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京西古道重振模式口

2002-12-1 12:00| 发布者: 祁建

  小时候,曾经有一套四本的《北京民间传说》故事书,讲到京西模式口的时候,配的插图是一队骆驼在山间的道路上行走,对这个陌生的地名不知不觉就记住了,但是从来没去过。

  沿地铁一号线一直坐到苹果园总站,再换336、941路等公交车,到金顶街北口站时突然有豁然开朗之感。刚刚还被“成片火柴盒”的首钢宿舍区包围,突然出现了一座明清风格的古街,而且绝非虚假的仿古建筑。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模式口,它历经沧桑,跨越历史的风尘和时代的潮汐,它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来这座京西古道上一段段如歌如泣的历史……法海寺、龙泉寺、承恩寺、冰川陈列馆、田义墓和溥仪故居等都在模式口大街上,人们称它“京西文物街”。“法海寺的画工、承恩寺的地工、田义墓的石工……”,概括了它们各自的神秘特色。

  斑驳的土墙、风化的石构件、倒塌的残垣断壁、字迹模糊的碑刻、弃置墙角的旧磨盘……都向人们昭示着古镇曾经有过不凡的岁月。村中还保存了百年以上的古宅多处,古宅中的砖雕、彩画,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西周为蓟国所都之域;春秋战国有燕国宁台之宫。1433年,磨石口已载史册。1560年,村西隘口为京西古道之必经之路。近代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入京。

  我几次到模式口大街寻访,每次走进这条古街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老北京网的朋友在最近一年,也组织了两次探访这条古街,我和30多位喜欢北京文化的朋友,曾经一起虔诚地寻觅这里的一砖一瓦。

  今年盛夏,我从苹果园地铁站上来,打车到模式口村的西口下的车。明朝侍奉过三朝皇帝的宦官田义的墓地,就在靠近村西的地界儿。我们可以发现模式口大街,实际宽度和城里宽一点的胡同相当,两边的古老民居大多没有大拆大建,依然保留着民间四合院的形制,所以一进村儿就像进了北京的老胡同似的,也是灰砖灰瓦,路两边种着榆树和槐树。

  模式口大街并不是笔直的,因为这个村子是建在一座很低的小山根儿下了,所以大街的走势,可能是因山势而来的。村内很少有现代建筑,可能大家都自觉地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大街的中段往北有岔路,岔路两边是六七十年代修的房子,比在西口看到的老四合院风格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更近了一些。

  东口外立着一块巨石,上书“京西古道”,这印证了我记忆中故事书里的插图。现在模式口是一半村一半市区的胡同状态,我看到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大概是这里的房租便宜?院子的墙壁上贴着海报,专门提示外来务工人员要小心煤气中毒。

  再往东走没多远,是首钢的住宅小区。在街头还有传统的爆米花设备,记得小时候住在胡同里的时候,也常有用这样设备爆米花的小商人,爆的时候会发出一声巨响,近十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这样的设备了……

  清朝诗人查慎行形容这条路:“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多么形象!模式口原名磨石口。西周为蓟国所都之域;春秋战国有燕国宁台之宫,1433年,磨石口已载史册。1560年,村西隘口为京西古道之必经。1593年有“过山总路”之誉。时驼铃相闻于道,商贾络绎不绝,并设军把守、典史驻城,是京西重镇和缉盗之中心。当时,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入京。1922年,村里有位名人李雅轩,时任河北省议员。他认为磨石口有条件办成模范村,于是向当时宛平县长汤小秋建议将磨石口更名为“模式口”,与原名谐音。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是模式口最为兴盛时期,各类商铺有三十多家,还有各类商摊几十家。商贾云集,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大车店、杂货店、铁匠铺、酒馆、饭铺、粮食店、药铺、肉铺、理发店、茶馆、布店、旅店,为来往的商旅和朝圣的香客们服务,当时这一带颇为繁荣。时过境迁,往日繁华已成过眼烟云。

  模式口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风貌的民居,建筑格局上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其中二三十处院落的房龄达百年之久,至今较为完整,如69、71、82、89、93、178号院等,对研究京西百姓生活的变迁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它们都是硬山起脊,抬梁式木架结构,石板瓦屋顶,如意院门,有石雕门墩、影壁、屏门、隔扇、砖雕、木雕、彩画、泥塑、山花、土灶、土炕、磨房、碾房、老门联等。

