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多处龙潭景 暑热化清凉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未知

  北京称为龙潭的地方比较多,前两年陶然亭公园在对地下水管施工时,意外挖到一个长约1米,高约70厘米的石质“龙头”。据说挖出龙头的位置就在黑龙潭遗址中。霎时观者无数,引来众多谈论龙潭的话题。其实,在北京众多的龙潭中,记述最早的首推潭柘寺和八大处的青龙潭,出现最晚的是崇文区的龙潭湖。龙潭湖原是明代修建外城时留下的一片窑坑,1952年整修成东、中、西三个人工湖,梁思成先生以其与西部龙须沟成首尾之势而定名。现在,这些龙潭所在地,大都辟为景区,周围山清水秀,是夏日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潭者渊也,京剧“黄鹤楼”里刘备的一句唱词:“龙潭虎穴孤去闯”让人不寒而栗。但咱们北京,龙潭多分布在风景秀丽的山区,像西山八大处证果寺前的青龙潭,密云水库西岸鹿皮关的黑龙潭,延庆县上磨村的黄龙潭,密云县太师屯的白龙潭,怀柔区慕田峪桃峪村的龙潭泉等。

  ■潭柘寺以龙潭和柘树为名,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 

  潭柘寺坐落在京西潭柘山宝珠峰前,占地面积2.5公顷,寺内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这里九峰环抱,林海苍茫,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并享有“皇家第一寺”的美誉。该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原名嘉福寺。唐代重建,改名龙泉寺;金代扩建,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恢复嘉福寺旧名。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经过大规模修整,赐名敕建岫云禅寺。从寺志和碑文看,历代并无潭柘庙名,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俗称“潭柘寺”。老北京俗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其实北京建城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比潭柘寺要早一千多年呢,这不过是形容潭柘寺的年代久远罢了,不能当真。

  潭柘寺的潭字,指该寺所在地原有“青龙潭”。唐代华严和尚到潭柘山开山建寺,购买了原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带领众僧填平了“青龙潭”的大水坑,修筑殿宇,从此潭柘寺名声大振。当地还流传有“华严建寺,老龙让宅”的故事。

  传说华严和尚来到宝珠峰下,住在一个叫嘉福寺的小破庙里。庙前有个“潭龙蛰水愈千丈”的青龙潭,潭里住着一条巨大的青龙,专管这一带的雨情。华严和尚天天在青龙潭前讲经布道,听众人山人海。天长日久,青龙被佛理所感化,要求拜华严和尚为师,自愿“舍潭为寺”。当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青龙潭巨浪滔天,青龙腾空飞天而去,并把龙潭变成平地,华严和尚就在这块平地上建起了寺庙。为感谢华严和尚教诲之恩,青龙让两位龙子变作两个鸱吻,继续播云布雨保护乡亲,至今还守候在大雄宝殿的主脊上。

  自金熙宗皇帝以来,历代君王多到此进香礼佛。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因其父在战争中杀戮过多,即到潭柘寺出家修行赎罪,每日在观音殿膜拜,留下拜砖遗迹,最后终老寺内。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多次前往朝拜,华严和尚也被尊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

  柘树属桑科,它的根、茎、叶都可入药,其心材更是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柘树生长缓慢,极难成材,向有“南檀北柘”的说法。据寺志载,过去这里曾有“柘树千章”。元明两代,为满足宫殿建设和采烧木炭供应城市取暖需要,西山地区成为北京木材和石料供应的基地之一。再加上盗伐树木私卖横行,柘树也无法逃脱厄运。当时留有“林间伐木时闻响,谷口逢僧不记名”的诗句,可以推想这一带森林被大量砍伐的情形。

