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八宝山革命公墓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吕品生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新中国建立之后规格最高的公墓,它安葬或安放着逝世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老红军、革命烈士、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的遗骨,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革命公墓的建立
    革命公墓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京市委、市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在护国寺、褒忠祠的基础上改建起来的。
    1949年12月,周总理把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到中南海,说:“请你来是谈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在北京找块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们的遗骨迁进去。让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让后代时时不忘胜利来之不易。公墓不但作为烈士的安息地,还要成为教育后代的场所。现任的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好有一个合适的安葬处。”
    北京市很快建立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带人进行选点勘察工作。他们来到八宝山护国寺,认为地点不错,庙处半山坡上,四周苍松翠柏,占地一百余亩,房屋百余间,清静幽雅,交通方便。当时,吴晗三次去庙里工作,特别是做庙里住持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解决庙里的实际问题,很快圆满地完成了革命公墓的选址问题。
    明永乐年间建护国寺、褒忠祠。护国寺是为礼祭、护卫褒忠祠而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弘治、嘉靖、万历、清康熙、宣统、民国几个时期曾多次重修。护国寺为明清太监聚息养葬之地。1949年政府接管时,庙内主要有“养老义会”和“道教分会”组织。
    养老义会,养老者都是太监。清朝被推翻后,太监失业,有的流离失所,有的加入义会,以延余年,至1949年北京解放时,入会的太监有50余人。义会住持信翰臣,法号修明,1878年生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19岁时净身入宫当太监。在宫里给胖主(瑾妃)管过账,当“坦达”;还管过唱戏,管过四司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当过宁寿宫他坦达。李连英、姚孟山、张祥斋(小德张)是信翰臣的师傅。1924年出宫,1930年联合志同道合的人,成立“思济慈善保骨会”(即后来的养老义会),后被推选为会长。
   “道教分会”,全称“华北道教总会北京分会”。据信翰臣“历略”中称,“因太监庙十余处,为保全计,民国二十年(1931)加入道教会,曾为道教会会长”。护国寺太监,一般信奉道教。另外,还吸收一些道徒,他们不是太监出身,而是贫穷家庭,无法生活,只好去当小道。护国寺道教是龙门派岔出来的霍山派,信翰臣是第六代。护国寺道会共吸取道徒7人。护国寺除太监,道教师徒外,还有9名工友。
    信修明担心政府接管护国寺后,所有太监和道徒的生活发生问题。公墓筹备组,针对以上情况,多方协商,分别作了妥善安置。把信修明安置在市内北长街兴隆寺内,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道徒,信教自由各人自我选择,愿回家的回家,或就近在下庄、鲁谷、何家坟等村安家。工友一般都是附近村民,愿意回家谋生。
    这样,消除了信修明、太监道徒和工友的顾虑,愉快的接受了政府的安置,顺利地腾出了庙房。
    另,八宝山护国寺东南角柏树林内,有太监公墓约100座。1950年成立革命公墓那一年,把这些太监墓迁移到恩济庄太监公墓。
    护国寺庙里,还有一鲁谷小学的分校,三个班,师生共30多人,占用庙房15间。经协商,也腾出新占房舍,归回鲁谷本校。
    至此,全部完成了护国寺的接管任务。
    二、革命公墓的整修和发展
    革命公墓筹备组接管护国寺后,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1950年4月开始对原护国寺进行整修扩展。工程以1950年到1953年底分三期完成。包括修路、围墙、打机井、植树、修花池、休息室、殡仪馆、烈士亭、建大门等。划定四个墓区,庙前(南)为县团级干部安葬区,庙后东侧为地委干部安葬区,西侧为省级干部安葬区,北山坡上为中央部级干部安葬区。
    1952年1月,市政府批准实施“革命公墓安葬暂行规则”。规定非常具体,对各级安葬级别、墓制,墓穴用地的长宽,墓盖的长、宽、高,墓后石碑的高、宽以及墓上月台,都有具体的要求。公墓还规定,即使夫妻、父子,不够级别也不能同穴埋葬。我们瞻仰公墓革命先烈墓葬时,感觉分外严格肃穆。
