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起义指挥部旧址 北京城就像黄钟大吕而通州就像一块小家碧玉。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大部分外景取自通州,拍摄时间1963年8月。影片记录了通州的部分街道,最典型的有北大街的鼓楼、鱼市口胡同花纱布公司等。现在影片中鼓楼和北大街的胡同早已变了样,如今这一带也在拆迁,而这里留给我们的记忆,也将随着拆迁而远去。 通州北大街,明朝时就已经成为当时旧城主要的南北街道,曾经叫过北门内大街,清朝乾隆初年更名至今。1956年始铺沥青路面,如今这些刻着字的院门、门墩儿、院落内门廊上半米大的“福”字、还有北大街一带留有的一些老店铺,众多的胡同……这些也应为通州符号的东西,失去了甚为可惜!燃灯塔固然能够代表通州,但是燃灯塔代表不了通州的全部文化底蕴。 历史上通州北大街、鼓楼前后就是“通州的王府井”。但是,清朝末年,京杭大运河废除漕运,通州的商业就不如以前繁华了,很多买卖商号倒闭。特别是1900年庚子事变的浩劫,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通州城内烧杀抢掠,挖出当时通州老衙门的窖银,火烧通州城……把北大街买卖商号烧毁,抢劫一空,见人就杀,遭此重创,又有1912年和1920年北洋军阀内乱两次哄抢,烧毁了通州北大街的买卖商号,通州商业在上个世纪前20年之内3次被火烧,导致一蹶不振…… ■北方久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 听说那边在拆迁,我和老北京网资深网友豆子、小车和荔枝先后两次前去探访。废墟里,一个满脸黝黑、浑身沾满土的小女孩拎着一袋捡拾的东西迎面走来,见到我们神情很紧张,眼神躲避着。一个大爷在往三轮车上装东西,锅碗瓢盆类的估计是在搬家……原来从这里是看不到燃灯佛舍利塔的胡同,现在可以一览无余。一座小型庙宇的建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静安寺了,也是一所文物保护单位。程家大院的木门上刻着理学名家、簪缨世第的对联,墙上的文字介绍展板已经“下放”到地上,马路对面已经开拆了…… 论起北方城市的排位,久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通州是紧紧排在北京和天津之后的。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的功能,通州是应有尽有的,较其余中小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州礼堂是能连接人们远去记忆的地方。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机,没有流行音乐也没有舞会,那时的人们到了晚上也没处可去。县礼堂就是现在通州宾馆旁边的礼堂,那时经常晚上表演节目,相当于现在的晚会。一般都是由县文艺宣传队演出,也有各机关企业的演出。那时候能到县礼堂演出节目,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台下经常坐着当地的头面人物。当然,进县礼堂看演出是要票的,按号入座。虽然不用花钱,但票是非常不好找的。 那时吃过晚饭,是大人去礼堂看节目的时候。大人们都聚精会神,小孩们是打打闹闹待不住。记得样板戏盛行时,通县宣传队也搞了一台现代京剧,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女主人公出场之前先唱了一句“前板”,唱腔高亢,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都纷纷伸长了脖子,等女主人公“亮相”,每天礼堂外都有好多等票的人。 现在的通州体育场也是京东的大型体育场了,在其西侧原来有个灯光球场,叫它灯光场,四周是一层层的台阶兼看台,一到晚上经常有篮球比赛,各单位之间组织的,一般时候不收票,观众随便进。