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道入口桥道会

2002-12-1 12:00| 发布者: 耿继秋

    ■ 溯源

  三家店,这个据传从辽代起从三个店铺开始聚集形成的村落,正处于永定河道总出山口东侧的第一片河滩之上。作为京西山区的余脉和北京小平原的引领,三家店村既是京西通往京城的咽喉要地,又是通往妙峰山的南香道的起点,因而自古即是京西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至今,在村域范围内,仍然密集分布着古街巷、古渡口和近代以来陆续建成的铁路桥、公路桥等多处交通遗迹或设施。

  ■ 城市新观察

  京西古道不宜有别名

  □尹钧科(学者 北京)

  京西古道是人们对北京西部山区山间古代道路的泛称,其形成有特定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山地:北京西山重峦叠嶂,山地约占门头沟全区总面积的98.5%。其山总体上呈西南~东北走向。在众多山脉及其支脉之间大小、宽窄不等的山间小盆地和沟谷,正是居民点的主要分布区。山多、山高,成为生活在山中人们从事生产和交往活动的严重障碍,迫使人们不得不在群山峻岭间寻找适宜之地(如沟谷和峰鞍)开辟道路。

  水系:门头沟区内众多的永定河一级支流构成了区域羽状水系。毫无疑问,北京西山中的水系特点与山间道路分布格局有密切关系。在山区,沿河两岸和沟谷地带最便于人们通行,因为这里既较少地付出爬山越岭的辛苦,又容易找到宿顿之地和水源,较多的树林还为人们提供炊爨和纳凉的方便。

  物产:元代曾在宛平县西山设专门的伐木机构伐木,以供大都修建之用。明代,妙峰山下与斋堂川中曾是为皇家伐木制柴和烧闷薪炭的地方;西山多石灰岩,石料是重要建材;考古成果显示,西山煤的开采,至迟不晚于辽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明清以来,西山之煤愈采愈多,成为京城百万之众的主要能源。至于西山中其他矿产资源和果产品还有很多这些物产的运输,必然需要开辟更多的山道,以畅物流。

  区域开发:众多考古发现证明:北京西山人类涉足很早,区域开发历史悠久。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有道路踏辟出来。

  军事地理:北京西山,北邻上谷,西通代蔚,南接涿易,东望渔阳。北有居庸天险,西有飞狐古道,南有紫荆雄关,东有幽燕重镇。自古以来,居庸、飞狐、紫荆、幽燕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去今五千年前后的炎黄阪泉之战、蚩黄涿鹿之战,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平津战役,都与这些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代西山中的防守驻军,或筑长城,或守敌楼,或运给养,或巡逻,或御敌,或屯田,都会踏出一些山道。

  佛道圣地:北京西山自古就是佛门道家眼中的宝地,北京地区最早的佛寺晋嘉福寺(即潭柘寺)就建在西山里,以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之后,西山寺庙的兴建从未停止,几乎一代胜过一代。西山作为佛道圣地,因寺庙而形成的西山古道很多,尤以妙峰山香道著称。

  关于京西古道的名称,有人建议,能否像“丝绸之路”或古代的“盐道”、“漕道”那样,给京西古道一个较为具体的名称,如“京西煤道”、“京西军道”、“京西进香道”等等,藉以具体地反映这些古道形成的原因、性质、作用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我认为这样的建议用心是好的,但是不切实际。因为京西古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给它任何一个具体的专门性的名称,都难以概括它的本质特点。因此,我认为笼统地称其为“京西古道”,就是最好的主意。

  同是在辽代,与三家店村隔河相望的龙泉务村开始建成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官窑瓷器产地之一。后来对龙泉务瓷窑遗址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其中已经发现了用煤的痕迹。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起,京西深山中丰富的煤炭资源,便与京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家店于此时聚集成村,显然并非偶然———贩煤客商从深山矿区迤逦而下,在即将踏入平原地带之机,一条大河陡然横亘眼前,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河对岸的三家店村因地利之便,自然便接过了这条商道递过来的接力棒,进而挽结起京西山区和京城两端。因此,许多专家通常也把三家店视为西山古道的起点和出入口。

  渡船、板桥与“桥道老会”

  1925年,寓居北京的作家孙伏园游历西山地区之后,曾撰有《朝山》一文,详细描述了在三家店古渡口上所采用的渡河方式:“河并不宽,造桥是不难的,却用渡船。水上先架一条铁索,高离水面约五尺许,两岸用木作架支之,索端则用大石块压于地上。河中是一只长方形的渡船,一端向下游,一端向上游。”

