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金代壁画墓墓志铭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门学文

    2002年3月,石景山区京源路口北坡300米处,发现一座完整的金代壁画墓,在北京市引起了很大关注。经考古发掘,除发现壁画、陶瓷器、古钱币外,还出土一方墓志。
    证实此墓下葬于金代皇统三年,即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00余年。墓志为《天水赵公墓志铭》,近900字,为我们了解金代的北京人提供了考古依据。墓志为“饶
阳进士赵宾撰”,“松山进士刘子裕书”。墓志反映了如下内容:
    一、详述了墓主家世
    墓主赵励,祖籍太原忻州,为战国时赵襄子后代。其先祖曾任卢龙节度副使,遭“石晋之乱”后,因居地属辽,“遂不复南迁”;其高祖叫赵九思,辽兴宗时曾“命为国师”,举家来到今日北京地区,后代就成了“北京人”;其曾祖赵知新,死前任“御史中丞”;祖父叫赵有章,死前任“左承制”;父亲赵景延,“业进士,博学多识,谈辩如流”,中年亡故。
    墓志铭述墓主祖先五代人,都是汉族大知识分子,目的何在?看后文才可以知道,原来,是为了衬托墓主和墓主后代的汉人情结。
    二、记载了墓主生平
    墓主赵励(1071--1124),今北京人,生活在宋辽金混战时期。早年成为孤儿,是跟着叔父赵圭延长大的。他继承了先祖的传统,从小好学不倦,“贯通经史”。他的不少学生,成了当时有用的人才。他中过进士,做过辽代的小官吏。1123年,金灭辽占领北京地区后,他带全家投奔了宋朝。从他投宋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掌握了金要进攻宋朝的情报。到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第二年“以疾终于同文馆,享年五十有四”,当时埋葬在汴梁的长庆禅院附近。他怎么又埋到了今北京的石景山地区了呢?这与他的儿子赵毫秀有关。
    赵励刚死,他儿子毫秀被宋“特授”将士郎。不久,金兵就大举攻宋,并且打到了汴梁,俘虏了宋朝的两个皇帝。毫秀全家又被驱赶回今北京地区,而赵励的遗骨并未带走。二十年后,毫秀做了金代的官员,才几经周折把父亲的遗骨找到。在金皇统三年(1143),毫秀把父母和早亡的四个子女一起埋葬在今日的出土地点。既然埋那里,赵励的老家一定离此不远。他死后二十年才遗骨归乡,今天看来也是一件比较奇异的事情。
    赵励为何称“天水赵公”?古人有字有号,是他的号吗?综观墓志铭全文,赵励不是天水人,他也没有“天水”字号的记述。原来,这就是赵励和他儿子的汉人情结的反映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俘虏后,先是被金熙宗封为昏德公和昏德侯,公元1141年又封他们为“天水郡王”和“天水郡公”。此事,墓主赵励是不知道的,但此事距埋葬他才两年,埋葬他的人一清二楚。国王是国家的象征,与宋朝皇帝同姓的赵毫秀与撰碑人赵宾,对此必然感到极大的耻辱。他们称赵励为“天水赵公”,就表明他们与大宋血脉相连。等于说赵励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的鬼。他们崇敬赵励的汉人气节,痛恨“石晋之乱”,以汉人悠久辉煌的文化传统而自豪。撰碑人赵宾描述赵励尸骨寻找的奇异经历,又“顾以为文字交……义不可辞”的语句可以为证。且墓内仅发现唐宋钱币,而没有辽金货币,并且壁画人物都是宋代衣冠,也可为辅证。在墓志铭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到他们对汉人政权“大宋”还没有绝望,恢复“大宋”的雄心未泯。赵励舍金投宋,正是他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三、墓志铭反映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
    1、石晋之乱
    指后晋石敬塘在公元938年向辽奉表称臣,并献燕云十六州归辽代统治一事。自此,今北京地区成为辽代的陪都之一,称“南京”或“燕京”。赵励的先祖当时居住在太原忻州,属于燕云十六州地区。
    2、金灭北宋
    指公元1126年前后,金大举攻宋,占领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宋钦宗靖康年间,被岳飞等人称为“靖康耻”。时墓主赵励及全家在汴梁,目睹了金灭宋的全过程。墓志铭中“大兵至汴”即指此事。
    上述事件对北京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北京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心,一直到元代终结,时间长达300余年。也为北京成为明清的全国政治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墓志的价值
    北京地区发现的辽金墓志不多,此墓志反映了北京在宋辽金交替时期的部分史实,墓内又有壁画和部分文物出土,为我们研究那一时期的北京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2:39 , Processed in 1.10600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