四周围十多层的看台经常坐满了人,天热的时候人人手里拿把扇子拼命地扇,运动员更是汗流满身。看见好球,观众会异口同声叫“好!”主席台上还坐着解说员和计时翻牌的工作人员,若有运动员犯规,两个裁判员吹哨后指着犯规的球员对着主席台做着各种手势,解说员就对着扩音器解释情况…… ■去西海子园看饱经沧桑的明代石刻 北京通州西海子里面的一些石像雕刻,别小看这些石像,它们可都是明朝那年间的石刻呢。入到园内,咱们首先会看到两头石头狮子,原为明大关庙门前的石狮,由通州大关庙胡同移来。大关庙为明代通州卫、神武卫、定边卫等诸军将士祭祀关羽之地,所以这石狮雕刻的也是高大威猛;由于保存的比较完好,现在您要是去还可以看到这对石狮子的雄姿! 石狮雕像的后面就是明初王爷墓神道两侧的石马及文武翁仲了,这石马及翁仲各一对,是由通州城西五里店村北移来,这些雕刻的体积与精美程度可与明十三陵的雕刻相比,马配雕鞍、文捧笏、武按剑。雕刻手法细致精美…… 在西海子公园的西北角,还有李卓吾先生的墓,墓南北向,青砖宝顶,直径2.25米,高1.55米。墓前尚存明万历年间墓碑一座,碑阳为焦闳书“李卓吾先生墓”,碑阴有詹轸光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所书《李卓吾碑记》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其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记》碑。两碑前有周扬所题的“一代宗师”碑。 在西海子园内看看这些饱经沧桑的明代石刻,再看看那依旧伫立在运河边儿上的燃灯舍利塔,在宁静中品味历史,感受那个年代所传递来的信息。 ■燃灯塔的传说多于任何建筑 在通州,燃灯塔的传说故事多于任何建筑。有传说:塔下通海,铁链锁着两条鲇鱼精,因其经常兴风作浪,无人能够镇压,便请来清朝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将鲇鱼亲自锁住,从此风平浪静,再无水患。 还有一说,这塔附近有口井,据说井里也有条铁链子,捆着闹水的妖龙。传说潞河住着一条白色的孽龙。每年春天它把河水全部喝干,使两岸庄稼干枯而死,夏天它又把满肚子的坏水吐出来,造成洪水泛滥成灾,淹没整个村庄和农田。为了与白龙斗争,百姓们春天掘井和夏天筑堤。而白龙以沙填井,以更加肆虐的洪水冲垮堤岸。但百姓们不屈不挠,掘井筑堤不止,同白龙进行着殊死搏斗,保卫家园。最后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为百姓修建了这座宝塔,以燃灯佛的神威将白龙镇于塔下。燃灯佛还派来两个光明的使者——塔鹰和金鸡镇守宝塔。后来塔鹰被招回西天,金鸡恋恋不舍。分别时金鸡忧伤地对塔鹰说:“你走后,我将形单影只,连给我遮阳光的都没有了。”塔鹰闻听此言就衔来一枚榆钱。不久古塔上就长出了一棵神奇的塔榆,高数米,浓阴华盖,堪称奇景。 唐山大地震后,宝塔受到了影响,政府出资修缮时,将塔上这棵塔榆移种在宝塔不远的平地上。现今此树枝叶茂盛,造型美观,引来众多游人驻足欣赏。 关于燃灯塔还有很多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舍利子放在了哪一层,这一直是个谜。清康熙18年,通州地区发生了七、八级的大地震,燃灯塔塔身也轰然倒地。据县志记载,当时很多人都看到塔里藏着的十几颗舍利子和一颗佛牙。后来重建时,舍利子和佛牙又被重新放置于塔身的天宫内。天宫到底在塔的哪一层却没有记载。 ■明朝洪武与万历年间都曾重修静安寺 现在通州镇静安寺胡同12号,是过去著名的静安寺。这座寺庙历史较早,在金大定年间创建(1161年至1189年),明朝洪武与万历年间都曾重修,后经清代多次修缮。寺南向,二进院落,全部面积约一千三百多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三间,中有通道,硬山合瓦,箍头脊,大式做法,墀头浮雕雄狮,后殿五间,硬山筒瓦箍头脊,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以西,次间之后天井处,立明代汉白玉螭首龟跌碑记一通,记载了万历年间重修此寺的经过,后院残存金代白玉经幢顶与座各一件。 