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四合院到筒子楼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单贺 路丽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于是出现规模建造的院落式住宅。明代,居民住房沿袭了元代的模式,多为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大到府第、豪门,小到一般小院和部分排子房。到了清代,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于内城,外城则是汉官及商民人员,但住宅仍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别,其中尤以小院居多。它们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

    20世纪初,在西式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北京传统的建筑格局逐步有所突破,四合院式住宅也出现新变化。大量的平民聚居在大杂院,更多的则陆续被楼房所替代。据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调查,北京中上等收入家庭,每家平均有4.6间房,工人、贫民家庭平均每家只有1间至2间房,甚至有的1间房住6至7口人。

    民国时期,由于大批外来人口涌进北京,住房曾一度紧张。过去一座四合院只住一家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住户进入,一座四合院便住进了两家、三家……甚至多到十几家,成为北京人所说的“大杂院”了。

    解放后,1957年北京市提出以“小区”为基本单位进行建设,建设了夕照寺、三里屯、龙潭、永安里等小区,配套建成了幼儿园、学校、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修建草坪绿地。但由于住宅建设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了3.7平方米。为了解决职工居住问题,一些单位将办公楼逐渐改造成单身职工宿舍或学生居住的集体宿舍,继而成为了职工家属楼,这便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筒子楼”。楼内,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众多十几平方米的单间,楼里的居民共用一个卫生间。各家各户都在走廊里生火、做饭,并堆放杂物。一到吃饭时间楼里就热闹非凡,充满了烟尘和烹饪的味道。谁家吃了什么,邻居闻着味儿就能知道。说是楼房,其实就像是个大杂院。

    筒子楼的居住面积小、人口多、环境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能够早日搬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民楼……成为筒子楼里居民的共同企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00:37 , Processed in 1.13915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