  模式口村也是王公贵族、名人雅士们丧葬首选之地,“京西多古墓,一溜边山府”,仅3里长的古道,除了有田义墓外,有朱国治墓、(明)清平伯吴成家族墓、(清)礼亲王坟等,承恩寺西侧,曾是历代和尚的塔院,慈祥庵后面也有埋葬僧人亡骨的塔院……而北面的金王府、申王府、雍王府、西小府等,都是明朝埋葬皇子的墓地。西面的田义墓是一处以明代太监田义墓为中心的明、清宦官墓群,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目前保存较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太监墓。它也是全国首座对外开放的明清宦官墓园。

  ■模式口原有四座壮观的过街楼,可见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史书上记载北方发生的几次大战役,军队都是从模式口通过的,也由此可见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模式口原有四座壮观的过街楼,东西各一座,中间儿两座。过街楼很像小城门,是由两个楼垛子托起一座楼子,下面有门供车马行人通过。楼高十来米,厚达七八米,过街楼上有法海寺第一任主持题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名联。说起过街楼还有个热闹的传说。

  过去,每到庙会之时,各路花会队伍,云集模式口,在模式口街上舞中幡成了旧时的一大景观。宝三怎么走到模式口了?那年四月初十,模式口街上热闹非凡。有粥茶老会,在粥棚茶棚舍粥舍茶,有燃灯老会,施舍灯笼蜡烛,轿夫、商贩、舍暑药的、舍冰水的……车水马龙,进香的会众过了一拨又一拨,傍晚时分鲜果圣会才到来。人们听说鲜果圣会来了,“呼啦”就往东过街楼口涌去。这鲜果会众,声势浩大是出了名的,听说里头有宝三等杂技高手,大家想开开眼。那舞钢叉的把叉舞的哗啦啦响,走五虎棍的呼呼生风,先后神气地从门洞耍进模式口村,可到中幡这可就卡住了。

  “舞中幡”的正是宝三。他赤裸上身,腰扎红带,年纪也就三十上下。舞动着八十斤重的大幡,一会儿“前后担山”,一会儿“牙键”、“脑键”,中幡舞的气势磅礴,人们叫好不绝,可就是从门洞儿里进不来。前边会众的中幡,都是停下来表演,提着中幡进来的。宝三可不敢,那就栽了面儿。他在过街楼前一边舞,一边就琢磨开了。这十几米高的楼子倒好办,就是七八米的厚度让他为难。也是“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思来想去,豁出来了。只见他舞着中幡向后倒退,丹田拔力,猛然间大吼一声,把幡向楼上抛去,跟着他飞奔进门洞儿,出洞儿后眼瞅着中幡头朝下坠落下来。就在要落地的瞬间,就见他急如闪电般腾空而起,脚尖点了幡竿一下。那幡倒也听话,“扑棱”一声又翻上高空,下来时可就大头朝下了,那宝三威风八面地手一拍竿,中幡竟然稳稳地落到他肩上。

  这一手,那真是千古绝技,为鲜果圣会拔了头分儿!据说,他得到会众赏银三百,据说后来也没到模式口走过。模式口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提起宝三这手绝活儿,至今还挑大拇指。

  

  ■明英宗赐名的“法海禅寺”,寺内满墙绘有壁画,历经五百年还精细光鲜

  传说明英宗一日出殿夜游, 抬头忽见紫微星发暗, 而其旁一星则明亮,便疑有人欺主。他问近侍太监李童原委,李童一时难答,于是奏曰“西边果有贼星欺主”,并请求微服私访。十几天后,李回奏曰:“臣至翠微山下,见有一村叫磨石口,磨石口之北有一条山岭叫蟠龙山,山下街道亦建成龙形,欺主之星应在此山脉及道路上。”李建议,若破此贼风水须建庙。英宗准奏,于是李着手建庙,历时四年建成了法海寺。后李又建议,为使此地贼星永不欺主,须再建两座庙,遂相继建成承恩寺和慈祥庵。

  法海寺位于模式口蟠龙山北面,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建成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由英宗朱祁镇的太监李童首先倡议,在众多官吏、喇嘛、僧尼、百姓等的募捐下修建而成。英宗赐名“法海禅寺”,取“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之意。

