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朝内南水关老24号院的中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立刚

    一年一度,中秋又到了,现在的人们真是享福啊!各个厂家、商家争先推出自己的中秋月饼产品,各种月饼纷纷摆上柜台,有稻香村的产品、有大三元的、有宫颐府的,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传统的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甭说了,新品种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果味月饼,现在还有各种各样肉馅月饼,什么火腿月饼、什么牛肉月饼了,不仅有甜的而且还有咸的,适宜各种口味需要的人们。

    不光是品种,月饼包装比从前也花哨多了,早年间的月饼挺多就是打一蒲包,后来发展成了纸匣子的,现在的可了不得了,那真是绚丽多姿,有些不仔细看包装上的文字,绝想不到里面装的是月饼。

    回想过去我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和现在真是没法比啊,那还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家住朝内南水关二十四号院。

    这个院是个有七户人家的大杂院,一进院影壁前靠北是一间耳房,住着俩蹬三轮车的光棍,一个姓杨、一个姓余,都是在东城运输二组蹬车的。再往里是外院,住着房东邢家,男主人在总后大院当厨子,女主人是家庭妇女,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比较富裕。

    进里院,北屋三间,靠东边一家姓赵,男主人在北京石棉厂当车间主任,女主人是四川人,家庭妇女,但是有文化,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很稳定。

    靠西边两间北房是一户姓朱的住户,男主人身体不好,是个半身不遂,成天坐外屋一大椅子上,手里还拿一根拐棍,据院里老人讲他在解放前是开布铺的,女主人也是家庭妇女,院里人都说他家“船破有底”,意思是他们家趁钱。实际上他们家在南池子有一院房产,我和他们家儿子叫铁子的一块去过那里,那个院子的房比起南水关二十四号的房多,磨砖对缝、青砖灰瓦,正经的大四合院。原来他们家指着出租房屋生活呢,老北京俗称“吃瓦片的”。朱家在院里属于富足户,因为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有时候孩子有病钱花亏了时,我妈有时向朱老太太借钱。

    挨着朱家是一间西厢房住着一家姓许的,老两口,老头子五十多岁,在朝内马掌胡同印刷三厂上班,有两个儿子和一个老姑娘,大儿子也在印刷三厂工作,小儿子许善志在二中读书,老姑娘叫老根儿,那时还没上学呢。一家子五六口人住西屋一间房,真够挤的了,他们家俩人上班生活还可以,就是老头子身体有点毛病,气管炎哮喘,有时还挺厉害的。

    住在南屋西边两间房的是施家,施老头子刚解放时就去世了,施老太太和大儿子、儿媳,还有孙女、孙子一块过,大儿子在铁路上上班,工资挣不少,铁路上经常发东西,到了冬天还给一吨煤,小日子过得不错。

    那时候家里有收音机的户不多,先头施家有一日本话匣子,后来又换了一个上海五灯收音机,一到五一、十一或中秋节,施大叔把话匣子放在屋外窗台上,为的是让院里邻居听五一、十一群众游行的实况转播,中秋节则放京剧或侯宝林的相声,我喜欢听京剧和相声的爱好,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的。

    到了每年中秋节这天,院子里每家的主妇都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来准备晚上的团圆饭,经济好的提前买了自来红、自来白月饼,晚饭时再炒几个好菜,经济再好一点的买南味提浆月饼和苹果。

    我们家的生活比较拮据,买不起月饼,我妈提前发好白面,到下午时给我们蒸团圆饼——擀一层饼放一些糖、擀一层饼放一些糖,擀五到六层,最上面放上青丝和红丝,然后上锅蒸,半小时后揭锅,嘿,这团圆饼蒸得了真漂亮,看了就让人有食欲。晚饭时,我妈会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每人切一块。

    到了晚上,施大叔在院子中央拉了一个百瓦大灯泡,立时院子里一片光明,各家屋门口都摆上了小饭桌,饭桌上有可口的饭菜和月饼或自家蒸的团圆饼,各家的女人、孩子们品尝自家的丰盛晚餐和月饼,男人们端起了酒盅喝起了小酒,听着话匣子里播放的戏曲或相声,全院子的大人和孩子们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当中……

    大杂院的中秋,永远在我记忆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1:36 , Processed in 1.08891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