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秋风渐起,重阳将至。 旧京在农历九月,有着许多习俗——重阳节(亦称重九)登高、观赏菊花,吃花糕、买腌货,斗鹌鹑,还有道院的九皇会祭祀斗母娘娘等等。现在,除登高、赏菊外,买腌货者已大为减少,吃花糕已不盛行,郊区的鹌鹑几乎绝迹,其余更成为历史了。 重九登高,据说起源并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为了躲避灾祸。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有年秋天对弟子桓景说:“九月初九日,你家将有灾祸降临。”桓景忙求师傅教以避灾之法。费长房让他全家每个人的手臂上都系一个红布袋,里面装茱萸的枝叶(因其果可入药,借以避邪用),再带上菊花酒,去登高饮用,即可避开灾难。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真按师傅的指点去做了。全家人在山上待了一天,傍晚归家,果见留在家中的鸡、羊、犬等家禽、家畜都死绝了。这个神话传开来,人们纷纷效法桓景每逢九月初九秋高气爽,登高一游。从而,渐渐形成一种饶有乐趣的习俗。 现在,许多人已经不只是在重阳节登高了,而是一年四季除去恶劣天气外,几乎天天都去登高爬山,香山、八大处、颐和园、植物园、景山、北海等处总是游人如织,不光为乐趣,更是为了锻炼身体。 过去,一般人家在重阳节这一天接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过节,吃花糕。因而,重阳节又叫女儿节。这是因为,在旧时嫁出去闺女除了特殊原因,一年只允许回娘家两次。第一次是在农历二月初二。有歌谣专叙此事:“二月二,接宝贝儿(指女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第二次回娘家就在九月初九了。不过,这个老规矩早在解放以前就不讲究了。 现在,重阳节又叫老人节了,尊老敬老成了全社会的风气。 至于当年的重阳吃的花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饽饽铺(糕点店)烤制的酥饼;一类是百姓自家用黄江米面或者是白江米面蒸成的糕饼,不论哪类都有单层、多层之分。 讲究点儿的花糕是两三层以上,亦被称为千层糕或千层饼,寓意“步步高升”。层与层之间夹着干果或果脯,顶层插彩纸小旗子,用以烘托节日气氛。单层的糕饼上只是星星点点地粘些枣、葡萄干、核桃仁等果料儿,有的也插上小旗子。一些年糕店往往也在这个季节制作出多层的圆形年糕,这种年糕层与层之间或加豆沙或加枣泥或枣,顶层为枣或者是青梅、山楂、青丝、红丝等果料儿,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花糕是除了粽子、月饼、元宵、五毒饼之外的又一种应节食品,现在不多见了。 农历九月,菊花盛开,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据说有300种之多。家中摆菊花可添雅气;商店摆菊花可招引顾客添财气;街上摆菊花,游人激增可添人气;公园办菊展,观者如潮更添旺气。千百年来,饮酒赏菊吟诗作对儿,更是文人墨客的一大乐事,许多颂菊的诗篇、名句流传下来,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元王恽的“更喜南窗下,秋风菊半华”等等,皆脍炙人口,百吟不烦。 农历九月又是腌货(亦称腌菜)大量上市的季节,被旧京菜农和菜行称为腌货季儿。 所谓腌货,即为各种可供腌制以备冬季食用的蔬菜的统称,计有黄瓜、茄子、柿子椒、辣椒、豆角、芥菜、香菜、芹菜、胡萝卜、小萝卜、象牙白萝卜、蔓菁、鬼子姜、雪里蕻、甘露(亦称宝塔菜,学名草石蚕)等等数十种之多。以前十冬腊月除了大白菜、土豆、胡萝卜等外几乎没有其他鲜菜,要不腌点菜,怎么过冬呢?对于旧菜行来说,也只有到腌货季儿才能多赚钱,伙计也才能多分点钱,一年就盼着这一季儿呢!现在,冬季鲜菜、细菜多了,腌不腌点菜也就无所谓了。 至于斗鹌鹑,那是旧社会富家子弟的乐子,平民百姓没那份闲心和条件,享受不起。道院为祭祀斗母娘娘而举办的九皇会,更没普通老百姓什么事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8 , Processed in 1.0773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