通州解放后,此寺一直用为北京市农业局招待所,现为北京市农业干部培训中心。我们寻访到这里,对面已经拆迁很多了,还好,院内还很宁静,培训中心的人允许我们走进去一览古寺的风貌。 ■贡院胡同与程家大院 通州北大街路东有一条贡院胡同,东起东海子胡同,西至北大街,这条176米长的小巷里面有一所贡院胡同小学,这里就是明、清时期在通州举行科考的场所,古称“贡院”,这条胡同也因此而得名。据光绪版《通州志》记载,通州的贡院是以原察院改建的,大约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每届府试、院试期间,人流熙熙攘攘、车马络绎不绝。光绪二十六年,通州贡院遭受火灾而变成一片废墟。如今的位置在小学的操场,已无古迹可寻。 程家大院位于贡院胡同西段北侧。据传,此院乃清代康熙年间通州程姓知州,购买民房所建家宅。解放后部分被翻建。该院三进七间,硬山合瓦清水脊。是通州区内古代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也是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四合院。我们走进这个院落的时候,里面的住户已经搬迁走,大门虚掩着,走进去之后,尽管院内已经杂乱,但依然能感觉到院落建造的精美。 ■通州起义指挥部旧址 通州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东大街,抗日战争胜利后,通州的小孩子唱道:“殷汝耕坐冀东,不是下雨就刮风”这首儿歌唱出了一段历史。1937年7月27日,日军向驻通州附近的中国部队二十九军发动突然袭击。埋伏在通州旧城南门外的伪军保安队,没有执行日军的部署而按兵不动,残忍的日军轰炸了保安队的驻地。 事后张庆余、张砚田、沈维干秘密集合,认为事已至此,不能坐以待毙,应该尽快采取行动。于是,决定28日夜12时举行保安队武装起义。起义指挥机关设在县城北关,规定以午夜进攻日军兵营的枪声为起义信号,兵分三路同时行动。午夜,起义信号响起,枪声大作,起义部队迅速占领了长官公署和其他重要机关。殷汝耕听到枪声,连忙呼唤卫队长,卫队长早已被起义部队架到了指挥部。殷汝耕听无人应声便藏身柜顶。起义部队官兵迅速扑进殷汝耕的卧室。但见被单、衣服散落在地却不见人。厕所、壁厨、立柜都搜尽还是找不到人。从厢房搜出一个仆役,逼迫他交待殷汝耕的去处,仆役不情愿地指向柜顶:“长官您出来吧!”此时,殷汝耕吓得屁滚尿流,浑身筛起糠来,哪里还能动弹?几个保安队士兵上去就把殷汝耕拽了下来。随后,将他押解到北关吕祖祠指挥部监禁起来。 激战进行6小时,直打得东方的太阳火样红,共歼灭日军官兵500余人。第一总队日本顾问渡边少佐、教育厅顾问竹腾茂、宪兵队长何田、通县顾问申茂及冀东银行行长等,均得。同时,捣毁日伪组织各机关并烧毁了日军守备队火药库。 8月10日,因通州保安队起义,殷汝耕被迫“引咎辞职”,经他一手策划成立的卖国政府也被迫迁往唐山。 ■北大街一带胡同的起源与来源 大成街自北齐(约公元550年前后)历为周、县府所在地,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在该地建有儒学、文庙,1913年形成街巷,依孔子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名为大成街。 司空分署街,明朝就已经形成,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10年)工部郎中陆基恕在此街东端正中建魁星楼,楼基为方型,中有门楼,建三层。有文昌像,西侧拱门上有石匾,刻有“司空分署街”字样,传说为著名奸相严嵩手笔,故名。1984年之后建为小区。 西塔胡同是与东塔胡同相对,因为位于北大街之西,靠近燃灯塔,由此得名。 吉祥胡同,1913年左右形成街巷。因为街道形状形似铫子嘴,故名铫子嘴胡同,俗称吊死鬼胡同,因为不好听又与如意胡同相对,遂更名为吉祥胡同。 