  另外,当地讹传潭柘寺的柘树皮能治愈妇女不孕症,远近民众多来此剥取树皮,也影响了柘树的成长。明末的刘侗、于奕正,在描述潭柘寺的柘树时写道“柘,则今瓦亭覆者一枯,长不能丈。”记载了潭柘寺虽以柘树命名,但志书和庙里僧人所说山上曾有成千上万棵柘树的事,现在已经化为乌有,只剩下被瓦亭覆盖、不足一丈的枯木。起码到明朝末年,这里的柘树已经很少了。

  所幸的是,寺内的古树被历代僧人保护下来。在潭柘寺大雄宝殿后有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娑罗树被围以石栏,称为佛树,已有数百年树龄;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东为帝王树,西为配王树。帝王树植于辽代,下围六人合抱,树冠高入云端,树名为乾隆所题,已有千年历史。据说清代每一帝王登基,树根都生一新枝,然后与主干合拢;每位皇帝驾崩,便会有一支树杈断落。清末朝廷腐败,有人做诗讽之曰:“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解放后,有一次溥仪来潭柘寺游览,便指着帝王树东北侧一株小树笑言道:“这便是我吧”。

  潭柘以泉胜,最初有上龙潭和下龙潭两处,为寺内主要水源之一。下龙潭在修建新殿时被覆盖,上龙潭在行宫东院门外约二里的北山上,有龙泉、泓泉两股山泉注入,再由龙潭流经全寺。潭北山墙,碑刻乾隆帝的《游潭柘岫云寺即事杂咏》:“簇簇玉芙蓉,樽樽当户浓。岂因供揽结,聊可荡心胸。柏子窗间落,石泉阶下淙。徘徊迟去路,径转尚闻钟。”上世纪80年代修复景观时,在龙潭周围加筑汉白玉石栏,并于池内泉眼上雕造石龙,造就龙潭喷水的景观。近20年来,由于山区采矿、环境变迁,水位下降,龙潭的泉水逐渐枯竭。2007年9月9日,为庆祝潭柘寺建寺1700年,举行了盛大的注水仪式,取长江、黄河、永定河等全国九条江河之水,汇合到潭柘寺内。同时把潭柘寺后山水库的水引入龙潭,使干涸十几年的龙潭重现喷水景象。

  ■历史上北京有三个黑龙潭,皆祈雨、游览之地

  据清“日下旧闻考”,北京有三个黑龙潭,“一在城西画眉山,一在房山县,一在南城黑窑厂。皆祈雨之地也。”在这三个同名同姓的黑龙潭中,以房山县潭成名最早,宋、元两代已很有名。

  房山县潭在今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西北大石河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泉水从河道岩石溶洞中涌出,在河中汇聚成潭,再流入下游。有龙神庙、黑龙潭、百米泉群、古城烽火台等胜览。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有《创建黑龙潭庙碑记》。雍正御笔赐匾:“甘泽普应”。乾隆赐联:“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社,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

  城西黑龙潭在今海淀区寿安山(又名聚宝山)北麓,冷泉村北,与位于南麓的卧佛寺各占南北。相传这里的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金代曾采石为宫女画眉,所以石称黛石,山称画眉山。《红楼梦》中,宝玉给初见面的林黛玉取名“颦颦”,并说“西山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即此。画眉山腰有一圆潭,径10余米,水从山峡石隙中流入潭内,溢泻山下田野。传说有黑龙潜藏水底,天旱之年潭水不涸,故名黑龙潭。《帝京景物略》载,“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明成化二十二年兴建龙王庙,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乾隆三年(1738年)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据载,明万历及清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来此祈雨、观潭,并在庙外修建行宫。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灵应碑等多块。

