了著名论文《均布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在特大挠度下的渐近特性》,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渐近方法,后来在奇异摄动理论中被称为合成展开法,成了合成展开法的“开山鼻祖”…… ■照澜院里钱伟长故宅已成纪念品商店 此后,钱伟长又搬到照澜院居住。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1921年建成,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教职员工宿舍之一。最初,照澜院称为南院,1934年新南院建成后便被称为旧南院,抗战胜利清华大学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 照澜院最初设计有中西式住宅各10栋,中间是一个广场,青灰建筑与白色栏杆相间,中西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林木花草,意境清幽。虽然现在照澜院中被居民围建了一些小房,但是大体的轮廓依然可见。当年梅贻琦、戴志骞、杨光弼等成为照澜院的首批住户,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张申府、袁复礼等也相继安居于此。照澜院一直作为教职员工的住宅,是清华大学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 我要寻找的钱伟长故居就在照澜院的16号。我顺着门牌号在照澜院中一个一个数下去,在西南侧找到了16号。不过此时的16号已经不是住户人家了,而改成了清华大学的纪念品商店。我心里有些怀疑,想会不会是自己记错了门牌号?于是我又回到照澜院的院里,向一位老奶奶打听16号的来龙去脉。这位老奶奶说,她在照澜院生活了50多年,当年钱伟长就是她的邻居。老奶奶接着说,“1957年,钱伟长因为写文章反对苏联教育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并且提出要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等意见,被打成右派后,好多人都不敢跟他说话,我就不管这些,大家都是好人,我就主动见面跟老钱打招呼。”老奶奶还介绍,后来钱家搬走了,16号又住进了别的人家,不久那户人家也搬走了,再后来,16号就出租了,成为现在的纪念品商店了。辞别老奶奶我又回到了16号,走进院里,我发现虽然这里已经成为纪念品商店,但是小院的格局没变,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样子。 ■首都钢铁公司的特殊钢厂是钱伟长“工作”了三年多的地方 在北京,钱伟长还有一处“工作”过三年多的地方,就是首都特殊钢厂,1983年该厂并入首钢公司。特殊钢厂坐落在北京西部古城地区。首钢搬迁,特殊钢厂也不再生产钢材了。据媒体报道,在特殊钢厂原址上,石景山区将与欧盟联手建立新能源基地,引入欧洲知名企业,还将建设低碳、零碳建筑,这里将成为中国首个节能展示中心和节能技术研发基地。 不过如果时间可以倒退40年,特殊钢厂的车间里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生产。钱伟长和清华大学材料力学教研组教师一行30人下放到这家企业的炼钢车间“接受改造”,这一年是1968年。在这里,钱伟长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后大部分人员撤回,仅钱伟长和其他几个人留厂继续劳动改造。 据曾经和钱伟长一起工作的工人回忆,当时钱伟长和工人一起做炉前工,这是很辛苦的工作。当时炉前工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举起52公斤重的铁棒进行操作,一般人是拿不起来这样重的铁棒,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不仅能够拿起来,还能省下一半的力气。工人们觉得钱伟长的办法很好,于是就把车间里的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踏实的劳动态度和他善于思考发明创造的精神,博得了工人师傅的尊重,工人们称他为“教授”,还请他给工人讲课。钱伟长在特殊钢厂也尽自己所能为工人们设计急用的水压机,之后他还与工人一起建成了大型热处理车间,带领工人一起进行各种工艺计算和技术革新。 1969年夏天,清华大学要把钱伟长转到江西鲤鱼洲农场进行农业劳动改造,当工人们得知那里是血吸虫病疫区。工人就以“钱伟长还没有改造好,要继续留他改造”为名,硬把他留了下来。在特殊钢厂的那段日子里,钱伟长与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纯真与质朴。 “文革”结束后,钱伟长恢复了名誉,也重新开始工作。在邓小平亲自批示下,钱伟长调任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1983年,钱伟长飞赴上海,履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之职。 结束了寻访钱伟长在北京足迹的旅程,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钱伟长的辞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他与钱学森、钱三强代表着一段让中国人豪情激昂的科技记忆。虽然曾经的“三钱”已经离开了我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我想这更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5 , Processed in 1.1017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