    1966年,因实行火葬,公墓停止土葬。至此,革命公墓共建538座墓,安葬5 9 3人,其中包括“ 王荷波十八烈士墓”等五座烈士合葬墓。
   “ 文化大革命”中, 革命公墓受到冲击。红卫兵“ 造反有理”,打倒、砸烂他们眼中一切“反动的、封公墓内景致建的、不合理”的东西,说到做到。1967年,几群红卫兵闯进革命公墓里,到瞿秋白墓前,不管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墓碑,也不看碑阴面刻写的“瞿秋白生平简介”,他们“忠心”呼喊:“我们红卫兵小将绝不允许叛徒混入我们的革命队伍,”“砸了它!”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锤子,和随后拣来的石块,猛砸墓碑、墓穴。墓碑被砸断了,墓穴被砸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坑,碑上的字迹被砸得模糊不清。红卫兵几次在革命公墓“造反”,据统计,被砸坏的坟墓共120座,占墓区坟墓总数的22%。1979年冬,革命公墓修复被破坏的坟墓工程开始,到1980年12月被坏的墓葬基本修复。到1983年11月,瞿秋白墓也照原样修复。
    1966年开始,各墓区不再土葬,但留下的空地很多,墓区周边也有不少空地。八十年代以后革命公墓就把这些地面,作为革命先辈的骨灰安放或撒放处。这样,更便于瞻仰,更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到目前,除三墓区外,其它各墓区,特别是东一区、东二区、安放和撒放的墓地和树标,已超过原墓穴的数量。
    谨将革命公墓安葬的名人墓略举如下:
    任弼时、瞿秋白、张澜、谭平山、蓝公武、柳亚子、安娜·路易斯特朗、马海德、宋之的、金绍山、程砚秋、龙云、欧阳予倩;王荷波十八烈士墓、郑振铎等十六烈士墓、亚非会议遇难烈士墓(十一烈士)、访南美遇难十烈士墓、登贡嘎山四烈士墓;史东山、徐悲鸿、陈波儿、史沫特莱、范鸿劼、闻一多、夏娘娘等。
    革命公墓内安放了许多原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各界名人的骨灰。
    三、革命公墓骨灰堂
    1956年,革命公墓利用原有护国寺古建庙房建立骨灰堂。
    原护国寺建筑,三进院,坐北朝南。山门石额“敕赐护国寺”,东西旁门各一,砖砌仿木结构。前殿三间,前后拱券门,各有红木门三扇。正殿三间,旋子彩画,井口天花,中有描金蟠龙藻井,前后带廊。东西配殿各三间,配殿之间有一座影壁,砖砌、须弥座,筒瓦、清水脊,影壁阴面镶有“九莲菩萨”石刻,系明代万历年制品。后殿五间,统面宽18.4米,进深8.8米。东西耳房各二间(后盖)。东西配殿各三间。配殿之南,各有厢房。在正院东,有一东跨院,还有一东跨院旁院,有一东小院。
    革命公墓将护国寺的后殿、正殿、配殿内部装修后,建立骨灰堂,1957年投入使用。1974年以前,革命公墓骨灰寄存性质和范围主要依据公墓安葬规则执行。1966年停止土葬后,骨灰存放量大增。1977年,市革命委员会指示可存放级别不够而职务已够县、团级以上干部的骨灰。1978年,由于政治上落实政策,骨灰存放又趋紧张。至1986年,共有19个骨灰寄存室,存放骨灰盒9154个。同年,开始将东院、东跨院、小院办公用房翻建为骨灰堂,并在骨灰堂外东、北、西三面建起骨灰墙,1988年建成,墙共长2538米,有8380个骨灰格子。近几年,在骨灰堂之后,又建成一大型骨灰堂。缓解了骨灰寄存位置紧的局面。
    革命公墓利用原“刚公祠”,建立了“革命公墓烈士骨灰堂”,安放着烈士们的骨灰。
    褒忠祠位于护国寺西北方向,俗称刚炳墓(刚铁墓)或刚公祠。规模与形制:南向;大门三间;棂星门花岗石制;享殿、砖砌仿木结构,石门、石窗、大式硬山、调上脊、筒瓦,面宽15米,进深9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门前有石兽;享殿后有刚炳墓堆。1991年至1993年重修、改建为“烈士骨灰堂”。现骨灰堂大门,是在原棂星门原址改建,享殿是利用原墙原砖瓦,在原址重修,石门石窗、石门两侧原镶嵌的碑刻,都保留下来。东西配殿都是重建,在东西两配殿的南北,又各建耳房三间。烈士们的骨灰安放在享殿、配殿。
    四、重视基础设施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代至元年间,僧人海云在八宝山南麓建灵福寺。明永乐年间,在延寿寺遗址建护国寺。清代,后山坡柿树成林,据传慈禧太后曾尝吃护国寺柿子,并誉为柿中之上品。目前,革命公墓有挂牌登记的古树,300—500年的古松柏72株,百年松柏300株。
    从1985年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基础设施,迁建1600平米花房,修建大门及院内环行路,植成形树1200株,建绿篱2000米,种草坪8000平米,植花灌木5000株。现有数十种花木,有杨、柳、兰、竹、松、柏等多种树木,达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
    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将“北京市革命公墓”更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8:40 , Processed in 1.09254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