  南城黑窑厂黑龙潭又称“黑窑厂潭”,《愚山集》里说它只是“一方池尔,水凅时中有一井,以石甃之”。为前代祈祷求雨之处。《日下旧闻考》:“黑龙潭在祈谷坛西片,有龙王亭,亦为祈祷雨泽之地。国朝以来,屡加修葺,乾隆三十六年皇上复命鸠工庀治,益昭整洁焉”。康熙时,黑龙潭北面有刺梅园和祖园,为士大夫休沐余暇宴游之地,往往携壶榼班坐古松下,觞咏间作。清初《游黑龙潭还过刺梅园》诗:“刺梅花未发,有约故人来”。陈其年《祖园》:“谁割龙潭景,添成物外游?”现陶然亭东湖商店前,圆形广场东北角有一株硕大的古槐,据树龄推断,当为刺梅园遗物。到了清朝末年,从南横街东和黑阴沟一带流入窑坑的污水不断,黑龙潭和刺梅园周围积水十余顷,每有群凫游泳其间,已衰败为荻花萧瑟的野凫潭。民国文献“都门识小录”里,甚至对黑龙潭祈雨事表示怀疑:南城陶然亭之东有黑龙潭者,一潴水小泊也。故事,京师大旱,百祈不雨,朝旨必命大官赍铁牌掷潭中,则大雨立降,俗谓之召黑龙。“亦志怪之言也。”

  ■八大处卢师山下青龙潭,唐代书法家李邕书碑刻文 

   八大处位于西山群峰之中,西为翠微山,因明代翠微公主葬此得名;北为平坡山,以山中有平地而名;东为卢师山,以秘魔崖居住卢姓僧人为山名。八大处之名源于三山间有八处古刹。这八寺依次是明建长安寺,唐建灵光寺,清建三山庵,元建大悲寺,清建龙泉庵,唐建香界寺,古有宝珠洞,隋建证果寺。建国后列为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客话》载:“证果寺前临青龙潭,后有秘摩崖,中空如室,石如偃芝,云是秘魔祖师所居”。传说隋仁寿年间,有位卢姓和尚从江南坐船北来,不用篙橹,任其飘荡,发誓说:“船止则止。”小舟经桑干河(今永定河)至此搁浅。卢师看见西山云雾缭绕,秘魔崖突出的巨石像天然的房子,便在此化缘建庙,静心修禅。一日,来了两个童子,名大青和小青,愿拜他为师,侍奉左右。其后正赶上北京三年大旱,官家敲锣张榜征求能施雨之人。二童子揭榜应聘,纵身跳进青龙潭,化作两条青龙,腾空播云布雨,解除了旱情。从此以后,人们称此山为卢师山,在隋建尸陀寺原址盖起了感应寺,称卢师为感应禅师,崖下还刻有二童子侍师像。

  关于卢师和大青小青施雨的故事,在隋唐间流传甚广。《永乐大典》收录的《顺天府志》里说:“唐天宝八载于(卢师)山盖真应寺,有范阳节度掌书记张纳撰、李邕书碑刻,载灵迹甚著。”灵迹即指卢师驯大小青龙施雨事。庙名真应,即有求必应的意思。李邕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初学王羲之,又参照北碑和唐初诸家楷书和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因曾任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董其昌赞之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也”。这让我想起北京另一块李邕碑刻的奇特经历。唐朝时,在良乡县官廨保存有一块李邕撰文并书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不知何年何月石碑断裂,被人废弃当成柱础使用,后来修房子时又被扔入瓦砾堆里。明万历初年,宛平县令在署中掘地得到其中六块,如获至宝,拼合后再次嵌在宛平署馆壁,特命名“古墨斋”。事件到此本可划一句号,谁想到京兆尹偏偏多事,命令把碑调入京兆尹署。万历末年,京兆尹王惟俭离任时拿走了四块,回家后亡于黄河水患,另两块也不知去向。极富戏曲性一幕的是,到了清康熙31年,吴涵任顺天府丞时,在府庭蔓草中发现了另两块柱础,面对此碑历经劫难的遭遇,他深叹“官舍屡易”,不如祠宇之常新,便把残碑安置在安定门文丞相祠中,可见李邕书法的弥足珍贵。李邕能亲自为青龙潭书碑刻文,足显当时此潭名气之大。