  法海寺的大雄宝殿前,挂着一座高1.75米的大铜钟,底部直径1.21米,重1吨多,据说是建寺时所铸。铜钟铸造精细,形制奇巧,内外壁铸梵文《金刚经》和《法华经》。钟声圆浑沉深,悠长宏亮,可传数十里。大雄宝殿前还有两株高近百尺的白皮松,树龄已有千年,是北京地区最老的树种之一。

  法海寺之所以闻名,主要是由于寺内满墙绘有壁画,其严谨的艺术构思和精细的表现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主殿内是全寺壁画的精华所在,整个大殿四面墙上画满了77个惟妙惟肖的人物,甚至连人物耳朵后面的发丝都清晰可见。壁画历经五百年还这么光鲜,可见当年用料之精细。置身仙人围绕之中,好似来到了瑶池天庭。

  《中国绘画史》提到,“明代寺庙壁画,流传至今的,南北各地都有。其中以北京法海寺的壁画保存较好,制作也精。”“法海寺壁画,虽然是15世纪中期的作品,但可以同敦煌的宋、元壁画媲美”。

  如此精美的法海寺,到了民国初年,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后来干脆被为村子供电的电力公司接收了过来,成为电力公司办公的地方。到解放前夕,这里又住进了许多居民。据一位在庙里住过多年的大爷介绍,“有一邻居家养了几只母鸡,但从来不见它下蛋,后来偶然见到母鸡从天王的头顶飞下来,搭梯子上去一看,敢情在天王的发冠上抱窝呢!”从这两个天王的头上,竟捡下来近百枚鸡蛋,而这沾过“佛光”的鸡蛋,甚至引得城里大宅门的人,千金来求这神蛋治病。

  在法海寺对面山梁上,有一面积很大的墙圈,这里是清平伯家族墓。模式口山上,像这样的围墙很多,多为明清两代遗存,成为此山一景。

  再向上爬,约二十分钟,就到山顶了。俯视山下,苍松翠柏,绿意葱葱。置身于大山的怀抱之中,倍感其雄伟壮观。此山脉由五六座山相连而成,蜿蜒崎岖,宛如无数条巨龙沉睡山谷。

  法海寺的蟠龙山上,有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植树碑,正镌“辑威将军京兆尹刘梦庚手植”,背刻“中华民国十三年植树节”石碑高1.6米,底部宽0.4米。刘梦庚湖北省潜山人,1923年至1924年任京兆尹,与当地老百姓在蟠龙山植树之时立的此碑。

  

  ■承恩寺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形似碉堡,为明清寺院所罕见

  承恩寺在模式口大街东段,其对面便是北京市第九中学。该寺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占地约30亩,寺内共计四进院落,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伟, 布局严谨。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寺内原还有明碑两座,一为皇帝敕谕碑,于明正德八年立;一为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于正德十年立。大雄宝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

  寺庙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形似碉堡,为明清寺院所罕见,据传寺内还有地道连通各处。原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亦皆有壁画,现仅存天王殿的四铺壁画。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在祥云中飞舞腾跃,栩栩如生, 反映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从建寺以来就有“三不之规”,也就是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说白了就是不对大众开放。原来承恩寺鼎盛之时,模式口的半条街都是它的庙产,和尚们不缺那点香火钱,所以干脆“店大谢客”了。

  建寺时的第一位住持永德大和尚,任职国家僧录司左觉义。到了明中期,这里又出了一位“代光宗舍佛者”,也就是做皇帝的替身,代替皇帝出家修行。“帝僧”住在这座寺中,这庙的待遇可想而知。到了清代,皇帝把它赐给了礼亲王府作为家庙,更变成了三尺禁地。光绪皇帝的六叔恭亲王、亲生父亲醇亲王,在政治不得志时都爱到寺中,与老和尚品茶下棋,排解心中的烦闷。

  

  ■康熙与模式口龙泉寺

  法海寺西面是龙泉寺,龙泉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悬崖,龙泉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古人建寺很讲风水,从风水的角度分析,龙泉寺的位置极佳。

  传说康熙皇帝曾到过龙泉寺,有一段与方丈对联的故事。康熙皇帝求才若渴,只要发现人才,不管富贵贫贱,他都要不拘一格地量才择用。

  康熙皇帝早有耳闻京西龙泉寺的老方丈棋艺很高,并且那里的泉水甜美,总想边饮茶边对弈。一天,皇帝出游到了龙泉寺,便和老方丈下起棋来。老方丈的棋艺果然很高,一连下了三盘,皇帝全输了,他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很想难为一下老方丈。

  康熙皇帝认为自己博学多才,就想用拈联的方式,难为难为老方丈。康熙说:“长老的棋艺的确是名不虚传,朕欲赐长老御宴,只是时辰尚早,不如拈联答对,凑趣助兴,长老意下如何?”

