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师二附小 当年的京城“重点”小学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德淮 杨宝石

    50多年前,北京城也有“重点”小学,和当今孩子进好的小学难,家长们托人情、走关系、掏赞助,想尽办法进“重点”小学相比,当年京城的“重点”小学是如何招生呢?“重点”小学的学生、老师在学校里又是如何学习、工作的呢?对于曾经在“重点”小学“西师二附小”上学的我来说,6年的学习岁月,至今仍是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招生考试 规模宏大

    每年一到招生考试的那天,周围四面八方的家长带着孩子纷纷赶来,一时间把个平常僻静的南草厂带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西师二附小是我的母校,我考入一年级时,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学校的名字叫“北师二附小”,就是“北京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后来“北京师范”改成了“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我们学校也就成了“二师二附小”,再后来,“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改成了“西城师范学校”,我们学校又叫“西师二附小”了。

    不管怎样叫,“二附小”的名字始终没有变,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胡同里的居民,说起我们的学校,从来都是3个字:“二附小”。而我们自己,若是有人问起是哪个学校的,则是爽快地说:“二附小”的。别人说起“二附小”,是一股无形的羡慕与敬意,我们自己说起自己的学校,是一脸的骄傲,尤其是与胡同里在附近小学上学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心中总是有一种优越感。这全都是因为“二附小”是当年北京城有名的“重点”小学。

    现在想起来,当年母校的“重点”风范,除了幽美的校园和良好扎实的教学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头一件事就是每年“规模宏大”的新生招生考试。

    我们学校坐落在当年西直门内大街南侧的南草厂胡同,每年一到招生考试的那天,周围四面八方的家长带着孩子纷纷赶来,一时间把个平常僻静的南草厂带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常。那时几乎没有私家汽车,自行车也不多,搁到现在,肯定就得交通堵塞了。相比之下,附近的北魏小学,后广平库小学,小乘巷小学等的招生“人气儿”就差多了。

    报名的多,真正入选的却只有两个班的名额,所以二附小的招生考试也显得格外严格,而家长们更是为自己的孩子刻意着装一番。记得我报名考试的那天,母亲为我精心打扮后,刚要领我出屋,又把我拽住,回身拿起刚刚给我抹完的雪花膏,一边往我脸上抹着一边说:“我闺女脸不白,妈再给你搽一遍。”当时只有7岁的我虽然不大明白母亲为什么又往我脸上抹雪花膏,但心中却深深烙下了那一次母亲对我分外上心打扮的印记。

    入学考试虽然严格,但仅仅也就是考试,家长不用托人说情,更不用送礼掏钱,只要你的孩子能通过考试。所以大多家长都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孩子考上了高兴,考不上也不会找后账,因为考试都是“透明”的。我想这也是当年二附小招生时“规模宏大”的原因吧。这么想起来,我当年真是挺幸运的,因为我不仅痛快地完成包括看图说话等所有问答题,而且最后被录取。而报名的绝大多数孩子则为“落选”者,他们大都被分到附近的北魏、小乘巷等小学。

    可能因为大都是经过严格考试进来的学生,在我的记忆中,当年二附小的学生整体就透着强于外校的表现。而经常有外宾来参观,还有去市少年宫、人民大会堂参加各种活动等,这些都是只有“重点”学校才能得到的待遇,无形中为我们增添不少荣耀感,特别是我们参加活动出发时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有节奏的鼓乐点走在大街上时,心中更有一种身为“重点”校学生的自豪。

    同学之间 平等互爱

    衣着破旧、家境贫寒的学生从没有人感觉他有什么低下,穿衣整洁、富裕家庭的学生更是从不在同学面前狂傲

    至于我们班,就更是没的说了,因为我们班是北京市的优秀班集体。记得教室里悬挂的市优秀班集体的奖状是我们的班主任和班长去人民大会堂领回来的。

    我们班的同学几乎没有学习差的,用我们的班主任班老师的话说就是这一班的学生特整齐。现在回想起来,在二附小读书,真可以说是老师教书出色,学生学习上进。所以在毕业40多年后我们班同学的第一次聚会上,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母校对我们的培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最感谢母校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二附小的学生虽整体质量高,却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家庭,这自然源自于当初严格的入学考试。在我们班,就有科学家、指挥家、干部等家庭的孩子,也有贫穷的工人和我们一般的平民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更是有很多来自干部和艺术家等名人家庭的学生。

