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文化街漫步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加呈

    伴随推土机的轰响,曾经的院落变成了瓦砾,这座院落我曾经住了近50年——西城区鲍家街28号。那是2003年8月,也就是说,2003年8月以后,鲍家街28号院已不存在了。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部分的离开了此院。但是,由于熟悉,由于留恋,还时不时地回来住几天。这回倒好,也不用有什么不舍得的,彻底的死心塌地地住楼房去吧!再也不用有什么念想了。无论是油漆已经大部分脱落的院门,还是只有大杂院特有的喧嚣和孩子们的笑闹声,都只能在梦中去寻找了。

    许多人知道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西边有一条较宽的东西向的街,叫新文化街,却不知道这条街道原来叫石驸马街。从石驸马街东口进去走不远有一红漆大门,这就是明宣宗二女儿顺德公主的驸马石璟的宅第,街道由此称石驸马街。

    这条街道更早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上世纪五十年代,10路公共汽车有石驸马桥一站,新文化街的中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宽街,南边一段叫国会街,往南通到前三门大街,往北通到长安街上,正对着民族文化宫,石驸马桥一站就在这条南北街和新文化街的交叉点。记得小时候,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了,一次和家长在绒线胡同西口(新文化街东口)分手,家长给我4分钱,让我坐一站10路公共汽车回家,特意嘱咐,要跟售票员说,到石驸马桥,别说石驸马大街,大概是为了与站牌上相符呗。但我始终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曾经,比方说明朝、清朝或者解放前有过桥?

    即使在北京生活过几十年的人,如果没在石驸马街居住过,恐怕也不容易弄清石驸马街、新文化街、鲍家街有什么关系。

    新文化街是从宣武门西大街直通到原北京三十四中学大门,也就是说,这条街的西头顶着三十四中高大的老城砖墙,向南是鲍家街,向北是笔管胡同。鲍家街的路西和笔管胡同路南都是两丈多高一色的老城砖墙。正因此,大概有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石驸马街就是一条东出口融入西单南大街、西边撞了墙、向北向南分流的街道,而新文化街就是地方不变,换个名字而已。其实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石驸马桥往西还有一条南北胡同,那可真是一条挺窄的胡同了,叫南闹市口。南闹市口往北叫北闹市口,北闹市口北口在长安街上,南闹市口南口通到象来街(今长椿街地铁站),也在前三门大街。因此,可以说石驸马街是从绒线胡同西口到闹市口之间,而南闹市口以西到三十四中之间一百来米,原来叫鲍家街,和往南拐的现在仍叫鲍家街的不足100米的街道是一起的。

    我上小学时是按街道分校就近入学的,因此我上的就是位于南闹市口西边一点的鲍家街小学。待我插队回来,石驸马街已改称新文化街,且把鲍家街东段也融了进去,鲍家街小学也改称新文化街三小,石驸马街上原有的小学为一小、二小。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来改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在石驸马街东口往西路北。深灰色的楼房,也是深灰色的铁栏杆校门,显得庄严、凝重,让人想象1926年3月18日女大学生们举着小旗呐喊着拥出校门,喊着口号向段祺瑞执政府奔去。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记念刘和珍君》就是鲁迅先生为他的在三·一八那天在执政府前殉难的学生写的悼念文章。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解放后改为北京女八中,“文化大革命”中改为鲁迅中学。因为,鲁迅先生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时,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石驸马街也就改成新文化街,并把鲍家街的东段也并入,成为一条两站汽车站长的有东口没有西口的街——那是1969年。

    新文化街确实颇具文化气氛。从东头数起,以前,路北有北京女八中(解放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石驸马一小、二小,路南有鲍家街小学、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以及顶到西头的北京三十四中学和与三十四中学一墙之隔的中央音乐学院;现在呢?现在有女八中改名的鲁迅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中央音乐学院东校区以及北京三十四中学原址的地区教育学院和青少年活动站以及南边的中央音乐学院。就是说,不管从前还是现在,也不管社会怎样变革,这条街上总是书声琅琅、弦歌不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可谓人杰地灵。因此,把石驸马街加上鲍家街东段连贯起来叫做新文化街,理由足够充分了。更何况,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教书并且大力倡导新文化,所以,这条街叫新文化街,真可谓名副其实。

    也不光是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石驸马街东口路北有一个医院,别看小,却内、外科、骨科等一应俱全,附近居民一般的病都能打发了。再往里有一个旅店,叫悦来旅店。就因为这个店名,在我这就有故事了。我大概是从小人书上看来的,也许是听人讲的侠女十三妹的故事,并且知道十三妹赶到安公子住的旅店去保护他。那个旅店就叫悦来店,但是却引起了安公子的误会,他让几个店伙计把院中的一个石礅子搬进屋来顶门,几个店伙计却搬不动,十三妹只一只手便把石礅子拎到安公子屋中,以至后来发生了十三妹在能仁寺救出安公子的故事。恰巧,我曾去过一个亲戚家,旁边有一个古庙,庙门上方悬着写有“能仁寺”三字的匾,我还记得是蓝底黄字,黄色的墙上三个黑圈里面也是“能仁寺”三字。于是,我认为这个悦来旅店就是安公子住的悦来店。而且,十三妹既然是女侠,飞檐走壁是不成问题的,不消一刻就会从悦来旅店跑到砖塔胡同北边的能仁寺。我越想越对,认准这悦来旅店专住些江湖之人。便时时在旅店门口探头探脑向里张望。那是一个比路面低些的院子,两排房子,我特别注意到院中有一个石礅子,真想进去一探究竟。直到有一天,我正全神贯注地往里看,靠大门的一个房门猛地拉开了,出来一个穿着一身青衣的人,问:“你找谁?”我赶紧跑了。跑了半天才停下来,回头看,却不见持利剑的青衣侠客。直到几年以后,看过全本的《儿女英雄传》,才知道十三妹的故事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事情,故事中的悦来店和能仁寺都不在京城。随着年龄稍长,我也不再迷恋行侠仗义的故事了。

    从石驸马街东口直到鲍家街南边,路两旁不知什么年代什么人栽下的槐树,越到鲍家街这边树越多,且有几棵是两三个人围拢不过来的,估计得有二三百年了。我是在鲍家街土生土长的人,且一住几十年,除去中间插队10年外,从未离开过。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正是在这里,在鲍家街这条街上,我看惯了古槐树的冬枯夏荣,也无数次地从五月就开始沐浴在串串白色的槐花放出的醉人的清香中。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从鲍家街走过,两旁槐树遮挡着烈日,脚踩着斑驳的树影,那种幸福和惬意,至今回味无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5:34 , Processed in 1.1197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