  老方丈起身叩谢道:“谢圣上龙恩,贫道斗胆,请赐上联。”康熙略加思索,说:“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康熙出了上联,心想:“我这上联不但打‘岩’、‘枯’、‘柴’三字,而且他们坐着的地方正对着山顶上的一棵枯树,下联要对的恰当谈何容易?”

  不料老方丈略一沉思,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

  康熙一听这下联对的无懈可击,心想:“难道老方丈真是个人才?那我也就不虚此行了。”心中暗喜。这时,御宴已经摆好,康熙指着桌边的两盘豆说:“豆。”和尚看到桌上放着一瓯油,就道:“油。”康熙说:“两碟豆。”和尚说:“一瓯油。”

  康熙想了想,又说:“长老差矣,我所说的并非酒宴席上的豆,而是两对蝴蝶在花丛中戏斗。”

  老方丈从容对答:“万岁!我所说的,也并非酒席宴上的一瓯油,而是一欧鸟在池塘里戏游。”康熙听了脸上露出笑容,亲自起身,高举酒杯:“朕敬你三杯醇酒。”

  老方丈不敢违背皇上的意愿,只得喝下。随后,康熙同方丈同桌进餐。席间两人谈着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发高论,康熙皇帝暗喜,终于找到了可以与自己谈古论今的人,渐渐地,老方丈与康熙皇帝交上了朋友,皇帝经常到龙泉寺看望、请教,老方丈也经常为皇帝的治国安邦出谋划策。

  法海寺内现存胡濙撰写的《敕赐法海禅寺碑记》,碑文在谈到法海寺之西的龙泉寺时,有“玉河乡水峪龙泉古寺”的句子,说明龙泉寺早于法海寺。龙泉寺坐北朝南,山门三间,门前有旗杆石座一对。正殿三间,前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南厢房三间。寺之西部为龙泉和茶室。东部小院名自在庵,有屋五间,现已坍塌。

  龙泉的泉水处于崖壁之下的石室之中,水量稳定,冬不枯,夏不溢,水质甘冽可口,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水量逐步减少,可惜80年代时泉水枯竭。现在龙泉寺作为茶社,供游人闲歇。

  

  ■溥仪在模式口住过的地方,没有任何标记,甚至连个门牌号都没有,在这座房子里,溥仪落笔开写《我的前半生》

  当年溥仪特赦后,来到北京居住的地方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博物馆东面的山坡下。我在这里遇到一位满族贵族后裔——模式口中医院的常山院长,他讲述了不少老辈人口传下来的历史,让我们受益匪浅。

  1959年12月4日 溥仪获得特赦。12月9日溥仪回到北京,暂住五妹韫馨家中。第二天,到北京市民政局报到。第三天到西城公安分局厂桥派出所申请办理户口。1960年2月16日,溥仪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报到。9月15日 溥仪被批准参加植物园的民兵训练。11月28日 溥杰被特赦,溥仪和溥杰在北京重逢……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在模式口的居所,竟然没有任何标记,甚至连个门牌号都没有。想不到溥仪的后半生再次发生转折,而他的模式口居所也随着他的离去和时间的流逝,即将在他出生的这座城市彻底消失。尽管如此,在这座房子里,溥仪完成了从皇帝到公民的转变,走向市井生活;还是在这座房子里,在日落掌灯之后,他伏案落笔写下了《我的前半生》,留给后人一笔精神财富。

  溥仪特赦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次,毛泽东主席在颐年堂与溥仪共进晚餐时,很有风趣的对他说:“皇上不能没有皇后啊,可以再结婚嘛。”后来,经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和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周振强介绍,溥仪与在北京朝阳区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相识。1962年,38岁的李淑贤嫁给了时年57岁的溥仪。同年6月1日溥仪同夫人李淑贤就搬入北京市西城区东冠英胡同四十号。溥仪非常珍惜这人生最后一段感情,对李淑贤疼爱有加。无论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夫妻之间发生什么口角,溥仪总能表现出大哥哥般的宽容与谅解。

  模式口大街,沉淀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散发着一种浓郁的纯朴、自然与宁静的文化韵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7 , Processed in 1.09587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