  北京古道桥研究专家梁立欣考察发现,从三家店到对岸,最初是趁春秋季节水量较小的时候,在河中按人的步幅大小摆放块石,渡河必须踩石而行,俗称“迈石”;或者用柳条编织平底笸箩,载人漂流过河。至迟在明代,三家店就已经成为京西古道上一处商贾云集之地,因而在村西河岸边建立了渡口。

  梁立欣说,三家店村西侧的河道上曾设有两座板桥,一座在三家店与琉璃渠之间,称为“西板桥”,一处设在三家店与城子村之间,是为“东板桥”。这两座板桥大约建于明万历年间,此后官府还在此专门安排桥夫进行管理,《宛署杂记》中便有“万历二十年(1592年)力役……三家店桥夫食(银)拾柒两陆钱”的记载。

  实际上,河道上的这两座板桥并非常设,每年汛期到来之前,为防止洪水冲走桥板,都要予以拆除,汛期过后再进行重建(每年汛期,板桥拆除期间,常用的过河方式则是渡船)。后来为便于即时修复,三家店村中的商户发起成立了桥道老会,专门负责管理和组织修建木板桥,收取过桥费,并进行日常维护。三家店村的桥道老会曾设于村内山西会馆之中,因而也称为“山西公议局”。

  板桥和渡船在三家店至少延续到民国年间。1921年,随着村西京门公路桥(也称“水闸公路桥”)的修建,它们便逐渐退出了三家店一带渡河的主要交通方式之列。不过,人们曾在古渡口边的河道中挖出过一只长约1米,重达400斤的大铁锚,曾经世代依赖渡船的三家店人将之视为神物(京西古道和永定河研究专家潘惠楼认为,这只大铁锚应该是三家店过去用于摆渡的物件),郑重地奉入村内关帝庙中,并从此将关帝庙改称“铁锚寺”。如今,铁锚已经不知所踪,但“铁锚寺”这个北京独一无二的寺庙名称仍在提示着板桥和渡船所代表的那段交通历史。

  三里店的“桥梁历史博物馆”

  乘336路公交车沿石门路一路西行,在三家店西口下车,继续前行几十米,便是横跨永定河、通往门头沟城区和西部山区的京门公路桥。稍稍细心留意,会发现所谓的“京门公路桥”其实是由两座桥梁组成,两桥之间仅以一道只有几十公分宽的缝隙隔开———

  北侧的新桥建于2000年以后,为双向四车道的标准国道公路桥。南侧紧邻的旧桥连同人行道只有9米宽,自新桥建成以后已列为门头沟区重点保护单位,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这座旧桥便是始建于1921年、1923年通车的京门铁路桥。这座桥梁不但使三家店彻底告别了靠板桥河渡船过河的历史,实际上它也是北京地区修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这座桥梁的修建和京西煤炭的运输有着直接的关系。

  桥梁动工兴建一年之前,中英两国开始合作开采京西山区煤矿,建立了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公司(简称“中英煤矿”,即后来门头沟煤矿的前身)。为便于煤炭运输,当时的京兆尹公署拨款大洋30万元,并聘请法国工程师设计,确定了此桥的开筑。

  有关资料记载,这条桥梁主要由三家店地区的人员施工完成。虽然很难找到资料证实参与合作开矿的英国人是否参与了这座桥梁的建设,但因为它和中英煤矿的成立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所以三家店人大多都坚定地认为“这是英国人修的桥”。

  实际上,在此之前的1908年,作为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工程的一部分,在这座公路桥以南不远处,即修建了一座京门铁路桥。“打通北京到京西矿区的运输通道,显然也是修建京门铁路和这座铁路桥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京西古道研究专家安全山说。

  建国以后,随着丰沙铁路、永定河拦河闸和大秦铁路的修建,在京门铁路桥以北,又先后建成了丰沙铁路桥、拦河闸桥、丰沙铁路复线桥和大秦电气化铁路桥。“这样,在永乐店村西,大约短短一华里的范围内,就集中了7座桥梁。如此密集的布设也显示了三家店在联通京城和京西山区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反过来也证明了三家店在历史上成为京西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节点之一的依据所在。”