  到了金代,金章宗在青龙潭边立有御制诗刻。元泰定三年(1326年),更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明仁宗时,封大小青蛇为龙神,春秋致祭;明成化间赐名“证果禅寺”;清乾隆等都曾来此。过去青龙潭原有一水池及吐水龙口,1900年八国联军炮轰八大处,证果寺和龙池等文物均毁于炮火。

  ■密云县有黑、白两个龙潭,白龙潭存有戚继光诗碑

  密云县有两个龙潭,一个是黑龙潭,另一个叫白龙潭。据说黑龙和白龙本是一对亲兄弟,幼年间都住在白龙潭。长大分家时,黑龙考虑到自己是老大,应该到外面去闯练闯练,便把白龙潭让给了弟弟,单独来到云蒙山里的古楼峪。见这里山高谷深,真是一块好地方,只是无水无树,难以生存。于是,黑龙变成一个小伙子,昼夜挖泉引水,开辟河道。大西山的云蒙老祖为黑龙诚实勤恳的精神所感,送他一条彩带和十八颗珍珠。黑龙把珍珠撒在古楼峪内,霎时泉水上涌,形成了十八个奇潭。

  黑龙潭在密云水库西,石城乡鹿皮关北面,云蒙山东麓V形峡谷。谷名古楼峪,峪中泉水汇成古楼峪河,全长10公里,落差达800余米,水流湍急,日久冲刷成梯级潭渊。因潭深不见底,水色黑绿,故称黑龙潭。潭周岩石极为光滑,别具情趣。另有白龙泉、平沙潭、叠潭、沉潭、悬潭等,形态各异。谷中“通天瀑”垂直陡峭,壁如刀削,并有水门关、通天洞、刺猬石等景点。以潭多、水奇、石怪和盛夏凉爽,构成黑龙潭及其附近自然风景的主要特色。

  白龙潭在密云县城东北太师屯,地处南北两山的峡谷地带,古名石盆谷,又名龙潭沟。白龙潭分头潭、二潭和三潭,称三潭泻玉。三个不同高度的潭几乎分布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水从二十多米高的山崖沿两个水沟旋转而下,先冲入一潭,在一潭旋转后再跌入二潭,形成叠潭垂锦的奇妙景观。白龙潭指头潭,为瓮形,深三丈有余。宋代苏辙游此有诗曰:“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过去潭南侧山下有一巨石,上刻康有为书“神气风庭”,瀑布两侧八字石上是乾隆御笔:“飞圣境,则灵潭。”1972年,县乡两级政府在第一潭岩壁上筑百余米长的拦水大坝,坝西的第二潭、第三潭已没入水中,巨石和八字石均被炸掉。

  白龙潭之奇,在于每年定时的封潭和开潭。深秋时,上游河里带来许多沙子,四五天内直把三潭填满,是为封潭;春季时不到两三天工夫,沙随水转顺流而去,只留下清凌凌的潭水,谓之开潭。当地传说,日本人打来时,白龙潭突然封潭,潭里面存满了沙子,直到日本投降时,这些沙子才流出潭外,自己开了潭。过去,白龙潭为传统瞻礼祈雨处,每年旧历三月初三“开潭”节,从三月初一到初五,四方的百姓坐着马车来此赶庙会,祭龙神,庆开潭。庙会上有少林会、走高跷、唱大戏、小车会和卖东西的小摊等,甚至古北口外也有人来交易骡马,热闹非凡。近年这里曾举办“乾隆祭龙民俗观赏节”,再现当年盛况。

  白龙潭下有龙泉寺,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明清两代多有修缮,清康乾时最盛。传说曾有四殿十八亭台及大戏楼,古建林立,香火旺盛。殿前有6棵百年古柏,苍翠挺拔。龙泉寺于1984年后重修,存有明三镇总兵戚继光、晚清军机大臣李鸿章、袁世凯等碑刻。据记载,密云县有五处行宫,唯有白龙潭的行宫壮丽,现在正议修复。

