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里关沟古道连接着昌平和延庆,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在昌平区域内,有“内三关”之称。龚自珍在《说居庸关》中言道“……南口为下关;去下关十五里为中关;去中关十五里为上关;去上关十五里为八达岭……” 下关——南口城 下关即南口城。南口为关沟南端之口,也是居庸关的南口。此口于北魏时称下口,北齐时称夏口,元时始称南口。南口在明代之前只是一道重要关卡。南口城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南北城门。其额“关南锁钥”,道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门相距不足150丈,城垣周长约200丈,有敌楼1座、护城墩4座、烽堠9座。如今,北城门和城墙无存,两座残城墩孤零零地立在东西山梁上;南城门尚存门洞,城顶和垛墙早无;虎皮城墙残高约5米,残长约3百米,充当着部分民居的南院墙。 南口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有“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的精辟论断。南口是个小城,小城却有大事。远的不提,单说1937年8月的南口抗战(战役),中国军人以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1万5千人。其浴血抗击日寇的壮举一时闻名遐迩,顽强杀敌的精神永远彪炳史册。 中关——居庸关城 中关即是两山夹一水的居庸关,以险著称。《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居庸之称源自秦始皇修长城时的“徙居庸徒”,即让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在此修城戍守。居庸关在燕国时称作“居庸塞”,北朝时成为关口,北齐至隋代为纳款关,唐代称蓟门关、军都关,辽金时称居庸关,元代为纳钵关。此处名称虽多变,“关”意却未移。 居庸关是北京的西北门户,为通往上都(今开平)的要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为阻止北方游牧骑兵南下侵扰,派大将徐达在居庸关扩建了城楼、水门、南北瓮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又东跨翠屏山、西横金柜山建起“周13里,高4.2丈”的城垣,并于险要之处构筑了敌楼、烽火台和铺房。同时在城内及附近建了守御千户所、粮仓、客栈、泮宫、寺院等配套设施。明朝廷经过几十年的“据险制塞”建设,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南口城、上关城、八达岭关城、岔道城以及西南方向的白羊城、长峪城、镇边城等处防务,统一归居庸关守将管辖。 云台是元至正年间修建的喇嘛塔基遗存,过街券洞地面的凹槽为七百年铁轱辘车辙。现仅存汉白玉望柱、栏板、排水龙头等。券门顶部雕刻曼荼罗、十方佛和小佛像。洞壁上雕刻四天王像及汉、藏、八思巴、维吾尔、西夏和梵文佛教经典。券面石上雕有大鹏、鲸鱼、龙子、怪兽等图案。 “居庸叠翠”为燕平八景之一。明代昌平州人、副使崔学履在《居庸霁雪》中赞美道:“银山本在北,万丈青云梯。晓见居庸雪,银山忽在西。” 上关城 上关城在南口镇四桥子村,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西侧,北至水关长城6里。该文物保护碑上介绍:“上关城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筑,曾经是关沟内一道重要的军事防线。”该城的前身为居庸关旧址,地势险陡却没有发展余地。而以东8里处地势险要,中间地带开阔利于驻军。朝廷遂择异地重建居庸关。《昌平县志》上记载:“该城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关城横跨东西两山,设南北二门及城楼。‘上关城周长185丈,敌楼1座,护城墩2座,烽堠12座。’”上关城易守难攻,恐怕只有当年经历战争的将士才有切身体验。 修京张铁路和公路时,该城二门及东城墙被拆掉。如今,西山坡上两段残城墙半隐半现于灌木丛中,当地人称其为“断城”。断城斜卧在约45度角的山脊上,残墙垛口、射孔仍清晰可见。 俱往矣,上关城、下关城废为遗址,唯有居庸关修葺一新,再现着当年的雄关风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6 , Processed in 1.10509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