  被“驱逐”的古道

  现年74岁的三家店村民殷兆庆推断,行经三家店地区的古道应该由两条组成——

  村内的主街,也是遍布商业店铺的地方,过去主要是通往妙峰山的香道的一部分。沿主街自东南向西北出村,然后折而向北,顺着山脚下的河滩在永定河东岸一直通往军庄。这条路在三家店村域范围内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京拉路一线。

  另一条则是通往西山的古道。这条古道在村东口与村内主街叉开,沿村子南侧外延西行至永定河岸边。“京门公路桥建成之后很长时间内,这一段还是比较狭窄的土路,基本上只能供两辆大车错身通行,解放以后才逐渐拓宽,大部分掩盖在了现在的石门路之下。”

  京门铁路桥和京门公路桥在清末民初先后建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京西山区过永定河通往京城的运输方式。“特别是煤炭运输,自那以后,运往外地的大部分通过铁路。往北京运煤,主要还走过去的古道一线,但是交通工具逐渐变成了以大车为主——起初是木轱辘车,后来逐渐被胶轮大车所取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仍然是这样。路上只是偶尔才能看到拉煤的卡车。”殷兆庆说。

  ■ 古迹

  木桥的民间影响力

  ●何建忠,门头沟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主任

  明清时期,横架于三家店村旁永定河上的木板桥,是那个历史年代的必然产物。据目前能看到的资料,除去明代曾由官方派桥夫对木板桥进行管理之外,其他时间大部分还是通过民间组织的桥道老会来进行管理和修缮的(可能也有官方的支持)。尽管如此,这个民间组织在周边一带仍然具有很大的权威,比如每年修桥的费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捐资或者出力。有意思的是,三家店木板桥的桥板上都刻有三家店的字号,万一突然暴发洪水,被冲到下游,有人捞上来,一看有“三家店桥道老会”的字样,就不能挪作他用了,或者有顺便的车给送回三家店,或者保存好等待桥道老会的人来取。

  “明”修水道造福后人

  ●贾文忠,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元朝末年,继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后,也曾经从三家店引水,试图开凿从永定河至通州的航道,发展漕运,但这项工程终因地势落差过大等种种原因而告失败。不过,这项工程却为以后三家店地区的农业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正德年间,在元代漕渠的基础上,在三家店西侧的永定河河道上兴建了一条重要的水利灌溉渠道,即著名的兴隆坝。这道灌渠经过多年修建完善,到乾隆年间形成规模。水渠从永定河东岸穿过三家店村,向东南一分为三,然后再分出若干毛渠,呈扇面状辐射,可以自流灌溉永定河东岸六个村庄的上万亩耕地,到上世纪90年代才停止使用,但三家店村西的闸门遗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 旧事

  三家店曾摆渡八路军

  ●殷兆庆,男,74岁,门头沟区三家店村村民

  京门公路桥修通以后,三家店村的渡船和板桥已经不承担主要的交通任务。不过,在那以后渡船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主要是为了方便村里去河道中间的小岛上种地的人。

  渡船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京西山区的八路军来三家店采购物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那时,门头沟深山中不少地方属于解放区,三家店这儿却是日本占领区。日本人为了控制人员进出,在京门公路桥和京门铁路桥两侧都建起了炮楼,设置了栅栏门。栅栏门只在白天开放,而且有严格的盘查,一到晚上栅栏门一关,就彻底不让通过了。深山里面物资匮乏,解放区的部队和老百姓,就常常通过河道悄悄进入三家店采买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等等。

  ■ 建言

  三家店可建博物馆

  ●潘惠楼,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理事,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理事

  三家店这里无论古代交通,还是现代铁路和公路交通,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京西古道沿线也是文化遗存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因此不妨在这里开发建设京西道路博物馆。博物馆中可设置古今交通路线图表,展示道路沿途风土人情,设放古今交通工具,可展示铁路、公路、古道、桥梁照片,可恢复三家店铁锚寺之大铁锚、渡河用的皮筏子、山区人力运输用的山背子、畜力运输的货驮子等等。

  也可以在永定河上开辟摆渡、漂流及其他水上游乐活动,在三家店大街上乘马车、电瓶车,骑骆驼,到三家店水闸观看桥梁,组织有京西特色的与交通、出行等有关的活动。在京西道路博物馆中,还可以设置京西桥梁、京西运输等专题展室。根据发展情况,扩而大之,甚至可以在京西道路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设,形成独有特色的北京交通博物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9:14 , Processed in 1.08590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