    虽然每个同学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尽相同,但学校里的孩子们之间却没有“贫富”之分。衣着破旧、家境贫寒的学生从没有人感觉他有什么低下,穿衣整洁、富裕家庭的学生更是从不在同学面前狂傲。校园里永远是来自各类家庭的孩子们共同发出的欢乐笑声,我想这自然离不开当年母校朴实的校风。

    我们班一个叫张国平的男同学,当时他们家生活比较困难,穿的衣服也很破旧,可在班里他和大家一样努力学习,快乐成长。这都是由于我们的班主任班老师对我们正确引导教育的结果。记得最清楚的是,班老师不但在课上课下关心张国平,还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张国平家里看望,帮他们家干活什么的。当时虽然年纪小,不懂什么献爱心,但是在班老师的引领下,每个同学都关心家庭困难的张国平,大家彼此之间的那份关爱、平等的感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也许正是这份平等之心,使得当年我们这些同学既可以去一个普通家庭的同学家,挤在一间并不宽敞的平房里高高兴兴地共同完成家庭作业,又可以去一个家长是科学家或是部长的同学家,一块完成了家庭作业后,就开始在他们家客厅的沙发上毫无顾忌地滚打嬉戏,尽情地享受平等的童真稚趣与快乐。

    在课外的时间,我们也经常会和外班的孩子一起玩耍,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名人”家的孩子,比如当时有名的京剧演员张春华的女儿,北影著名的演员崔嵬、张平的女儿,印象中她们都很坦诚,没有一点名人子女的架子。给我留下记忆最多的是高岗的女儿,记得她叫高滨滨,是高岗最小的女儿。虽然我们不在一个班,但是我们曾一同在什刹海体校练过体操,参加过西城区的青少年跳马比赛。高滨滨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她经常和我聊天,学习努力,练体操也认真。我的体操练得吊儿郎当,高滨滨却通过了二级运动员,跳马比赛她得了第一,而我只得了第五。后来高滨滨转学跳班了,算起来我们已有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了。

    说起练体操,又想起了高我一年级的于娟娟,我们俩的名字虽只一字之差,于娟娟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体操运动员,后来我经常从报纸见到她的名字,想起来真是很敬佩她为我的母校增添了荣耀。

    母校名师

    永难忘怀

    关琦老师写一手工整的仿宋体板书,带的全班学生的书写都是规规矩矩、整整齐齐

    说起二附小的老师,最有名的当属关琦老师,她是著名的全国特级教师,我虽不是她亲自教出的学生,但她的“过人”之处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她写一手工整的仿宋体板书,带的全班学生的书写都是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还比如有一次,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好好午睡,不许提前到校,那天我提前进了校门,刚想溜进去,不想被值班的关老师发现了,她当即点着我的名字批评了我。关老师没教过我,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不知道她是怎样知道的。我记得当时虽然挨了批评,心里却没难受,可能觉得能让有名的关老师叫出名字也是一种荣幸吧。

    后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已经近70岁的班老师,提起当年我们这一班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比较好时,班老师告诉我们说:“当年你们这拨学生走进二附小新生考场之前,个个都是经过关老师暗中观察后‘圈点’的。”这让我想起当时我们这些报考的新生确实没有直接进入考场,而是先坐在一间教室里静静等候,叫到自己名字时,再去另一间教室接受考试。而关老师正是在我们“浑然不知”的等待中对我们进行了入学的“初试”。单凭一双眼睛就能招进满意的学生,我想这也是关老师的“特级”之处吧。

    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名”师,他们大多是老北京师范学校的高材生,比如作家刘厚明,在我上一年级时,他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后来他去了教育局。还有教我们音乐的李广汉老师,教美术的杜枚老师,教体育的钟老师,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非常出色的老师。记得班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论业务能力,这三位老师别说是在小学难找,就是在中学也不多。”班老师说的没错,后来我也做了教师后,李老师和杜老师都早已调到了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培训教师的骨干,而钟老师也早已调到体委成为大型团体操的编排者。

    当年赫赫有名的二附小如今已不复存在,南草厂我也多年没去了。我想,曾经在二附小学习过的学生如今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提起我们的母校,都会有一段难忘的回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05:24 , Processed in 1.10213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