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和银街相伴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肖永利

  从明清至今,东单就一直是京城重要的商业区之一。明清时期,东单一带陆续开设各种店铺,生意逐渐兴旺,尤以饭店、客店为甚,后来,不少洋行、中西服装店也在此落脚。新中国成立后,东单地区在保持原有店铺,并适当进行调整改组的同时,先后新增东单菜市场、米市大街副食店、东单打字机行、东单文化用品店、北方旅馆、崇内旅馆等一批新的商业设施。

    今日的东单大街被人们称为“银街”,楼面亮丽,车水马龙,时尚气息扑面而来。我记忆中的这条街道色彩虽不及今日之光鲜,但其热闹、温馨、平和、闲适的情景令人回味。我人生的二十余载,曾和银街相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单位是金鱼胡同里的一家大宾馆,学的是厨行,早起晚下班,单位给安排了宿舍。直至十几年后结婚住上单位临近的宿舍楼,始终没离开过东单北大街这个生活圈。

    那时的东单大街就十分热闹,临街商店多,饭馆多,电影院集中,照相馆也是好几家,协和医院门诊楼、东单儿童医院看病便利,东单信托商店买不买的,逛逛都开眼。

    当然提起东单,最令人怀念的是东单菜市场。在那物资相对贫乏的年代,东单菜市场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货品齐全新鲜,所以附近的居民、甚至很远的住户都乐意到这儿来买东西,尤其礼拜天、年节假日,菜市场没开门,南侧两个门,东面一个通道门外就已经都站满了人。人虽多但不嘈杂,开门不冲挤,各奔各的地方。

    在当年的京城四大菜市场(东单、西单、朝阳门、崇文)中,东单菜市场营业面积最大。

    那时,东单菜市场的主货场是“回”字形,东门进来是通道,西边是柜台。菜市场中央大厅最具特色,屋顶又高又大,是弧状的拱形,里面支撑着巨大的铁架子,有一扇一扇的大玻璃窗,阳光照进货场,十分豁亮。菜市场经营糕点、糖果、烟酒、副食调料、豆制品、熟食和南北海味等,品种丰富。我结婚时所用的喜糖、喜烟,看岳父大人拎的好酒,都是从这里买的。菜市场里的鲜活水产也不少,白瓷砖池子里有带鱼、平鱼、黄花鱼,一块钱四斤的海杂鱼,还有鲜活的甲鱼、鳝鱼等,大病恢复的、南方人馋这口儿的,都是一早儿奔这儿准买得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东单菜市场率先售卖盘菜,就在大厅南面的卖鲜肉的柜台,有荤有素,肉丝、肉片、肉丁、青菜、豆腐、大蚕豆,切好洗净,搭配好了盛在盘里,买回家直接下锅就行,不光方便了下班晚的双职工,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除了菜市场,东单大街的电影院、剧院很密集——东单大街路口西边有儿童电影院和青艺剧场,东单北大街路东有大华电影院。再往北一点,米市大街西侧有红星电影院,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放映新闻纪录片为主。这其中大华电影院我看的次数最多,单位包场,月月都发票。

    那时的大华挺有名,新片首映居多,用今天的话,叫一线影院,但其设施同今天相比,顶多算“丑小鸭”:放映大厅分楼上楼下,一排排棕色的木板座椅,椅背上前后都有白漆喷的排号和座号。休息厅也不大,但设有座椅、饮水处,墙上贴着大幅新片电影海报以及当红明星大照片,赵丹、孙道临、白杨、秦怡、王心刚、王晓棠等。我是个影迷,特爱买电影院里出售的小册子,叫《电影介绍》,好几十页,图文并茂,有电影故事、影人介绍、拍摄花絮、电影插曲,5分钱一册,“文革”前我积攒了不少,“文革”中不少名演员、名导演被“打倒”,这些《电影介绍》我也再没敢留存,现在想来,真怪可惜的。