如意胡同,清朝已经形成,清朝初年一位姓史的官员在此营建私人住宅,因为环境幽静,造型新颖,很得心意,故名如意胡同。 鱼市胡同,明朝已经形成,明清漕运兴盛之时,此地为鱼类交易市场,得名鱼市胡同,当时东口就叫鱼市口。 石碑胡同,因为胡同内原来在北端有一个高大的石碑而得名。1989年,将大水胡同和小水胡同并入了此胡同。 大寺胡同呈“H”形,大寺是指靖嘉寺,公元1497年被毁,之后逐步成为街巷了,因为胡同较小,曾经叫大寺小胡同,1913年,正式更名为大寺胡同。 天后宫胡同是因为明朝在此地有天妃宫,清朝光绪年间的《通州志》城池图上标注此处为天后宫,民国初年成为居民区。 东海子,相传明朝建通州古城时候,因为取土筑城墙在此形成了水塘,因为西面有西海子,这里得名东海子胡同,1949年恢复东海子。1989年大口袋胡同和小口袋胡同并入。 贡院胡同,明朝曾经在此地设有察院,清朝改作试院,即今天的贡院小学,为清朝顺天府境乡试的场所,生员在此考试,因为考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故名。之南,为贡院前街。 拐棒胡同,清朝已经形成。居民已经开始在此定居,因为胡同在此拐了三个弯,形状如拐棒,由此得名。1989年东五道庙胡同并入此胡同。 前安福胡同,明朝已经形成,与后安福胡同相通中间可通行,形状如剪子故曾经叫过剪子巷。1913年中间阻塞建房,不通行。改名为俭慈胡同,1937年,侵华日军来此,以安抚人心为寓意,又更名前安抚胡同,1949年人民根据自己的美好愿望,定名为前安福胡同。之北为后安福胡同。 靳家胡同,清朝已形成,靳姓大户首居此地,因为姓而得名。清朝乾隆初年又叫过天恩胡同,不知道是否和乾隆有什么关系,无考证。1913年又恢复靳家胡同。潞河书院故址曾经在此,就是今天的靳家胡同小学。 通州卫胡同,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设置通州卫于此,形成街巷由此得名。 玉带胡同,清朝已经形成,清朝军官马官保在此居住,胡同中间拐三个弯,状如玉带飘荡,依据形状得名。 女师胡同,元朝管河衙署与清朝的通永道署曾经在此,1915年2月在此创办京兆女子师范学校,形成街巷,故名。 教育会胡同,明清漕运兴盛之时,此地为杀猪卖肉的专业市场,曾经名为杀猪胡同,清朝光绪初年该地逐渐破败,改为砂朱胡同,也曾经叫过沙竹胡同。1930年,当时的教育总长杨以轩在此购宅,当时的教育会也驻此,遂更名教育会胡同。 静安寺胡同,清朝已经形成,金朝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在此建寺,形成前后两条胡同,1913年,后静安寺胡同,定名为静安寺胡同,前静安寺胡同定名为扁担胡同,因为这条胡同形状如扁担,两端窄,中间宽。 新德巷,1930年对当时通州城内的妓女统一管理、统一建房,督令西海子、城隍庙等地的妓女都迁移到此,形成街巷,当时的教育总长以“校书”里命名,1981年,更名新德巷。 土坝,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郎中于仕廉依旧迹闸坝,防御外河,通粮均于此地上岸,在此起车,运抵各仓。街巷,依坝名而起。 观音寺胡同因为此地曾经有观音寺,依寺而得名。 东关后街,1952年拆除了城墙之后形成街巷,因为位于东关大街之北,遂起名东关后街。 北小门,清朝在旧城东面北侧开了一个小门,使过往行人不与运粮车争路,1913年,开始有人在这里居住。1952年拆除城墙之后,居民开始在这里居住形成街巷。 南果子市,明朝已经形成,明清两代漕运兴盛之时,因为靠近土坝,在东门内形成一条南北方向的水果市场,曾经叫果子巷,清朝乾隆年间,以东大街为界,以北称北果子市,以南称为南果子市…… 然而,今日通州已为北京新城,大非昔日可比,高楼大厦敝日遮天,原有建筑已隐入现代化的巍峨之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1 , Processed in 1.07881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