  1965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密云高岭公社搞了一年四清,每次到城里办事,长途汽车会在白龙潭下打尖休息。别人都喝水吃东西,我们没家没业的,谁给你备干粮啊,何况还等着到县里的小饭馆“开斋”呢。于是便一溜小跑,到白龙潭看碑刻。那时候还没修水库,古庙残破不堪,唯有潭边戚继光诗碑最为引人注目。

  万历三年十月十六日,戚继光领兵驻防于密云石匣,他与同僚游白龙潭后,书写游龙潭七律一首:

  紫极龙飞翼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

  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情开日月新。

  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

  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

  此碑现存白龙潭下新建的龙泉寺中。

  以前我只知道戚继光是“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抗倭英雄,看了诗文才发现,他还是保卫北京和修筑万里长城的一大功臣。

  戚继光一生中曾两次戍守北京,第一次在21岁时,连续5年率山东卫所士卒戍守蓟门(今北京昌平西北)。第二次在40岁平定东南倭寇功成名就后,明廷特召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天津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今怀来与昌平交界处),延长2400里。戚继光到北京接任后,就开始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定备战方案,调配士卒修筑墩台和长城。隆庆三年(1569年)修筑墩台472座;到五年(1571年),蓟镇从山海关到石塘岭增修818座,昌镇从黄花镇到镇边城建199座;万历初年,戚继光又在居庸关以西增建,先后共建1337座敌台。此外还有关城、城堡、哨墙、铺房、烽墩等一系列配套的军事建筑工程。戚继光还在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等地设计建造了独一无二的空心敌台,既免去守军风雨之苦,又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把长城建筑艺术推进到最高峰。司马台的敌台,建在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上,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戚继光保卫蓟州十六年,多次击退侵扰之敌,给北京带来了安宁,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石龙头”发现在明外城边,该地并非黑龙潭遗址

  为弄清楚石龙头的来龙去脉、发现地是否就在黑龙潭遗址,我特意约请久住陶然亭地区的荣振寰、黄庆林、孙国奇三位老友去实地考察。60年代,我们就读于陶然亭西侧的15中,目睹了陶然亭改造前后的变化。因为从未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一带有个龙头,所以没费三言两语,便多次相约前去探望。

  在龙头发现地左近,过去是明清北京城外城的南墙边,所谓城墙根儿,到处堆满脏乱的垃圾。顺着城墙往东,正当先农坛南侧叫坛筒子,是枪毙犯人的地方。那时候,这一带满是苇子坑和坟地,在今陶然亭公园东部往南直达城根,南北各有块菜园子,其他便是坟地和污水坑。路边间有用废钢渣垒起的窝棚,里面住的多为靠捡破烂为生的下层平民。不仅满目苍凉,还有野狼出没,在城墙上还用石灰水画满白圈圈,据说狼性多疑,看到白圈圈就逃之夭夭了。在我们指指划划地议论时,不少上了年纪的游客也帮助回忆,尤以80多岁的张大爷最为权威。张大爷是陶然亭北门处的老居民,1952年参加过挖陶然亭挑土的劳动,“一天五毛钱”,他记忆犹新地说:“那时候把陶然亭挖了个遍,没见有什么龙头”。

  经孙兄多方努力,找到了解放前至1959年间住在哪吒庙的王先生。据王先生回忆,哪吒庙在紧靠“龙头”发现地北边的小山上,黑龙潭位于山北面、现陶然宾馆西墙内。王先生说那时黑龙潭叫黑龙池,其实只是一个土坑,坑里面有井,叫龙眼。这与《愚山集》所记“一方池尔,水凅时中有一井”相同,看来方池在民国年间已经毁掉。在陶然宾馆经理的帮助下,佟女士为我和首师大的魏教授指明,建宾馆时黑龙潭那口井的所在地,在今宾馆大厅放花瓶处,与王先生所谈一致。证实百米外的石龙头发现地,并非黑龙潭遗址。至于石龙头来自何方,那该是另一个故事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6 15:19 , Processed in 1.08630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