    东单大街除了看电影,还有一处十分吸引我的眼球,那就是距东单菜市场几十米之遥的东单信托商店。

    在那个年代,工资不高,物资缺乏,票证供应,北京人的购买力可想而知,买不起,但可以看得起。看新商品去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看旧货,自然首选信托商店、委托商行。

    北京人挺幽默,看,不叫看,叫“逛”,透着闲适、平和。爱逛此类商店的人都知道,虽然都叫信托商店,但经营侧重各有不同——天桥信托店以自行车为主,北新桥信托店旧家具最多,看各类手表、照相机、电器、进口玩意儿,那就得奔东单信托店。

    东单信托店这家门脸儿前店后收购,营业面积不小,营业员中老同志居多,说话和和气气,买不买的,百问不烦,百拿不厌。我从“光棍”生涯到结婚成家,逛东单信托店成了我业余爱好,而买的东西仅两件,一只八成新的“上海”手表,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机,但逛旧货店的快乐至今留恋。

    东单大街上逛累了,好吃好喝的买卖家特别多,从十字路口西侧的东单大食堂开始,街两旁饭馆、小吃店,副食店门前的食品摊、冷、热饮摊,一家挨一家。在这众多的店家中,有一处平民小餐馆不能不提,就是米市大街路面的上海小吃店。我结婚后仅分一间小平房,且没有厨房。我虽是专业厨师,来了亲朋好友,却也做不了饭菜,最佳选择去上海小吃店,花钱不多,吃得挺满意。

    这里的厨师擅长南味,上海风味,又融入北京人的口味,糖醋小排、红烧鱼块、咖喱肉片、肉丝跑蛋等十分有特色。尤其肉丝跑蛋,与老北京菜“摊黄菜”有相似处,但人家巧用肉丝熘汁浇在金黄蛋饼上,宛如在蛋上跑,南方人的聪明可见一斑。

    上海小吃店的南味早点也远近闻名,小笼包咸甜适中,肉鲜汁香;馄饨也不同于北京,皮爽脆、肉丸嫩,清汤上撒香葱、

    蛋丝、碗里有榨菜末;那饭团现制现卖,永远排队,不少家住崇文的上海人骑车到这儿买饭团。和平宾馆有位退休老技师,晚年孩子不在身边,且南方口味,上海小吃店成了他的餐厅,拄着拐棍,遛着弯带吃早点或午餐,常与街坊夸小吃店厨艺呱呱叫。连名师都认同,可见这家小吃店口碑可以。

    东单大街两边有特色的建筑物不少。驻足东单三条口,便可以看见协和医院建筑群,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十分显眼;走入金鱼胡同,便瞥见连成片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昔日清朝重臣那桐的王府花园,新中国成立后改成接待外宾的大宾馆;米市大街西侧,一座历经沧桑的西洋教堂建筑分外引人注目,附近居民称其“青年会”,是民国初年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了青少年练体操、打乒乓球的场地。

    东单大街东面有名的胡同也不少,栖风楼胡同、外交部街、无量大人胡同(后改为红星胡同)、干面胡同等。这些街巷住名人,有历史,故事不少。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北京先后有几处寓所,其中在无量大人胡同的5号院先后住了近十年,是梅大师艺术的巅峰时期。此宅院为多进院落,建有游廊、假山、花园、荷花池,1944年,蓄须拒绝为日伪演出的梅大师迫于生计,将此房产变卖。我住干面胡同时,曾见过梅葆玖先生,那时年轻漂亮,酷似梅大师,胡同里见熟人街坊打招呼,非常和气。

    那年代,在东单大街上见到名人很不稀罕,青艺剧院就在马路西侧,名演员、名导演多在附近住平房院、住宿舍,走路的、骑车的,除了艺术家气质,与老百姓无异。曾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著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到我们宾馆参加外事活动,也是从协和医院步行而去,笑言:“锻炼锻炼。”

      如今的银街,当年的店铺多数已经难觅踪影,不过,各类新奇的小店却扎堆聚集,依旧是那么热闹,依旧是韵味十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22:00 , Processed in 1.09638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